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对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法制教育入手,对新加坡各类学校中的规则加以分析,并从其规则的约束范围、影响力度和相应的惩罚方式入手,来看看在新加坡基础教育中这种教育对于新加坡人强烈规则精神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和我国基础教育中基本规则的相应对比,期待能给我国基础教育的规则制定以及规则执行做出一定的可行化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 德育 法制教育 学校规则 规则精神
新加坡是个微缩型的城市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面,人们的法律法规意识非常高。其中新加坡的法制规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制规则教育是教育中德育的一个方面,从德育入手去看过一些新加坡教育特色之后,慢慢的发现,融入其中的是一种在教育中对孩子们潜移默化而成的一种规则精神。
新加坡具有世界闻名的整洁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较高的市民文明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必要的法律威严共同塑造出一个个新加坡绅士。以法律规范公民的道理行为,同时在教育体系中,有更上一层约束体系的以规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来强制学生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形成规则精神。这些是新加坡成为一个规则典范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 新加坡道德法制教育概述
新加坡1960年推行上业化政策后,经济上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片面的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受西力腐朽思想的侵蚀更为严重,新加坡陷入了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走向没落,出现了较为严重文化认同危机。
为此新加坡政府专门组织了一个由11位教育家组成的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到西方的先进文化里面去,比如如何发扬孔子的学说和如何把它用到新加坡现实生活中去。同时,新加坡也更加重视起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并把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
(一)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
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好公民》教材。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作为有新加坡特色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其做为一个多种族融合的小国家所强烈要求的大局观,责任意识和融合的观念。
(二)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尽量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使他们一方面有信心面对社会剧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能坚守正直的品格、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内容上。注重抽象的儒家伦理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注重严肃的道德哲理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相结合。同时,为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还对儒家思想中“过时的”观念和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化与创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融入到学校的各个环节直至整个社会、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一体化的道德环境。同时,还有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准则教育。
(四)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新加坡中小学主要通过借鉴学习和适应性的改动将价值澄清法、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等融入到德育中,但这些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模式,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
形式,并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
二、 新加坡学校规则教育概述
若说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么每所学校都是一个小花园。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整洁干净的绿色校园。除了满目的花红草绿,新加坡的学校都会在醒目处刻写着学校校训和校纪,这不仅是为了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特点,更是为了时刻提醒师生铭记“规则”。新加坡的学校严格秉承教育部强调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要旨,注重给学生营造一种自律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把种种要求具体化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新加坡学校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规则有诸多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涂写墙壁、赌博、破坏公物……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唱国歌。通过这一系列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学习和强化,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并成为一种对学校、对家庭乃至对社会、对国家道德负责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是基于整个新加坡大的规则社会的体制之下的,新加坡人认为严厉的处罚是秩序井然的保证。这种对不良行为的严厉处罚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同时也为新加坡中小学的规则教育营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一) 奖罚分明、言之有信是保障规则意识的重要关键
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坏事不分大小都要严格处罚,而好事也不应分大小——学生并不需要做了特别重要的事或者是有了突出良好的表现才能被奖励,学生所有良好的行为和有榜样性的表现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赞扬,比如具有诚实、热心、友好品质的孩子就会在学校集会上得到公开表扬。同时,学校会把对该生的表扬以书面形式送到家长手中。
奖励是这样,惩罚也不例外。在新加坡的学校中有专门的训律科,类似于国内的教导处,但是他们的针对性更加明显,是整个学校惩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惩罚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在新加坡的学校中,对学生违纪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措施:(1)训律科教师谈话,一般的初犯或轻微的违纪经过谈话教育就结束了;(2)通知家长(和中国学生一样,新加坡学生也非常怕教师通知家长);(3)参加辅导课程,这样的辅导课程是要规定课时的;(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88页)(4)参加有时间规定的班级工作或社区服务。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有可能被要求公开道歉、接受鞭笞、停课直至开除等。学生有打架、骂人、迟到三次以上或旷课等严重违纪行为,教师就会动用体罚——鞭笞。中小学的鞭笞与新加坡刑法中鞭刑的存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校如同社会,每个人从小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 基础规则体系下的补充环节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除了德育法制教育课程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而在这些课外辅导活动中,也体现了新加坡学校对于规则的一种补充加强的方式——即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对不良行为发生后的辅导。
如果学生的行为不仅仅违反了学校规则,而是涉及到了刑事法律的时候,学校就会通知警察介入。如果情况严重,学生就有可能被收容。
