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思考与设计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下数字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学生的思维发展便是一个主要的点。世界上所一致认同的“4C”中批判性思维是提及的重要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落实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体现为:基于生活情境、源于实际问题、关注自身经验、强调自主探究。也就是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认识、分析、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密审慎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中,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最终养成批判性的习惯,进而塑成审慎明理的人格气质,进而实现真正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美术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批判性思维的源起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自我修正等过程。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立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识别、分析和評价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概念,新近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哈贝马斯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emancipatory learning),即学会从阻碍人们洞察新趋势,支配自己的生活、社会和世界的那些个人的、制度的或环境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2009年以来,美国《共同核心国家标准》的提出,2014年美国颁发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明确提到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仅是理念的提出,更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二、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皮亚杰也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一种是能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作出选择性的回应,而不是大众观点或其他人的奴隶;另一种是更为积极进取的提一些较为有力度的问题,同时能够自行做出判断。
  (一)在思维上培养批判精神
  杜威曾提出,“艺术(文学与视觉艺术)有望鼓励人们进行理性思考”教育中注入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美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的,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最突出的价值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支撑动力。
  (二)在课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美”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按照社会或美术史上所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进行阐述,让学生被动接受和承认。然而,批判性思维的落脚点就在于在普遍的审美观念和规范之下,发现独特之美,拓宽审美观念和规范,鼓励学生超越规范与程式,大胆创新。这也正是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美术求异而非求同,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实操的能力。真正的创新是能够体现主观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多种美术材料所创造出的不同感受,提升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初衷,并通过自己的表现方式感受美、创造美。
  (三)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怀特海曾提出:“每一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应该针对生活本身,其主要课程内容而非零散的片段都应该是精彩的,也就是说旨在激发学生对世界、对人类居于其中的场所所产生疑惑、敬畏、欣赏之情。”教育为了生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用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去激活知识,并作出明智的行动。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也就是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认识、分析、判断、推理,从而对生活有所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密审慎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中,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真正的核心素养。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中学美术《一版多色版画》教学策略研究
  有了良好的教学主导理念,必须要以课堂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对中学美术《一版多色版画》进行了如下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一版多色版画》课程基本信息
  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具有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版画是一门集绘画、手工、刻印相结合的综合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因此,本节课并不在于实际传达给学生各种理论学问,而在于培养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给他一定的方法,知道如何学习。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体现的是一种前瞻性智慧,表现为综合运用方法手段,达到预期目标。版画本身更易于唤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创作灵感,增强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把制作多色版画的过程设置为一个中心线,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围绕制作过程进行。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同时习得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版画制作方法的这一课程目标。学法上亦是如此。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以《一版多色版画》为例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流程:闻、见、知、行、思。《一版多色版画》的课程教学是在《单色版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知识的分辨与批判是在多个知识、多种观念的融合下体现淘金式的思维方式。   教师不仅自身要明白一个观念,也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到,知识并不是一系列可以轻易获得的关于边界清晰问题的答案,许多真正的知识具有极大的潜质,能够让我们去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单一地传授知识或技巧,而是“授人以渔”。
  因此,在导入阶段,通过出示版画的绘画工具与材料,同时提问:“绘画都是在纸上进行绘制的吗?除了画笔,可以用其他工具进行绘画吗?”让同学们感受在不同材料的表现形式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同时,让同学们挑选出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的绘画工具与材料。这样的几个问题,便是“闻”——对思维定位的第一次挑战。
