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十大发现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发射升空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迄今已取得累累硕果,并准备进入延长任务阶段。开普勒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通过揭开数千颗行星的神秘面纱,弄明白行星系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查明星系里到底有多少“类地行星”。下面是过去3年多来开普勒获得的一些重要发现。
  1.第一批行星
  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起点始于2010年,它发现了5颗系外行星,分别被编号为开普勒4b、5b、6b、7b和8b。它们发现于不同恒星的周围,又被称为“热木星”,因为它们的质量与太阳系里最大行星木星一样,而且围绕距离主星很近的轨道运行,运行一周的时间不超过5天。尽管天文学家未必能在其间找到类地生命,但开普勒计划毕竟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2.两颗行星围绕一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的早期发现还包括围绕恒星开普勒-9运行的两颗行星——开普勒9b和 9c,这是开普勒任务发现的第一个多行星系。两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主星运行一周,分别需要大约19天和38天。稍后证实,另一颗超级地球大小的行星也位于这个恒星系里。自此开普勒发现很多接近太阳系的多行星恒星系,如开普勒-11,该星系有6颗行星。
  3.岩石行星
  开普勒一直在寻找最像地球的行星。开普勒-10b是第一个被证实的像地球的岩石行星。这颗行星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4倍,质量大约是地球的4.6倍,围绕主星运行一周仅需不到一天。鉴于它的质量,而且距离主星很近,一些科学家认为开普勒-10b更有可能是超级水星,而不是孪生地球。
  4.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
  开普勒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有多少颗恒星的宜居带里存在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因此,当2011年12月科学家宣布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的那一刻,标志着该计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两颗行星的半径分别是地球的0.87倍和1.03倍,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000光年的一个5行星星系里,但是它们距离主星太近,可能不适宜生命生存。
  5.可能的海洋世界
  开普勒-22b是迄今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只有600光年。它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2.4倍,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运行一周需要大约290天,比地球年稍短一些。科学家不清楚它的成分,但是如果它有大气层,可能会孕育一个巨大的温暖的海洋,甚至有可能存在生命。
  6.存在蒸发现象的行星
  2012年5月,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类似彗星的行星,它围绕一颗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恒星运行。这颗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更小,而且温度更低。这颗小行星像水星一样大,每16小时围绕主星运行一周。它面对恒星的一面可能是一个沸腾的岩浆海洋,以当前的蒸发速度计算,这颗行星会在大约2亿年后消失。
  7.最小的行星
  开普勒-42是一颗红矮星,拥有3颗比地球更小的岩石行星,组成了一个“微型”太阳系。所有行星围绕主星一周均不超过2天,这意味着它们可能距离主星很近,因此不会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
  8.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
  开普勒-16b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两颗恒星运行一周需要229天,而且它可能拥有卫星。双恒星之间的引力互动,促使行星的形成,但同样也会摧毁它们。开普勒-34b 和 开普勒-35b是另外两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
  9.4恒星星系中的行星
  2012年10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PH1,这颗行星位于拥有4颗恒星的星系中。PH1是利用开普勒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发现的,但发现者不是天文学家,而是号称“行星猎人”的民间科研爱好者。PH1是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它每137天围绕两颗主恒星运行一周,而这两颗恒星还有另一个双子星系绕其运行。
  10.恒星
  尽管开普勒望远镜是一项行星搜索任务,但是研究恒星的天文学家也从中受益匪浅。开普勒望远镜非常详细地了解了恒星的特征,为科学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数据。该望远镜曾目睹发生在遥远恒星大气层里的微弱星震,提供了诸多有关恒星大小、年龄、质量和内部结构等基本特性的信息,从而为人们了解宇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科学家距离成功制造仿生人的目标越来越近,从让盲人恢复视力,到研制比任何人的味蕾都更加敏感的舌头,都已不在话下。以下是科学家在仿生人科技上所取得的十大进展。    1.大脑修复术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西奥多·伯杰制造了一个可以取代大脑海马体的电脑芯片,海马体是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理解能力的大脑部位。大脑受到老年痴呆症和中风等疾病的频繁破坏后,通过海马体移植可帮助一个人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避免出现严重的
