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终结性评价推动历史课程标准的渗透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jum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中招历史考试全省统一命题,实行“双开”,即开卷考试和开放性命题;开放性答题和开放性评价。这种尝试至今已10年了,10年来,我省使用的教材版本众多(6种),且经常变更,又遇新旧课标交替变化,但《历史课程标准》中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史证性、探究性、开放性一直是我们命题所围绕的指针,由中招的终结性评价功能来推动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也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这样强调“基础性”:“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评价,既包括考查学生对有关史事、概念、观点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又包括考查对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和解决的水平。应以各学习板块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要求,注重学生是否全面、准确地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上述要求,教师都能谈、说,但在践行中却不能对课标和教材进行有效的解读,多数只是重复和强化教材上简单的陈述和固定的结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同层次的把握基本做不到。另一方面,对十一二岁左右的初中学生来说,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基础性也就是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的主干知识,记忆、掌握和初步理解至关重要,这是他们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
  据此,怎样引导?怎样扭转?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终结性评价中,就用命制试题这一指挥棒,来渗透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10年来,就“基础性”的题目而言,由最初浅表性的设问逐渐过渡到近年来适度和成熟的设计角度。且看两例题目:
  (2010年试题)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 京师同文馆创办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建成
  1894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百日维新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简要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
  (2)在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
  (3)从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
  (4)请归纳出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013年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3:《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1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2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这两道试题,就历史内容而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与史实,试题选取的内容都是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对基础性的要求。试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比如魏源、《海国图志》、戊戌变法,等等,都是从单一历史知识点出发,解剖一个麻雀,见微知著,以此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初步理解程度。试题设计的角度,在基础知识之上设问简单的历史背景、直接因果关系、主要原因、积极作用等,这样的思路体现了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也彰显了课程改革理念和开卷考试的特点与要求。对学生而言,试题多数属于识记、初步理解的层面,有的答案就隐含在题目和材料中,读懂了、理解了就很容易回答,同时我们在答案设计中也指出用材料原话回答亦可以,历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
  在终结性评价中设置这些基础性题目,力求把握“了解”“理解”“运用”对初中学生的层次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基础知识之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渗透,从而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鉴往知来、论从史出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一证据意识在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里更加明确,如七年级就明确强调,“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史证意识用于课堂教学,有还原历史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把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相对照考据历史,使得中国的史学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跨出了一大步,这种史证意识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时时体现,当然也要通过终结性考试测量来验证和评价。史证意识用于终结性评价,有启迪思维、有效考查学生鉴别能力、联想能力的作用。
  (2011年试题)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请你为下图建筑所见证的英国社会巨变写一篇短文。(提示:应包括曾在此处颁布的历史文献及其内容、影响等,100字左右)   (2012年试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仔细观察图1、图2两幅美术作品,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2)图1、图2两幅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图1、图2所示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2005、2006年进入新课改之初,我们尝试着结合图片、自拍的遗迹照片、教材中的美术作品,简单设问,延伸设问,关注学生个体,张扬学生个性。这几年的设计角度层次提高,更加贴近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性和拓展度增强了,上述英国议会大厦、清明上河图及中古西欧集市两题就充分反映了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所指出的: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我们从历史证据的类别角度出发,用“凝固的历史”——英国议会大厦图片、传世的图片史料——清明上河图及中古西欧集市来设置情境,试题的设问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询问建筑、美术作品是什么?这些史料的功能是什么?而是透过有形图片,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体察,进一步理解学习历史和保护文物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因素。清明上河图和中古西欧集市一题将古代中外城市通过历史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和联系,让学生寻找历史图片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答案多元又开放。同时放宽了解历史的视野,给学生一个学习历史更广阔的视角和途径,为以后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初步的历练。“英国议会大厦”一题让学生试着写出历史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历史的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现了终结性评价、历史开卷考试从“以知识立意命题”向“以能力立意命题”的转变。
  囿于初中学生的能力,为了使问题指向更加明晰,契合其年龄特点,试题题干中适当进行了提示,也确保了试题的效度。
  先看2007年的两个试题:
  1.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 下面是某初三同学整理的“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请你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在表中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上面简表从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角度设计,请你再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设计角度,反映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只写出设计角度,不画表格)。
  2.阅读下面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面年代尺中所列大事(或现象),分别从哪些方面对不同时期中国和欧美的历史情况进行了比较?
  (2)请你在上面年代尺上,用“?隗”标注出“20世纪50年代”的相应位置,并在其下面自己画出的方框内,写出这一时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3)请举出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两项科技成就。
  关于试题的探究性,我们的终结性评价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基于学习和思维过程的考查,通过考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二是注重实践性,基于学科学习技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考查。这也是源于课程标准对探究式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要求。
  第一道试题通过对美国历史的重新整合,试图让学生把历史作为过程来看待,通过掌握已有的史料,举一反三,将研究方法引入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初步的史学研究方法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升华认识,同时学会运用图表法分析历史问题。这一试题告诉我们的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注意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了解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规律与方法。
  第二道试题以“历史年代尺”的形式呈现试题信息,要求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中西不同的历史情况进行对比,并按照题目要求自己动手补全年代尺的内容,考查了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历史问题归纳和比较的能力、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特别是第(2)问,渗透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践性要求,着意考查了动手实践能力。这一试题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于一身,考查了多种能力,题目形式新颖巧妙,广大教师反映“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初看眼前为之一亮,细品又觉耐人寻味”,多年来有效地引导了我省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上述两个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探究能力。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其中,又有效地指导了教师的视角和教学实践,这样的命题角度和评价,既有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评价和测量,又有对学生思维深度、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和测量,同时还践行了历史课程标准关注个体,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
  开放性是河南省中招历史试题命制最大的特点,也是彰显、渗透历史课程标准,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深入改革的有效手段和亮点。就开放性而言,我们侧重在两个方面作一说明。
  其一是凸现开放的河南地方史,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汲取河南地方史的内容,把开放的乡土史内容作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补充,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对乡土资源的定位。凸现对地方史的考查,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科技贡献、对本地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学习考查,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十年来我们在终结性评价中一直不间断地体现这一要求。另一方面,答案不唯一,给学生提供个性解读的机会,关注个体、彰显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例如在主观题目中经常出现“你认为怎样?”“请你选取……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开放性的设问,这成为学生非常喜欢做的试题。近年来学生答题的个性表现,能力的提升,信念上的变化等也令我们欣喜。
  例:(2014年试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观察上述四幅图片,请把它们分成两类,并指出这两类图片内容分别承载了什么文化?   (2)请根据你分类的情况,任选其中一类,说明其建筑之间有什么传承关系?
