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心来教语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种“浮华”的风气日益冲击我们的语文课堂,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与精彩,使得语文课堂偏离了它的本质。近来,听了几节课,更引发了我对日常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教学应以什么为根本?
  毫无疑问,语文课就是要引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然而,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基本的文本阅读消失了,富有童真童趣的文本感悟不见了,包裹语文课堂的是一层层华丽的外衣。特别是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冲击尤甚,很多老师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的图像美、音乐美和趣味性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文字美,造成本末倒置的笑话。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在感受丹顶鹤形象美的一段文字时,用电脑出示了丹顶鹤羽毛、翅膀和头顶的特写,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孩子说出“丹顶鹤真美啊!”的感叹,最后齐读课文。其实,课文中对于丹顶鹤形象描写的文字是十分美丽的,一个“嵌”字,一个“红宝石”本已将丹顶鹤的形象呼之欲出,若再加上孩子的想象练习“丹顶鹤的头顶还像什么?”(如“像樱桃”“像小西红柿”等),必然会引起孩子更深刻的理解,发出的赞叹也不会那样空洞无力。但这位教师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不仅忽视了语文作品的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束缚了孩子的文本想象,更是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计算机技能展示课。
  思考二:语文课堂要追求怎样的精彩?
  一位老师执教《三借芭蕉扇》,上课伊始,教者先抛出三个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孙悟空借芭蕉扇?2.孙悟空每一次想的方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3.你觉得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如何?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然后让学生分组自学,5分钟后汇报。正当我们这些听课老师担心这么大的量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完成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每一组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居然说得头头是道,准确无误。三个问题的解决仅花了20分钟!更为离奇的是,课堂的后20分钟,教者居然放映了一段《三借芭蕉扇》的电视剧节选,让学生观看一遍后配音。且不说剧本与课文内容的差别之大,就是一模一样的文字要学生短时间内记牢,并且有感情地配音,没有相当资历的配音演员,恐怕难以胜任。出乎意料的是,两名学生居然完成得还不错!
  这节课,恐怕要称得上“精彩”二字。整节课如顺水行舟,直行无阻。但这样的课堂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它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场排演好的节目呢?有些老师认为一节课上顺了就是好课,课堂上怕出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有些公开课变成了师生同台献艺的舞台,老师演,学生演,如果让他总结出这节课上学生有了哪些收获,可能很难回答得出。
  我们的语文课要追求怎样的精彩,笔者认为那应是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应是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时的沉静,应是学生直抒己见、个性表达时的自由,应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并非这种预设的“表演秀”。
  思考三: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的目标必然要指向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随着考试制度的盛行,自上而下的功利之风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考的教,不考的不教;重点多教,不是重点就一笔带过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一些年青的教师将语文课文分析成应试的试卷,语文课堂上只考虑将考试的内容强行记忆,至于学生能力是否发展并不关注。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投影出示: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容易欺骗大家的眼睛,很容易上当的,同学们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生:(读)林冲把棒一横,hái了个……(停住掩口)
  师模仿生的动作,与生耳语。
  生:还(huán)了个“(bá)草寻蛇”的招式。
  师:怎么样,没说错吧,有个字欺骗了你的眼睛。
  生慌忙坐下。
  师:来,站起来,什么草寻蛇?
  生:(犹豫地)bō。
  师:你读对了,完全没有错,再读一遍。
  生:还(huán)了个“拨(bō)草寻蛇”的招式。
  师:多好,把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高声地)林冲把棒一横,还(huán)了个“拨bō草寻蛇”的招式。
  师: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我们发现在这节课上,于老师花费了近三分钟的时间对一名学困生进行辅导,不但耐心地纠正他的读音,更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最后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让每一位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才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更应沉下心来教语文,静下心来搞研究,引领学生贴近文本阅读,感悟语言文字,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根本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园地。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文章根据南京地铁5号线科宁路站一期基坑围护项目,对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形式下的基坑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内力分析结果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基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农业承受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难以人为控制,所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保险很难有统一的模式。文章将投保人细分并尝试探讨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保险模式。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险缺位 政策性保险    一、前言    2006年,重庆遭受百
小反刍兽疫(PPR)是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山羊和绵羊是小反刍兽疫的易感动物。为掌握秦州区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做好小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一、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
基于树干解析资料,对重庆市永川区国有林场的桢楠(Phoebe zhennan)天然次生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0年生桢楠木平均胸径38.81 c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在0.63~0.81 cm。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