  接下来,“见”——淘金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出示一幅单色版画和一幅多色版画,提问同学们:“不同的版画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呢?你更喜欢哪一幅?”通过分析作品,可以看出单色版画是只用一种颜色印制的版画。整体上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多色版画则因色彩丰富,装饰感强体现出了它的独特魅力。核心素养时代下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性,包括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是一个从“鱼”——“渔”——“渔场”的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障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创新的前提是敢于质疑,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指出,美术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将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经验相结合。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有效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的分析简化的这一抽象过程,正是体现出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推动的表现。示范的这一過程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将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艺术批判思维,深挖学生的创造潜质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在自由和谐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参与。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能够表现自我观点、抒发自我情感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搜集数据资料的能力,并进行自我理性分析与处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火花的迸发,并达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与老师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美术课一定要联系实际活动,通过实际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美术课的特点是形象化教学,没有什么强有力的东西能够代替兴趣。这也正是建构主义中强调在具体经验中发展的一个点。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基于活动的体验,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堂有意义的美术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引领性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位”把课堂交还于学生,实现“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自我感受,参与的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下的美术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独立思考的力量。
  作者简介:赵雯欣(1994-),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题以国际化旅游城市曲阜为例,深入践行Service Learning理念,我们旨在通过本次对Service Learning理念的践行,进一步规范曲阜的城市文化建设,使其与国际发展相接轨,从而提高曲阜的国际化形象和知名度。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Service Learning;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Service Learni
【摘要】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助人;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57-03  【作者简介】王婷,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一级教师。【设计理念】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对儿童社会适应及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的训练和榜样示范有助于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
【摘要】礼貌原则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准则,礼貌理论的学者们提出的准则可应用于教师的批评教育中,帮助提高教师批评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将Leech提出的礼貌准则与笔者组织的教师批评语问卷调查结合,总结出教师批评语的五条使用原则。  【关键词】礼貌理论;教师批评语;使用原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是各国文化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自20世
故事梗概:  唐云因成绩优秀被选为新班长。但是由于性格内向,有些清高,她不被其他同学认可。在她被班里的小霸王徐远捉弄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选择旁观,只有唐云的同桌孟思淇,一个看上去“离经叛道”,实则正义勇敢的女生对她伸出了援手。欺凌升级,终于被班主任撞见,班主任决定处理班级里的欺凌现象。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下,孟思淇、唐云先后站上高台勇敢地喊出心声,指出欺凌行为的错误,令在场同学深受触动。在班主任的正
【摘要】邦典是藏族妇女系在腰间的彩虹,凝结着藏民族的手工智慧和审美情趣。文章扎根于传统的美学理念,通过对邦典的功能、材质、色彩的分析,参照邦典纺织的美学规范,使“自然相生美”成为它的美学核心。邦典的审美定位反过来有助于推动邦典材质、功能的完善,同时为邦典的推介起到基石作用。  【关键词】邦典;文化;审美;审美定位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
1921年7月,毛澤东、何叔衡代表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何叔衡从上海回湘后,把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组织,筹建中共湖南支部放在首位。他们将学生进步组织扩大为群众性的学术研究团体,吸收进步青年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再吸收入党。  10月,一个秋凉的日子,在长沙城外的协操坪旁边的公共墓地里,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易礼容、彭平之等人,在这里讨论组织湖南共产党支部的问题
【摘要】蒙古族在我国黑龙江省嫩江两岸的狭长地带多有分布,这里位于我国蒙古族文化比较偏远的地区。嫩江左岸与科尔沁草原比邻,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嫩江右岸则于汉族聚居区接壤,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蒙古族文化从主动逐渐变为被动、从不接受汉文化到主动接受汉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本文阐述了当代黑龙江省蒙古族聚居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
【摘要】苗族文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吃苦耐劳、勇敢、善良、勤劳、团结等精神一直被后人所铭记。因此,高中德育教育需不断借鉴苗族人民形态意识来鞭策当前高中生,并通过苗族与其他民间习俗来有效补充其教育资源。  【关键词】民族;习俗;高中德育教育;苗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学习苗族吃苦耐劳的精神  高中德育教育课通过借鉴黔东南苗族人民吃苦耐劳、勇敢勤奋的民族精神与民族习俗
【摘要】本文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苗族为例,探究广西地区苗族部分分支的服饰结构特征,探究民族服饰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广西地区民族服装结构打下良好基础,发现传统服饰结构保护的缺陷,更好地发扬保护传承发扬丰富的民族服饰结构。  【关键词】结构;平面;立体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服饰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古老文化的集成,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由于各少数民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