当然,新加坡对于每种处罚都有一个系统的保障,也就是政府对于不良行为特别严重、学业成绩不良以及中学毕业后就辍学的孩子提供了特殊的教育场所,而这些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所承担的。
三、 新加坡的规则精神评述
一个从新加坡从小长大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种规则精神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但是要看出规则的特别之处,最具有发言权的是接触过其他不同文化体系下教育的人到新加坡再感受教育时候的感受差异。很多在中国长大然后又到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进行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新加坡人对规则的绝对遵守。
虽然新加坡人在碰到触犯规则的情况下是必须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同样有一种规则的约束,就是惩罚由谁来执行,执行的力度是怎样,惩罚的标准是什么,惩罚后如何进行。正是这样的一个成熟的惩罚体系更加保证了规则的权威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将规则的落实纳入了一个正式的体系。
新加坡人一代代对规则和权威的要求,都能一板一眼地遵循,说他们“严格”也好,同时也有不少人评价说这样约束下的新加坡人已经渐渐的走入“死板”——这样的结果就是:新加坡是世界上贪污腐败最少的国家之一,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却很受质疑。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权威和规则的约束下,形成了整个新加坡强而有力的纪律体系,而从小到大形成的规则精神也成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一束奇葩。
四、 新加坡与我国的比较
现在的中国发展速度快,是一个由本来比较闭塞的社会急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在这其中,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面临着极大的冲击。我们听到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新闻,像是学生辱骂教师,孩子打骂家长之类的都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现在的学生道德教育。
我国和新加坡一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的。并且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和新加坡的学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从本文的主要观点出发,对于规则教育的不同,可以做出如下一些比较:
1、 规则本身
在笔者所查到的一些新加坡学校的规则来看,大部分新加坡学校的规则都有明确的可执行性,也就是说,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
2、 规则的落实
在新加坡,有专门的训导处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这样就使得规则真正的起到其约束作用,而不是被贴在墙上,束之高阁。
3、 规则的奖惩手段
新加坡的学校规则奖惩分明,而且做到了就有奖励,作不好就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成体系,并且是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一体的。
4、 一些启示
在学习了新加坡对于规则教育的整个体系之后,再结合整个道德法制教育的内容,我认为我国德育应该在以下一些方面得到一些改善。
(一) 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奖惩方式
由于我们没有一种明确的评价体系,而现在的主观评价手段,又往往是通过成绩的高低来评断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大大不利于整个德育的进行的。而同时,这种评价标准下的奖惩方式也就出现了不明确的结果,使得我国的规则不能起到确实的教育作用。因此,我国需要确定德育评价体系,明确奖惩方式,完善惩罚体系,真正把培养道德优秀,遵守规则的公民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立体化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国家也要继续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要把学校规则体系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水准教育,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小燕著.比较德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版
[2]王学风著.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
[3]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2)
[4]李英.新加坡,罚出来的美丽.载于.少年文摘.2000(11)
关键词:基础教育 德育 法制教育 学校规则 规则精神
新加坡是个微缩型的城市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面,人们的法律法规意识非常高。其中新加坡的法制规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制规则教育是教育中德育的一个方面,从德育入手去看过一些新加坡教育特色之后,慢慢的发现,融入其中的是一种在教育中对孩子们潜移默化而成的一种规则精神。
新加坡具有世界闻名的整洁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较高的市民文明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必要的法律威严共同塑造出一个个新加坡绅士。以法律规范公民的道理行为,同时在教育体系中,有更上一层约束体系的以规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来强制学生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形成规则精神。这些是新加坡成为一个规则典范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 新加坡道德法制教育概述
新加坡1960年推行上业化政策后,经济上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片面的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受西力腐朽思想的侵蚀更为严重,新加坡陷入了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走向没落,出现了较为严重文化认同危机。
为此新加坡政府专门组织了一个由11位教育家组成的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到西方的先进文化里面去,比如如何发扬孔子的学说和如何把它用到新加坡现实生活中去。同时,新加坡也更加重视起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并把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
(一)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
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好公民》教材。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作为有新加坡特色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其做为一个多种族融合的小国家所强烈要求的大局观,责任意识和融合的观念。
(二)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尽量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使他们一方面有信心面对社会剧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能坚守正直的品格、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内容上。注重抽象的儒家伦理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注重严肃的道德哲理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相结合。同时,为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还对儒家思想中“过时的”观念和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化与创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融入到学校的各个环节直至整个社会、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一体化的道德环境。同时,还有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准则教育。
(四)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新加坡中小学主要通过借鉴学习和适应性的改动将价值澄清法、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等融入到德育中,但这些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模式,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
形式,并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