在恐龙到鸟类的进化之路上,窃蛋龙科恐龙占据关键的位置,这是一群白垩纪时期生活在亚洲和北美的长羽毛恐龙。中、英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描述并命名了在江西赣州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一种窃蛋龙科新种——“泥潭通天龙”,其中属名来自于化石发现地附近的通天岩风景区,种名为拉丁语中“泥泞”的意思。科学家推测,这只恐龙很可能是误入泥潭而丧生。不同于其他窃蛋龙类,泥潭通天龙的生活习性类似鸵鸟,进步的类群没有牙齿,头
空手道是武术的一种,它要求身体在受到最小伤害的前提下释放出最大的攻击潜能。这些潜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做到。因此如果没有学习过正确的方法请你不要去尝试。这里面同样包含一些物理原理,速度与力量是关键。力量的释放与质量和速度乘积的平方是成正比的。简单地说,一只受过正确训练的空手道运动员的手以每小时38千米的速度击向一块砖,它释放的力量约为29.8牛顿,这个力量如果施加在一个大的面积上就不足以劈开一块砖,但
过去,城市人的浪漫生活方式之一是在毛毛雨中散步,可惜的是,现在城市中的毛毛雨成为了稀有之物。同时,北方城市受大风之害的机会也减少了。老北京人都知道,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但现在北京人感叹,北京的风真的小多了。不仅北京,全国的风速都在减弱。这是为什么?  尽管可以把绿化视为城市风速变小的一个原因,但如果结合毛毛雨的减少,就要指向人类的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造成了风减弱,毛毛雨稀少。  风的
夏日黄昏,漫步在巴西的草原上,或许你会幸运地看到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突然奔涌出一条绿色的“小河”。但那小河里流淌的不是水,而是数以百万计的蚂蚁。每只蚂蚁都像撑雨伞那样高举着一片绿叶昂首向前。这种蚂蚁就是久负盛名的“育菇专家”——切叶蚁。切叶蚁遍布中南美洲热带湿润地区,它们并非单一种属的昆虫,而是由40多种会切割树叶培育真菌的蚂蚁组成。  切叶蚁的户外劳作  追溯那“小河”的源头来
太医,主要是指过去专门为帝王及其家庭成员等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服务的医生或在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清康熙皇帝曾为御医黄运题诗一首:“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后来,这首题诗作为“院训”,高悬于太医院的大堂之上。品秩并不算高的太医,因其官员与医师的双重身份赋予人们无尽的想象。如今,太医院已不存在,但和太医相关的话题却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影视剧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太医形象。    宫廷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一项全球性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所处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不同,其上网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即存在“电子分化”现象。较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愿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包括看新闻和收集信息;而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贫困的孩子,则更倾向选择网络游戏或在线聊天。尽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两者上网的时间相差无几,但取得的效果却南辕北辙。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现今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有一座城市名为九江,然而,你知道九江之名是如何来的吗?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于东陵”等记载。“孔殷”形容江河水势盛大,而大禹“岷山导江……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说明九江是“澧”和“东陵”之间长江的一段,至于具体位置则取决于“澧”和“东陵”在哪里。  九江第一次作为地名是在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还记得曾带给国人巨大荣誉与新奇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吗?如今,新一届世博会正在意大利米兰举办。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能源(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顾名思义,就是聚焦农业、粮食,关注可持续发展。为契合大会主题,参展各国及其专业展馆纷纷采用高科技手段突出环保理念,米兰世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下的绿色建筑”大展,其中亦不乏绿色环保的创新
生活中,人们喜欢把向人发出挑战称为“叫板”。那么,“叫板”这个词是从何而来呢?《顾误录》中解释说:“板,古拍也。”在古代乐曲中,板和鼓是打拍子常用的工具。板所打出来的是强拍,鼓打出来的是次强拍或弱拍。根据这种打拍方式,中国传统戏曲中,又提出了“板式”一说。所谓“板式”,是指戏曲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其中包含板眼和下板形式两层含义。“板眼”指的是强拍、次强拍和弱拍相结合的节拍形式,又分为一板一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