  (3)请再举一例河南境内与图三文化渊源相同的遗存。
  上述试题中的第三问就是把河南地方史和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设计的一个问题,使学生有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河南文明史的概念,让其从身边耳熟能详的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出发,感悟历史的真实和魅力,学会思考,升华教材知识。学生在答题中,纷纷列举自己所在地市的佛教遗址遗存,既彰显了河南本土特色,又与教材相联系,也达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此题也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身边的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认识的典型。
  其二是全方位开放,包括试题命制、学生答题和评价。下列两题体现了我们的指导思想。
  (2013年试题)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一大批发明家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明创造,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以下图人物为例(卡尔·本茨半身像图略)写一篇短文,叙述他的贡献。(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成就、影响等)
  (2014年试题)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8年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国际工人运动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若出现以下情况者酌情扣分:
  ①小短文不足80字;
  ②关键词在小短文内呈现不全;
  ③关键词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性。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等。在实际操作中,历史小论文、历史小写作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很难顾及方方面面。但近几年我们这方面的命题尝试一直不断。上述2013、2014年的试题就是在更加开放性的理念下命制的,只提供一个人物半身像、几个词语,但蕴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发展;没有固定答案,但要求体现史实的准确性、联系性和逻辑性,有字数的要求,还有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做这样的试题。通过终结性这一评价,既渗透了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延伸学习的动力,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河南省中招历史终结性评价一直在思考、探索、前进之中,由初中历史教学终结性评价推动历史课程标准的渗透,指导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通过中招这一终结性评价的导向作用,我省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梁东莉,女,河南省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主要致力于研究历史课堂典型课例教学、历史教学评价问题。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史思想,好历史课,观察视角  什么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事求是地说,现今历史优质课的评价过于拘泥,一些所谓的评价标准只会机械地套用知识是否落实、目标是否到位、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体系,甚至还有关注一堂课教师问了几个问题?学生的活动有几分钟?教师的讲述控制在多少时间等,却忽视了对历史教学真谛的探寻,使本应生动有趣、启智明理的历史课堂沦落为死记硬背、知识灌输的场所,这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代价值,教学立意,马克思主义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贯穿了人类独有的文明动机,承担着对过去事件的裁剪和浓缩,着眼于事件背后的思想动因,所以史实只是人类思想呈现的载体。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思想呈现”的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这就是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但要求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更要
关键词动机和效果,闭关锁国,长期效果,短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9-0048-05  最近,《历史教学》(上半月)刊登了田耕老师的《运用“动机与效果”增强改革模块教学的有效性——以青苗法为例》一文,田老师“运用初中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新增的‘动机与后果’的概念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作重点突破,进而使学生对王安石理财
关键词:明代,传统科技,建筑,观察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22-06  部编初中教材将课标要求的两个点“明长城和北京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合编成一节课。但是,这节课又加上《红楼梦》以外的三本名著,画蛇添足,实无必要。在“三国鼎立”一课中結合《三国演义》,是历史课讲这本名著最好的时机,何必非要在明朝专门介绍
【关键词】演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高考,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23-06  “主题式教学”并非新谈。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哈纳即提出主题式教学的定义:“聚焦于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①这种教学模式可将散落在其他主题中分散无序的知识和历史资料以清晰的线索重新梳理、拓展,帮助学生完成更为积极的
[关键词]教学,宪法,《权利法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66-0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学生暴露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错误,面对这些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责备学生,由此忽视了寻找简单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错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疏漏。  最近在教学过程中就碰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题目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
关键词 史料实证,秦始皇,证据来源,实证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34-05  半年前读到本市一位历史老师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思考与实践——以〈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例》(以下简称《秦始皇》)一文,很有感触,一直想写点讨论文字,以求教于这位老师和其他同仁,现在终于完成,欢迎各方指正。  《秦始皇》一文以自己的
[摘要]都铎圈地(十五六世纪)无论是从圈围的面积、涉及的范围,还是造成的影响,都远不及议会圈地(十八九世纪),但都铎圈地却历来被冠以“羊吃人”,具有暴力掠夺的性质,而议会圈地则显得比较平和,波澜不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本文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圈地后土地的处置方式不同。前期圈地是在羊毛价格的拉动下把可耕地转化为牧场,必然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后期是为提高耕作效率而进行的合法圈地,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板块,有效教学,教学内容,认知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5-04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追求有效教学的方案。学习板块是指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有序安排数次呈块状分布的学习内容的活动板块,即块状排列的学习思维路径。据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板
读罢严龙梅老师(以下简称“作者”)的《高中历史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载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1期以下简称“严文”),笔者深受启发,收益很多。同时,笔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几点,请严老师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老师,给以指教。  首先说明,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因此,教学设计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