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公众利益表达与民族习惯法的新型关系初探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公众利益表达本质上是民族习惯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民族习惯法是民间公众利益表达的传统回应形式,民族习惯法的现代转型将促使民间公众利益实现最大化。当前民族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二者存在着一种内部沟通与外部互动的新型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运转机制新,它是在政治、法律两个文化圈发生重合或耦合的前提下运转的;第二,配套制度新,民间公众的利益表达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民族习惯法的现代转型;第三,沟通渠道新,民族习惯法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使它借助于民间社会组织为公众利益表达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
其他文献
我国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不同的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促进区域内民族
应用滴灌技术对民勤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梭梭、白刺进行灌溉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条件下,退化植被梭梭、白刺生长良好,可使梭梭新稍增长1.3~1.5倍,新梢数目增多1.1~1.2倍,新梢生物量增加1.5~1.8倍;使白刺冠幅增大1.9~2.8倍,叶片数增多1.6~2.2倍,叶生物量增大2.8~6.5倍。(2)滴灌植物梭梭、白刺光合生理作用强。相对免灌对照,梭梭在100m3.hm-2和150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