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安装导航系统,手机具备导航功能。对于导航大家并不陌生,并会与GPS画等号。 GPS系统是美国的,我们是他的用户。GPS有个S/A政策,叫选择可用性,就是人为对卫星信号加干扰,让你相差十万八千里却难以察觉,这也正是我们免费使用GPS可能要付出的代价。虽然美国承诺暂时取消S/A政策,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王淑芳是中央国家机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报告团的成员,上面这段话是她作报告开篇必讲的内容。因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由此引出;因为,王淑芳人生的重要选择由此做出。
王淑芳的演讲感染力很强,现场听众的心会被她的讲述牵着走,一会儿为她所在的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而欢欣,一会儿为她因研制北斗而做出生活上的巨大牺牲而生敬佩之情。更多的,是为这个身高不足1.55米体重不够90斤的柔弱女子身上持续迸发的能量而惊叹!
结缘北斗 不爱红装爱武装
王淑芳出身于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人只有她考上了大学并且是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家里不富裕,供她读书的费用都是借的。王淑芳学习刻苦,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毕业后找个收入高的工作尽快挣钱还债,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回报父母。
然而,在崇高的使命面前,这个朴素的想法立刻无影无踪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工程建设缺少导航专业人才,项目筹备组在北航进行招聘。应届毕业生王淑芳参加招聘会,“研制北斗卫星”和“我国空白领域”触动了她,富国强军的战略意义吸引了她,让她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在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企是应届毕业生“难以抵挡的诱惑”,而王淑芳却带着实现中国导航梦的使命,穿上军装投身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
北斗系统建设处于创始阶段,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这对王淑芳来说不算什么。最让人忧心的是,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技术空白,一切从零开始。作为北斗系统建设的第一代大学生,王淑芳是抱着大学的教科书开始科研工作的。
按照任务分工,王淑芳负责用户机研制。从天线到射频,从基带到显示,从机壳三防到机芯每一个代码,王淑芳和同事一起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尝试。“我们曾经把几万个0101这样的二进制码流全部打印出来,逐一比对,逐点排查,直到问题归零;曾经试验过几十种方案,只为探索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的标定方法。一次次周密论证,一次次技术验证,一次次联调、测试,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1997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我们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的诞生!没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人手少我们一个顶俩,和世界强国赛跑,向自身极限挑战,打破封锁,占领高地,我们真的成功啦!”时隔多年,王淑芳依然难以忘却当时的心情,“虽然彻夜未眠,第二天我仍非常兴奋,回到自己只有16平方米的小家,平生第一次喝了一瓶啤酒,第一次舍得用一整天的时间美美地睡一大觉。那是我睡得最香、最甜的一觉!”
研制北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一代北斗采用双星定位技术,用户机必须向卫星发射信号才能定位。最初将发射功率定为30瓦,这么强的信号对人体有没有伤害?还能不能再降低一些?为此,王淑芳的团队着手进行全面测试。
那段时间,王淑芳和她的同事最盼的就是变天。因为天气越是恶劣,越是测试用户机接收卫星信号情况的最佳时机。为了拿到更精准的数据,她们在瓢泼大雨中淋着,在呼啸北风中冻着。为了掌握下雪前后的数据变化,王淑芳在东北连续蹲守着。白天,她背着十来斤重的用户机在不同的地点奔波进行测试,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数据,身体吃不消了,心脏出现频发早搏,可她顾不上去医院,直到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医生给她做24小时心率监测,在她身上前前后后贴了一堆感应器,还在腰间挂了一个小盒子。她一看,这并不影响工作嘛!穿上外套就外出测试了。第二天,她被医生骂了一顿,因为用户机发射信号干扰了心率监测,24小时白监测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淑芳忆起这件事忍不住地笑了:“心率监测白费了,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用户机发射功率从30瓦降到了1瓦以下,达到了安全指标。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北斗系统建设和国家军用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由于工作太忙,王淑芳不能要孩子,由于担心用户机发射信号有影响,她也不敢要孩子。结婚10年没有怀孕,她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听到别人谈论孩子都躲着走。每次看到丈夫和公公婆婆那殷切的眼神,她心中就愧疚;每次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她心中就羡慕。但为了北斗,她只能将生育推迟又推迟。今天,同龄人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她的女儿还奋斗在小学起跑线上。
因为研制北斗晚要孩子,王淑芳并不后悔。北斗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排名第三,就是付出再多也值得!可是,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深深的遗憾。1998年,她的母亲病重时,北斗正在进行星地联调。抢占国际卫星轨道先机刻不容缓,作为北斗用户机技术负责人,她必须坚守岗位。联调没结束,她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一年之后,父亲病危,她又因为工作没能回到父亲身边。作为女儿,双亲的最后一程都没能相送。作为唯一走出农门的子女,她一直想等项目关键阶段过后,接父母到自己身边生活。子欲养而亲不待!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成功升天,王淑芳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想到双亲没能等到这一刻,她的胸中涌起揪心的痛,这是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应用北斗 而今迈步从头越
王淑芳毕业参加工作选择北斗是成功的。28岁,她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她成为主任设计师。2007年,当她在北斗系统建设领域发展得顺风顺水时,再次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转业到交通运输领域。
家人和朋友,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一次选择。名牌大学毕业,为北斗入伍作了职业军人,经过12年的奋斗有了建树,却要转业到一个陌生领域从零起步。这究竟是为什么?
