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1年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2012年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明年将继续深化规范董事会试点,扩大试点范围,积极推进下属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
在过去的一年,央企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三家石油公司、中国电信、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多家央企相继建立外部董事过半的规范董事会。至此试点企业扩大到42家,约占117家央企总数的35.8%。
从企业治理角度看,国资委对董事会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规范董事会框架逐步确立,引入权力制衡机制,外部董事过半-这一系列的措施避免了曾经“一言堂”的出现,有效规避了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风险。
这项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改革核心问题的董事会建设,从国资委推行之初就曾想加足马力:“2007年底前,除主要执行国家下达任务等决策事项较少的企业外,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企业均应建立董事会。”
但从2004年6月向试点企业正式发出《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走到现在耗时8年。
“这个速度是稳妥的,每一项制度改革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这需要成熟一批再推进一批,”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向东说道。
“据我了解,目前也有央企在申请加入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但是央企董事会建设力度在未来的趋势不会突进,只会稳中有进。”求是联合(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林对记者说。
这场极具中国特色,又对国际规则兼收并蓄,被业内冠以“中国式治理”的央企董事会改革一直在争议中谨慎前行。
可如此谨慎的速度背后,依然存在对规范与否的质疑。“央企董事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回归市场,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做到真正的规范。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建设仅仅是形式上,背后行政影子还比较大。”中国董事会研究中心秘书长王中杰指出。
随着董事会数量的增多,客观上也加大了对外部董事的需求。
“目前外部董事以体制内选拔居多,都是国家退休干部或者退休企业领导,这在结构上和数量上都逐步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王中杰建议,外部董事的人才储备、开发和管理也应该成为今年的国资委工作的重点。
如何保证董事会独立运营,则是中国央企董事会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悉,在中央企业中,53家特大型央企的党委(或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由中央任命、中组部考核、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协助工作,副职由国资委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考核和任命;53家以外的央企,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领导班子成员直接由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考核和任命。
根据《公司法》规定总经理任免权在于董事会,国资委也在下发的《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中曾经给出明确规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是董事会的职责”。
可是在实践中这一权利未能有效进行。据了解,国资委也曾考虑过将权力下放。2008年10月,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曾联合下发《关于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其中第一次将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权交给了董事会。但是推行的并不理想,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个权利的回归是国企董事会改革成功与否的致命性因素。董事会最主要的功能是战略把控和寻找实践战略实施的经理层,在经理层执行过程中实施监督、纠偏。没有经理层任免权,董事长与经理层都由上面任命,‘平起平坐’对公司治理极其不利。”安林对记者说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企业规范董事会的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不规范、内部人控制、运作不独立等情况都有存在。这种情况下放权,无疑会增加企业风险。
当然,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只是时间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副局长秦永法表示,逐步放权的做法符合央企当前的实际情况;宁向东认为:“当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完善之后,这一权利会逐步下放”。
两会前瞻:分红政策
在过去的一年,央企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三家石油公司、中国电信、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多家央企相继建立外部董事过半的规范董事会。至此试点企业扩大到42家,约占117家央企总数的35.8%。
从企业治理角度看,国资委对董事会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规范董事会框架逐步确立,引入权力制衡机制,外部董事过半-这一系列的措施避免了曾经“一言堂”的出现,有效规避了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风险。
这项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改革核心问题的董事会建设,从国资委推行之初就曾想加足马力:“2007年底前,除主要执行国家下达任务等决策事项较少的企业外,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企业均应建立董事会。”
但从2004年6月向试点企业正式发出《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走到现在耗时8年。
“这个速度是稳妥的,每一项制度改革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这需要成熟一批再推进一批,”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向东说道。
“据我了解,目前也有央企在申请加入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但是央企董事会建设力度在未来的趋势不会突进,只会稳中有进。”求是联合(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林对记者说。
这场极具中国特色,又对国际规则兼收并蓄,被业内冠以“中国式治理”的央企董事会改革一直在争议中谨慎前行。
可如此谨慎的速度背后,依然存在对规范与否的质疑。“央企董事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回归市场,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做到真正的规范。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建设仅仅是形式上,背后行政影子还比较大。”中国董事会研究中心秘书长王中杰指出。
随着董事会数量的增多,客观上也加大了对外部董事的需求。
“目前外部董事以体制内选拔居多,都是国家退休干部或者退休企业领导,这在结构上和数量上都逐步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王中杰建议,外部董事的人才储备、开发和管理也应该成为今年的国资委工作的重点。
如何保证董事会独立运营,则是中国央企董事会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悉,在中央企业中,53家特大型央企的党委(或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由中央任命、中组部考核、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协助工作,副职由国资委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考核和任命;53家以外的央企,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领导班子成员直接由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考核和任命。
根据《公司法》规定总经理任免权在于董事会,国资委也在下发的《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中曾经给出明确规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是董事会的职责”。
可是在实践中这一权利未能有效进行。据了解,国资委也曾考虑过将权力下放。2008年10月,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曾联合下发《关于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其中第一次将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权交给了董事会。但是推行的并不理想,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个权利的回归是国企董事会改革成功与否的致命性因素。董事会最主要的功能是战略把控和寻找实践战略实施的经理层,在经理层执行过程中实施监督、纠偏。没有经理层任免权,董事长与经理层都由上面任命,‘平起平坐’对公司治理极其不利。”安林对记者说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企业规范董事会的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不规范、内部人控制、运作不独立等情况都有存在。这种情况下放权,无疑会增加企业风险。
当然,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只是时间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副局长秦永法表示,逐步放权的做法符合央企当前的实际情况;宁向东认为:“当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完善之后,这一权利会逐步下放”。
两会前瞻:分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