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 和谐发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道结合,古今一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口号一直在喊,然而,真正落实到行动实处,或者“行动”得法——既不损害语文教学又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如“走走形式”“按政治课来上”两种极端等。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切实做到文道统一、和谐发展,才是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强化意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其重要性历来为教育决策者所重视,“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从来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性更为突出。笔者以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是贯彻落实新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新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一直倡导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结合”,把语文基础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分割。为此,中学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2.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语文学科的“基本原则”更是明文规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显然,唯有“渗透”并付诸实践,才能保障以上“理念”的实现和“原则”的贯彻落实。
  3.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而“新高考”精神的核心就是贯穿“立德树人”“选拔德才兼备优秀人才”这一总纲的。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其重要性并能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认清特点,明确优势,强化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利于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进行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具有政治思想教育的优势。然而,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语文课蕴含的力量,给人以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也就是“隐性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勇敢地承担起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隐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点。笔者认为,这种独特的契合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的“育人”,其实就是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继承人类传统美德的建设人才。中学生可塑性极强,在如何面对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冲击、不良思想的毒害时,他们往往存在信仰危机、道德迷茫等等问题。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地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选择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最佳载体。
  2.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究其根本,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应该是: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活;它是对中学生尊严、价值和追求的高度尊重,体现了对命运的维护和关怀,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共同进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建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就应该成为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在方法上,笔者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实践:(1)创设情感意境,营造人文氛围;(2)锤炼教师人格魅力,承担使命职责;(3)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人文内涵;(4)设计丰富的活动课程,激发学生人文情怀。
  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学如果能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

三、改进方法,立足实践,促进和谐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外,在态度上必须要有耐心和认真精神,既不能心血来潮凭兴趣而为之,也不能急于求成幻想一蹴而就;而更重要的是,立足实践,不断改进方法,努力促进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二者相互渗透、和谐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努力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中学语文资源丰富、经典荟萃。我们说,“语文中丢不掉的是文章的灵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因文释道,因道释文”就是要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达到“文”与“道”的交相辉映。譬如,从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其中无不包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体现了文化名人的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精神境界,表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坚定的意志和信仰。这些都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追求指明正确的方向。为了使这项工作持续、有效、稳定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课题小组编写了《中学语文文本思政要素提炼》校本教材,供教师备课或上课使用。
