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诞生:有典有册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天都要看的书,最开始的样子就是简牍。不过简和牍是两种东西。“简”字从竹,是把竹子削成平平的一小片竖条,从上到下直直的,只能写一行字;牍,是写了字的木片,版面比较大,经常用作公文处理。现在“简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名词。不过在纸出现前的约2000年的时间里,书写上一直以竹简为主。关于这一点,我国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可以说明。
  不像甲骨文的发现那样一鸣惊人,古人用简牍来记事作文是我们一直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可能远早于甲骨记事。《尚书·周书·金縢》写周公为武王祈福——“史乃册祝”,《尚书·周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诗经·小雅·出车》写因有紧急的军书来到,战士不能回家,“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这些记载说明商周时期乃至更早,文字的主要载体介质就是竹简。
  几个最主要描写书籍的字都和竹简有关系。
  册,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字数比较多时,一根竹简写不下,就写在多枚竹简上。将这些单枚简按照上下文顺序依次摆好,用皮绳两道编好。孔子读书勤奋,几次翻烂了编连《周易》的皮绳,“韦编三绝”就是这么来的。
  篇,是比册更大一点儿的计量单位,有很长的文字内容在一起完整地成为一个单位。通常一“篇”中可能有很多“册”。班固著录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汉书·艺文志》,就大量采用篇来做书籍描述单位,因为东汉时能搜集来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简书。
  典,双手捧册为典。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典,说它从册从大,是重要的书,所以用来称呼“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最重要的书。我们今天看到“典”,仍然有一种威严古雅的观感。
  比如“史”字。《說文》谓:“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说写史要有公正立场,不偏不倚,正是史家之传统,2000年来无人疑问,直到清末吴大澂据金文字形提出“从右执简册说”。他说:“史,记事者,像手执简形。”古人写简,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伏案写作,而是一手持简,一手秉笔,悬空而书。吴大澂的新论正好也符合简书规制。如果真如此,人类萌发历史概念的那一刻,或许就受到了简册书籍的启发。
  此外,还有比简更短一些用于占卜的“签”,大臣上朝时举的“笏”板,算数时用的“筹”,都是因为竹简的关系而造出来的字。
  我们再来说一说“牍”。它是采用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面写字或者画上需要的地图和纹饰样子。因为尺寸比较大,所以用起来比较自由,不像简只能写字。王充在《论衡》里写的“断木为椠,?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就是制作木牍底板的过程。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还没写字的叫做椠。古人写起文章来用字虽然少,可是意思一点儿也不马虎。
  说到牍,好像一般都附庸在简的后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简出现和使用的时间要远早于牍。从文献和相关出土文物看,竹简大约从上古时代一直用到公元5世纪初,而木牍从秦汉时才出现。二是在使用数量上,牍也远不如竹简。木牍一般单片使用,也有数片编连成“札”的,但不普遍。牍主要用于政府公文性质和书信函柬,长篇著述一般还是使用简。刘禹锡《陋室铭》名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是以案牍代指公务文件。今天我们也用尺牍代指书信,“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就算远隔千里,收到故人来信,见字如面也备感亲切。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在晚明的词坛中,有这样一位女词人:秋水为韵,樨桂含愁,赋性冷艳,端丽清妍。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她才貌双绝,灵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乃当时闺阁才女的代表,更是晚明词坛中走出的一缕疏香。  她叫叶小鸾,字琼章,又字瑶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名震吴江的才子叶绍袁,交往的都是李渔之辈。母亲是著名文学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钱谦益还曾经专门为她立传。  被命运眷顾
期刊
01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其父吴仲裔早年就读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曾参加过反袁斗争。吴仲裔思想开明,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虽为女儿身,父亲倒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  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和其他兄弟一起读书写字。  良好的家庭启蒙和学校教育“润物细无声”,滋润、激发着吴健雄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
期刊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倾其一生奉献给人类社会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无论是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还是对促进中医药学及其他多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修撰《本草纲目》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
期刊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馆、内蒙古史料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上万卷书、报,分门别类展示出来。  因为地方小,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书、报都堆着。“我知道,这里不是展示书报的好地方,我还在努力为它们寻找归宿。
期刊
现在,只有在父亲的藏书里才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因为这些泛黄的书伴随了他一辈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劳动公园西侧的松山街,在左邻右舍几十家中,父亲的书房是唯一有点规模的,那时,父亲正在编辑着一本《海燕》文学杂志。  父亲的书房很宽敞。落地窗旁边,一张俄罗斯风格的矩形餐台用来当书桌,台面宽阔。东侧的栗色大书柜逼近天棚,四扇硕大磨花玻璃拉门里庋藏了各种书籍,望之俨然。沿墙还摆着几处日式书架,有
期刊
连环画,民间俗称小人书、图书,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它以其朴素简洁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少咸宜的阅读佳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童年读物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依然能唤起人们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连环画大小、形状差异不大,内容种类丰富,有各种中外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历史的和现代的各类事件或人物、上世纪的战争题材……五花八门、应
期刊
中國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区别君子与小人,时刻在推崇君子,贬斥小人。  如果一个人被称作君子,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反之,如果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几乎就会处于孤立的境地。为什么中国人要执着于区分君子和小人呢?这是人为杜撰出来的道德执念吗?其实不然。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长期过着稳定的群居生活,这样的生活需要借助群体利益最大化,来保障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看中那些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人,讨厌那些破坏群
期刊
张恨水(1895年5月-1967年2月),是民国产量最高的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一百部,多达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一千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曾一度“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张恨水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作家解玺璋出版的《张恨水传》,重新发掘被历史尘埃湮没下的张恨水的鲜活生
期刊
在我的50多年阅读史中,毫无疑问,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就是《红岩》。今年是《红岩》正式出版60周年,适逢建党百年,作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扛鼎之作,此书迄今重印113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和这部作品感人的故事、豪迈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共产党员崇高的情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忠诚。  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了《红岩》,它锻造
期刊
大多数人对棉花的印象是白白的,软软的,好贴心。  除此之外,棉花的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你又知道多少呢?  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成衣服。那在棉花被发现以前,人们穿什么呢?  一叶以遮羞。叶子是人类最初的衣服。原始人将叶子缠绕在身上做成衣服。  古人编织青草,从植物中抽取纤维来制作衣服。防雨斗篷是用稻草或芒草编成的,蓑笠是用一种叫弯囊薹草的叶子编成的。  再高级一些的材料就是绢。绢由蚕丝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