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误区与矫正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加默曾说:“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提问,就是为了引起思考而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但在实践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教师把课堂提问带入了误区,影响课堂效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课堂提问误区加以分析,提出一些走出误区的对策和技巧。
  误区一:教师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总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提问时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或者听不懂,于是一味地重复。而学生回答了某一个问题,可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响亮或者不是很清楚,于是教师又“大声地”、“清楚地”把学生的答案重复,直到认为学生听清楚了、听懂了为止。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的习惯。
  误区二:盲目随意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
  “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当中教师经常出现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多个问题,少的一两个甚至都没有。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让学生独立思考、答案开放,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
  误区三:过繁频繁的提问,学生不知所云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考虑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多而杂,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同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近年来,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所以新课标实施之后,“满堂灌”销声匿迹,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提问过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有学者对提问较多的30節公开课做了一项数据统计:开课教师提问次数平均每节课为30.6次,形式几乎一样,老师问学生答。试想,一堂课 45分钟,平均1.5分钟一个问题,学生有时间思考吗?只看见学生在不停地记,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举手也就成了机械运动了。甚至有的学生一堂课不写一个字,跟不上,没时间记笔记。
  误区四:不留思考时间的提问,学生回答没有质量
  教师提出问题后,总爱反复解释,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同一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当然也就没有质量,有的学生干脆照着教材全解等工具书回答老师的提问。
  对策一:了解学生实际,控制问题难度
  课堂上教师为了与学生互动,追求师生真实的教学情况、情感的自然流露,脱口而出“是不是”、“对不对”,这种问题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上课时应避免类似的“口头禅”,应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而不应该为追求热闹而提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难度过大。
  对策二:分析课本,找准问题
  提问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就可以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策三:善问、巧问,提出问题数量适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要善于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策四:提问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然后指名回答,这样的回答才是学生思考所得,才是有深度的,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却在实践中走入了误区。我们只有相继诱导,随机应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乐趣。
  
其他文献
每当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困惑、犹豫不决时,我的脑海里总不由自主地冒出这一段话来:上帝把一切都摆在你的面前了,你可听到他对你说:你选择吧! 这是曹文轩教授写在他1987年出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对商业秘密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明确对商业秘密秘密性的举证责任作出分配,将秘密性的举证责任倾斜性地分配给涉嫌侵权人,此次改法在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题中强化思维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及创造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素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引探教学法在知识的深化阶段,安排了师生之间的“四个回合”的相互作用:第一回合是由教师引入问题和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书,边看、边想、边准备回答问
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突出了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价值,但对客户信息保护的规定仍不能满足当前司法实践的客观需求.本文在详述商业秘密概念、商业秘密立法保护、客户
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中,尽管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很多法律思想都来源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但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却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法治进程.为此,本文将通过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艺术,可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使教育内容由乏味变趣味,教育形式由灌输性变潜隐性,教育主客体关系由“等级之别”变为“平等共享”。努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是实现德育和美育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融合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65-02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是研究
伊拉克陪同很怪,事先从不告诉你次日的日程安排,让你有所准备。每天清晨,都是上车以后才突然告诉你要去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是他们的个人性格决定,还是有什么其他考虑。这天早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