二、 新加坡学校规则教育概述
若说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么每所学校都是一个小花园。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整洁干净的绿色校园。除了满目的花红草绿,新加坡的学校都会在醒目处刻写着学校校训和校纪,这不仅是为了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特点,更是为了时刻提醒师生铭记“规则”。新加坡的学校严格秉承教育部强调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要旨,注重给学生营造一种自律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把种种要求具体化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新加坡学校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规则有诸多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涂写墙壁、赌博、破坏公物……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唱国歌。通过这一系列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学习和强化,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并成为一种对学校、对家庭乃至对社会、对国家道德负责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是基于整个新加坡大的规则社会的体制之下的,新加坡人认为严厉的处罚是秩序井然的保证。这种对不良行为的严厉处罚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同时也为新加坡中小学的规则教育营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一) 奖罚分明、言之有信是保障规则意识的重要关键
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坏事不分大小都要严格处罚,而好事也不应分大小——学生并不需要做了特别重要的事或者是有了突出良好的表现才能被奖励,学生所有良好的行为和有榜样性的表现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赞扬,比如具有诚实、热心、友好品质的孩子就会在学校集会上得到公开表扬。同时,学校会把对该生的表扬以书面形式送到家长手中。
奖励是这样,惩罚也不例外。在新加坡的学校中有专门的训律科,类似于国内的教导处,但是他们的针对性更加明显,是整个学校惩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惩罚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在新加坡的学校中,对学生违纪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措施:(1)训律科教师谈话,一般的初犯或轻微的违纪经过谈话教育就结束了;(2)通知家长(和中国学生一样,新加坡学生也非常怕教师通知家长);(3)参加辅导课程,这样的辅导课程是要规定课时的;(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88页)(4)参加有时间规定的班级工作或社区服务。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有可能被要求公开道歉、接受鞭笞、停课直至开除等。学生有打架、骂人、迟到三次以上或旷课等严重违纪行为,教师就会动用体罚——鞭笞。中小学的鞭笞与新加坡刑法中鞭刑的存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校如同社会,每个人从小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 基础规则体系下的补充环节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除了德育法制教育课程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而在这些课外辅导活动中,也体现了新加坡学校对于规则的一种补充加强的方式——即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对不良行为发生后的辅导。
如果学生的行为不仅仅违反了学校规则,而是涉及到了刑事法律的时候,学校就会通知警察介入。如果情况严重,学生就有可能被收容。
当然,新加坡对于每种处罚都有一个系统的保障,也就是政府对于不良行为特别严重、学业成绩不良以及中学毕业后就辍学的孩子提供了特殊的教育场所,而这些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所承担的。
三、 新加坡的规则精神评述
一个从新加坡从小长大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种规则精神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但是要看出规则的特别之处,最具有发言权的是接触过其他不同文化体系下教育的人到新加坡再感受教育时候的感受差异。很多在中国长大然后又到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进行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新加坡人对规则的绝对遵守。
虽然新加坡人在碰到触犯规则的情况下是必须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同样有一种规则的约束,就是惩罚由谁来执行,执行的力度是怎样,惩罚的标准是什么,惩罚后如何进行。正是这样的一个成熟的惩罚体系更加保证了规则的权威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将规则的落实纳入了一个正式的体系。
新加坡人一代代对规则和权威的要求,都能一板一眼地遵循,说他们“严格”也好,同时也有不少人评价说这样约束下的新加坡人已经渐渐的走入“死板”——这样的结果就是:新加坡是世界上贪污腐败最少的国家之一,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却很受质疑。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权威和规则的约束下,形成了整个新加坡强而有力的纪律体系,而从小到大形成的规则精神也成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一束奇葩。
四、 新加坡与我国的比较
现在的中国发展速度快,是一个由本来比较闭塞的社会急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在这其中,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面临着极大的冲击。我们听到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新闻,像是学生辱骂教师,孩子打骂家长之类的都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现在的学生道德教育。
我国和新加坡一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的。并且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和新加坡的学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从本文的主要观点出发,对于规则教育的不同,可以做出如下一些比较:
1、 规则本身
在笔者所查到的一些新加坡学校的规则来看,大部分新加坡学校的规则都有明确的可执行性,也就是说,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
2、 规则的落实
在新加坡,有专门的训导处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这样就使得规则真正的起到其约束作用,而不是被贴在墙上,束之高阁。
3、 规则的奖惩手段
新加坡的学校规则奖惩分明,而且做到了就有奖励,作不好就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成体系,并且是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一体的。
4、 一些启示
在学习了新加坡对于规则教育的整个体系之后,再结合整个道德法制教育的内容,我认为我国德育应该在以下一些方面得到一些改善。
(一) 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奖惩方式
由于我们没有一种明确的评价体系,而现在的主观评价手段,又往往是通过成绩的高低来评断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大大不利于整个德育的进行的。而同时,这种评价标准下的奖惩方式也就出现了不明确的结果,使得我国的规则不能起到确实的教育作用。因此,我国需要确定德育评价体系,明确奖惩方式,完善惩罚体系,真正把培养道德优秀,遵守规则的公民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立体化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国家也要继续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要把学校规则体系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水准教育,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小燕著.比较德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版
[2]王学风著.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
[3]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2)
[4]李英.新加坡,罚出来的美丽.载于.少年文摘.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