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权”还给“主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这句颇具闽南风味的俗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传统的作文教学三部曲让教师费时费力,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干脆应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主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的状况呢,我在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与大家交流。
  
  一、打破作文命题的僵化。变教师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命题是体现和落实作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命题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口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不爱写,作文训练达不到既定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力争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搞统一命题。或教师定范围。学生自己命题。即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学生根据作文要求拟题目;或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己命题,自行作文。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范围,让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起来,从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二、打破作文批改的僵化,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是教师的精批细改,可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最感兴趣的是分数和批语,对习作中修改的部分却不屑一顾。教师的精批细改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带有相对的主观性。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要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我改变了教师批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做法,采取学生自改、互改之后教师抽查的方法。学生相互修改作文,由客体变成主体,由观众变成主演;教师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说教者、指令者。当他们在互改中学到了他人的精彩之处时,他们的心智就会得到启迪;当他们的批改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时,他们的愉悦更是溢于言表,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会由讨厌作文到逐渐喜欢作文。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投身于写作的语文实践中,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三、打破作文评讲的僵化。变教师评讲为学生自主评讲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能够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进一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为此,在作文讲评课时,我先选定1-2人作为主持人,再组织3-5人的评审小组,成员由各组推荐,负责评选打分。每小组推荐1篇经过小组互改的习作,由作者和小组长依次上讲台朗读和评点例文,台下的同学可积极发言,参与评点,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出“优秀小作者”和“最佳互改小组”。在热烈的评点氛围中,能开动学生的大脑机器,起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
  
  四、打破作文方式的僵化,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形式
  
  传统的作文训练方法陈旧、单词,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能动地去反映学生多彩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特点,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既写书面作文,更练口头作文。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我坚持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晨检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让1-2名学生进行“两分钟演讲”。由于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会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无形中就自觉地把说与写结合在一起。
  只要我们花点心思想一想,不难发现其实作文课里有很多“可活动”的元素。作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多计划,少干预;多设计,少不准”。把课堂的主权还给“主人”,学生一定会喜欢作文。
其他文献
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是语言。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篇目较多,《读本》也提供了许多美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语段,感受语言的形式之美,使学生能有意识的借鉴模仿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语言的形式之美呢?    一、语言“形的对称”“音的对称”。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优美,韵律妙绝。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她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扫眉才子”出自唐代王建《寄蜀中薛涛
在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也是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的一部分。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中考的成败。广大学生都“怕”作文,就是有些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场特定的氛围中,也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考作文辅导实践谈谈应试作文的要诀。    1、标题要抢眼    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标题,标题具有穿透力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先生的话说,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是“点的懂”,记住了多少句子,是“线的懂”,点线的懂是不够的。点线的懂是平面的懂,平面的懂还不够。“我以为,把语文吃到肚子里,既有语文,又有人文,所以是‘立体的懂’。朱光潜先生说:‘私熟的读书程序就是先背诵后讲解。’所以吃的就多。现在语文课大都是读一遍课文就开讲,连‘点线面’的懂也还有限,哪里谈得上‘立体的懂’?既无语文,也无人文。”(王
语文,被尊为“百科之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早已席卷神州大地。但是,目前很多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是不容忽视的。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的考试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机制,造成师生之间情感淡漠。二是很多教师在钻研、挖掘教材内容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深,要教些什么,怎么教,没有一个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小学教育必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发展
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我们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虽不是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但第三学段已出现少量浅显的文言文。篇目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让孩子积累些古诗文和文言文也很有必要。而时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各种文体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设计林林总总,文言文的教学似乎成了遗忘的角落。如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善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杨朔是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的,被誉为当时散文创作三大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显现着人们所期待的狭义散文创作的实绩,在那个时代被传颂一时,一些篇章被视为经典。记得我上初中和高中的90年代中后期,语文课本选有杨朔散文作为单元重点课文,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很好。但时隔十年,再去翻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发现这位曾经煊赫的散文作家竟悄悄地撤离了我们的语文课本,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李培明,现任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十堰市优秀教师,2002年当选为十堰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现代教育报》推荐为“湖北省百名优秀校长”,2006被评为十堰市明星校长,200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云:李校长,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深入“十一五”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