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全面和谐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职业教育为和谐社会创造重要基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和谐社会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前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现实生活的创造这个物质基础,却是最根本的动力。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決定着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扩大就业、减少贫困、救助弱势群体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和谐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公正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成效的制度环境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二、发展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地区和行业,都存在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现象,成为制约企业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水平。
2、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
3、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为其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4、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看,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平民阶层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从教育内部结构看,有利于教育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及教育机会分布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改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工农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其经济收入。因而,对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困,克服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1、更新观念,在全社会构建“劳动光荣”的“蓝领文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从源头上纠正错误观念,积极倡导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科学人才观,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变只重学历、鄙夷技能的价值取向,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体制支撑。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而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正是由教育所创造和提供,特别是职业教育,直接惠及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其改善生存状态,实现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人生理想。
3、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保障责任,发挥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的作用,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切实把政府投入的主渠道职能落实到位。同时,对职业教育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政策。
4、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与企业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重要途径。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建立起密切结合的伙伴关系,形成共同投入、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张斌.职业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姜大源.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个孩子[N].人民政协报,2006-10-25.
[3]马树超.职业教育是合理职业结构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6-11-22.
[4]袁敏.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
[5]夏金星.“三农”问题、和谐社会与农村职成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关键词]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和谐社会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前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现实生活的创造这个物质基础,却是最根本的动力。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決定着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扩大就业、减少贫困、救助弱势群体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和谐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公正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成效的制度环境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二、发展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地区和行业,都存在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现象,成为制约企业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水平。
2、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
3、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为其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4、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看,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平民阶层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从教育内部结构看,有利于教育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及教育机会分布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改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工农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其经济收入。因而,对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困,克服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1、更新观念,在全社会构建“劳动光荣”的“蓝领文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从源头上纠正错误观念,积极倡导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科学人才观,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变只重学历、鄙夷技能的价值取向,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体制支撑。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而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正是由教育所创造和提供,特别是职业教育,直接惠及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其改善生存状态,实现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人生理想。
3、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保障责任,发挥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的作用,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切实把政府投入的主渠道职能落实到位。同时,对职业教育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政策。
4、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与企业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重要途径。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建立起密切结合的伙伴关系,形成共同投入、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张斌.职业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姜大源.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个孩子[N].人民政协报,2006-10-25.
[3]马树超.职业教育是合理职业结构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6-11-22.
[4]袁敏.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
[5]夏金星.“三农”问题、和谐社会与农村职成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