记者采访时,王淑芳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再次作了说明:“世界两大导航体,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几乎同步建设,GLONASS最惨的时候天上只剩7颗星,根本不能用,而GPS却让全世界离不开它。原因就是GPS用得好,通过产业链来反哺系统建设。伴随着二代北斗卫星上天,我国导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追赶上了美国的GPS系统,但推广应用却相差太多。如果不在这方面及时推进,很难说没有重蹈GLONASS覆辙的危险。交通行业拥有1000多万辆营运车辆、十几万艘营运船舶,还有高速公路、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是卫星导航最大的用户。我转业到交通领域,就是想让北斗用起来,让她更好地成长壮大。”
在部队,王淑芳是搞科研,那是技术活儿,可以和团队一起静静地推进。到了交通领域,王淑芳是做推广,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这对于她,无异于从头做起。
2012年,王淑芳牵头实施二代北斗的第一个示范工程。GPS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北斗?刚开始,行业比较抵触。为了推进工作,她一年内组织了5次工程协调会。有一次会前赶上北京下大雨,航班大面积延误,9个省份30多人,从半夜到凌晨飞机陆续降落。尽管第二天要全力组织会议,王淑芳还是坚持开着私家车接站。一位同志感动于他们的热情接待,说:“我们再做不好工作就太对不起你们了”。其实,王淑芳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接待,而是为了接近,只有接近,才有机会和大家心贴心地沟通,才能让大家真正地认识北斗、接受北斗。王淑芳的努力投入再次取得成果:示范工程超额完成北斗推广任务,带动产值上百亿元。通过北斗示范引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对400多万台营运车辆动态监管,重特大事故逐年降低。
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带给王淑芳的是鲜花和掌声:在部队,荣获个人“三等功”,搞科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先后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首都建设先进个人”……记者采访她时,中央电视台正在为一个时长5分钟的节目进行跟拍。王淑芳比较低调,不愿进行个人宣传。但是,如果能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北斗、应用北斗,她愿意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宣传一下北斗。记者由此明白,在她的心中,除了北斗,还是北斗。
王淑芳是中央国家机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报告团的成员,上面这段话是她作报告开篇必讲的内容。因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由此引出;因为,王淑芳人生的重要选择由此做出。
王淑芳的演讲感染力很强,现场听众的心会被她的讲述牵着走,一会儿为她所在的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而欢欣,一会儿为她因研制北斗而做出生活上的巨大牺牲而生敬佩之情。更多的,是为这个身高不足1.55米体重不够90斤的柔弱女子身上持续迸发的能量而惊叹!
结缘北斗 不爱红装爱武装
王淑芳出身于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人只有她考上了大学并且是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家里不富裕,供她读书的费用都是借的。王淑芳学习刻苦,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毕业后找个收入高的工作尽快挣钱还债,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回报父母。
然而,在崇高的使命面前,这个朴素的想法立刻无影无踪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工程建设缺少导航专业人才,项目筹备组在北航进行招聘。应届毕业生王淑芳参加招聘会,“研制北斗卫星”和“我国空白领域”触动了她,富国强军的战略意义吸引了她,让她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在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企是应届毕业生“难以抵挡的诱惑”,而王淑芳却带着实现中国导航梦的使命,穿上军装投身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
北斗系统建设处于创始阶段,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这对王淑芳来说不算什么。最让人忧心的是,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技术空白,一切从零开始。作为北斗系统建设的第一代大学生,王淑芳是抱着大学的教科书开始科研工作的。
按照任务分工,王淑芳负责用户机研制。从天线到射频,从基带到显示,从机壳三防到机芯每一个代码,王淑芳和同事一起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尝试。“我们曾经把几万个0101这样的二进制码流全部打印出来,逐一比对,逐点排查,直到问题归零;曾经试验过几十种方案,只为探索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的标定方法。一次次周密论证,一次次技术验证,一次次联调、测试,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1997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我们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的诞生!没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人手少我们一个顶俩,和世界强国赛跑,向自身极限挑战,打破封锁,占领高地,我们真的成功啦!”时隔多年,王淑芳依然难以忘却当时的心情,“虽然彻夜未眠,第二天我仍非常兴奋,回到自己只有16平方米的小家,平生第一次喝了一瓶啤酒,第一次舍得用一整天的时间美美地睡一大觉。那是我睡得最香、最甜的一觉!”
