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合作学习;网络辅导
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色色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一、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二、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水保护意识;B、直湖港污染现状调查;C、太湖水综合治理现状调查;D、家庭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三、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网络辅导。这里的网络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和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来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参考资料:
1、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合作学习;网络辅导
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色色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一、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二、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水保护意识;B、直湖港污染现状调查;C、太湖水综合治理现状调查;D、家庭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三、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网络辅导。这里的网络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和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来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参考资料:
1、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