  2.认真规划、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形式、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譬如,形式上要求“和风细雨”,内容上要求丰富多彩,方法上要求灵活多变。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有:(1)精心设计新课文导语,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2)讲读、赏析课文时,注重“知人论世”——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等;注重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和挖掘。(3)课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具体是,课内每单元写一至两篇,课外阅读课名著名篇每学期选写一篇。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是需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且这些实践活动既有常态化的,也有“即兴发挥”的。笔者到目前为止,开展的实践活动有:(1)小组讨论。目的是澄清问题,区分优劣,知晓好坏,明辨是非。(2)诗歌朗诵会。时间一般选择在中秋节前夕或中秋节之夜,形式分班集体和个人朗诵两种,目的是“诗歌欣赏,文化熏陶;美化心灵,提升素养”。(3)演讲比赛。目的一是配合单元教学中的演讲辞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是就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道德信仰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消除困惑,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坚定信仰。此外还有辩论会,课本剧表演,“成语接龙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集体主义责任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兴邦,立德树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乎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工作,并且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有研究,有方法,有特色”,深层次挖掘和充分提炼思想政治内涵,用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理认同,从而内化为学生知识素养和品德素养,进而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通联:湖北黄冈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从来都是谷贱伤农,2006年原本是个难得的丰收之年,中央政府最担忧的,却是谷贵伤民。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先是河南、山东、江苏等粮食主产区粮价以超过10%的速度上涨,接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食用油和面粉价格“跳高式”上涨。为平抑快速上涨的粮食价格,在2006年最后两个月时间内,代表国家意志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先后7次,公开拍卖临时储存小麦502万吨。  什么都可以涨价,为什么农
SARS之后,中国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突飞猛进。而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缺乏统一协调机构,人、财、物管理上存在诸多条框限制,5年来每当出现重大疫情时,就不得不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出马。这不但严重冲击了国家正常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正常进程。  “某市大型露天赛场,数千球迷正沉浸在激烈的比赛中。空中有一架小型飞机拉着一条巨大的气球标语,为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广告。谁也没注意到飞
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的作者,1977年出生的台湾人,他以编年体描述了一个台湾平民眼中的30年沧桑巨变。  作为70后一代,作者的少年时代难脱意识形态的桎梏,对一个孩子而言,最明显的便是无时不在的党化教育。小学时要背“蒋公遗嘱”,音乐课要学唱“蒋公纪念歌”,当每次老师提到蒋介石或孙中山的名字时,大家都要坐正或立正以示尊敬,尤其是“进到学校里见到蒋介石铜像都要鞠个躬,而且不能走过之后朝着蒋介
2007年3月19日,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位于日本东京港区的三田共用会议所举行。为期两天的共同会议之后,3月20日傍晚,日方专家组组长、东京大学教授北冈伸一以及“古代、中近代史”部分的负责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山内昌之在外务省记者会见室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笔者代表本刊提了其中一些技术性问题。    共同执笔为何不可能?    中日本轮会议确定了计划将于明年6月提交的报告书形式。该报告书
默克尔关于成立联合国经济理事会的提议非常有趣,但这显然并非朝夕之功,而这朵日耳曼的“铿锵玫瑰”能否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还要看半年后的大选是否会给她颁发续任状。毕竟,她是当前欧盟三巨头中最先要过连任关的,而且,她也是唯一支持率长期超过50%的领袖。    数据表明,欧盟大国中除法国在庞大内需支撑下受全球衰退影响较小外,另外几国的经济都在痛苦中下行。而中国去年11月、12月的出口额增速剧烈下跌,200
比起几千佳丽争相缴纳的几万元相亲费来说,“情人节”那天的玫瑰实在算不得什么了,但也比平常贵了几倍乃至几十倍,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我所在的高校,一位男生就为一个他一直追不到的女生订购了999朵玫瑰,据说立竿见影云云。看来,这999朵玫瑰就像李安《色戒》中戒指的奇效,是捕获人心的杀手锏。一旦出手,就能“手到擒来”。不过,我却怀疑冲着钱来的相亲或能用厚礼换来的爱情还是爱情吗?“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
波兰的圆桌会议和议会选举开启了东欧变革的先河,开始了“铁幕”解体的进程。通过谈判的革命是波兰的独特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1989年波兰给予世界的礼物。  1989年是“充满奇迹的一年”,欧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林墙的倒塌成了最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波兰圆桌会议举行、6月4日波兰议会选举、东德难民潮、匈牙利与奥地利相互开放边界、纳吉被重新安葬、波兰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的诞生、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
政治的开放程度为中国的法制进程提供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法治主义的真正核心恰恰是在对于这个边界的扩展,于是人们难免收获扭曲的法治主义或修辞学的法治主义。这一点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学困境几乎是一样的。    中国法制变革的30年,从总的方面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大转型的一个部分.如果说鸦片战争以来的150年中国经历了三次大型的社会巨变,即晚清变法、辛亥革命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么,这30年
制度突破的时候,正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帮人们留住了机会。  2006年,是个喧嚣的年份,也是一个沉寂的年份。年关将至,主持人跳槽,女演员上床,稳稳霸占了诸多媒体的头条许久。人们的新闻需求稀缺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能让这两条消息占据头条呢?世界似乎索然无味了。  我们的世界曾经异常地沸腾,政法系概念的探索,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业主集体维权的蓬勃,有担当的知识分子集体亮相,直到2005年对于刑讯逼供的大规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士累利的这句名言,很少被用在中日关系上,因为很多中国人对日本特有的疏离感远远超过了亲近感,更因为当前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举措不足,现实利益之争却比比皆是。但是,笔者这里仍然要沿用这一框架,并且辨别出什么是核心的利益冲突,什么是可以妥协、共赢的利益区间。只有理解了各自的“基本需要和欲求”,双方才可能有所放弃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