研制北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一代北斗采用双星定位技术,用户机必须向卫星发射信号才能定位。最初将发射功率定为30瓦,这么强的信号对人体有没有伤害?还能不能再降低一些?为此,王淑芳的团队着手进行全面测试。
那段时间,王淑芳和她的同事最盼的就是变天。因为天气越是恶劣,越是测试用户机接收卫星信号情况的最佳时机。为了拿到更精准的数据,她们在瓢泼大雨中淋着,在呼啸北风中冻着。为了掌握下雪前后的数据变化,王淑芳在东北连续蹲守着。白天,她背着十来斤重的用户机在不同的地点奔波进行测试,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数据,身体吃不消了,心脏出现频发早搏,可她顾不上去医院,直到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医生给她做24小时心率监测,在她身上前前后后贴了一堆感应器,还在腰间挂了一个小盒子。她一看,这并不影响工作嘛!穿上外套就外出测试了。第二天,她被医生骂了一顿,因为用户机发射信号干扰了心率监测,24小时白监测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淑芳忆起这件事忍不住地笑了:“心率监测白费了,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用户机发射功率从30瓦降到了1瓦以下,达到了安全指标。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北斗系统建设和国家军用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由于工作太忙,王淑芳不能要孩子,由于担心用户机发射信号有影响,她也不敢要孩子。结婚10年没有怀孕,她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听到别人谈论孩子都躲着走。每次看到丈夫和公公婆婆那殷切的眼神,她心中就愧疚;每次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她心中就羡慕。但为了北斗,她只能将生育推迟又推迟。今天,同龄人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她的女儿还奋斗在小学起跑线上。
因为研制北斗晚要孩子,王淑芳并不后悔。北斗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排名第三,就是付出再多也值得!可是,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深深的遗憾。1998年,她的母亲病重时,北斗正在进行星地联调。抢占国际卫星轨道先机刻不容缓,作为北斗用户机技术负责人,她必须坚守岗位。联调没结束,她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一年之后,父亲病危,她又因为工作没能回到父亲身边。作为女儿,双亲的最后一程都没能相送。作为唯一走出农门的子女,她一直想等项目关键阶段过后,接父母到自己身边生活。子欲养而亲不待!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成功升天,王淑芳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想到双亲没能等到这一刻,她的胸中涌起揪心的痛,这是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应用北斗 而今迈步从头越
王淑芳毕业参加工作选择北斗是成功的。28岁,她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她成为主任设计师。2007年,当她在北斗系统建设领域发展得顺风顺水时,再次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转业到交通运输领域。
家人和朋友,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一次选择。名牌大学毕业,为北斗入伍作了职业军人,经过12年的奋斗有了建树,却要转业到一个陌生领域从零起步。这究竟是为什么?
记者采访时,王淑芳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再次作了说明:“世界两大导航体,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几乎同步建设,GLONASS最惨的时候天上只剩7颗星,根本不能用,而GPS却让全世界离不开它。原因就是GPS用得好,通过产业链来反哺系统建设。伴随着二代北斗卫星上天,我国导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追赶上了美国的GPS系统,但推广应用却相差太多。如果不在这方面及时推进,很难说没有重蹈GLONASS覆辙的危险。交通行业拥有1000多万辆营运车辆、十几万艘营运船舶,还有高速公路、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是卫星导航最大的用户。我转业到交通领域,就是想让北斗用起来,让她更好地成长壮大。”
在部队,王淑芳是搞科研,那是技术活儿,可以和团队一起静静地推进。到了交通领域,王淑芳是做推广,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这对于她,无异于从头做起。
2012年,王淑芳牵头实施二代北斗的第一个示范工程。GPS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北斗?刚开始,行业比较抵触。为了推进工作,她一年内组织了5次工程协调会。有一次会前赶上北京下大雨,航班大面积延误,9个省份30多人,从半夜到凌晨飞机陆续降落。尽管第二天要全力组织会议,王淑芳还是坚持开着私家车接站。一位同志感动于他们的热情接待,说:“我们再做不好工作就太对不起你们了”。其实,王淑芳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接待,而是为了接近,只有接近,才有机会和大家心贴心地沟通,才能让大家真正地认识北斗、接受北斗。王淑芳的努力投入再次取得成果:示范工程超额完成北斗推广任务,带动产值上百亿元。通过北斗示范引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对400多万台营运车辆动态监管,重特大事故逐年降低。
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带给王淑芳的是鲜花和掌声:在部队,荣获个人“三等功”,搞科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先后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首都建设先进个人”……记者采访她时,中央电视台正在为一个时长5分钟的节目进行跟拍。王淑芳比较低调,不愿进行个人宣传。但是,如果能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北斗、应用北斗,她愿意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宣传一下北斗。记者由此明白,在她的心中,除了北斗,还是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