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标指出:合唱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论述,以期提高小学课堂合唱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
课堂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但在实施班级课堂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面对音色不同,自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甚至可能具有五音不全,节奏节拍概念模糊的学生参与其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些教师干脆把二声部变成单身部进行教学,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要求,结合合唱教学现状,本人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当下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能给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提供借鉴,提高课堂合唱教学水平。
1 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
课堂合唱教学不同于校合唱团的训练,合唱团的成员都是音准、音色比较好的学生组成,而课堂合唱教学面临的是普通学生,他们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多数教师觉得二声部教学比较难,很难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总是避而远之。课堂合唱之所以难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两方面找原因。
1.1 学生方面
二声部歌曲的学唱对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都参差不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就拿音准来说,我曾经在四年级两个班级做测试,三分之一的人音准较好。三分之一的学生音准不稳定。剩下的都是不会唱的。另一个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单身部音准没问题,可是两个声部一合作,就唱不准了。还有,到了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一些同学变得害羞,怕唱的不好被同学笑话,单身部歌曲都很难学好,更不要说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了,再加上学生的整体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兴致不高。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好不容易教会的两声部旋律,一合起来,音响效果很糟糕,声部间相互攀比,不知道协作,不注意聆听,老师们也经常发现,二部合唱分工,一声部学生往往很开心,二声部则相反,唉声叹气。
1.2 教师方面
事实上,更多的责任来自我们老师,通过了解,很多音乐老师在日常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自身就怕麻烦,缺乏自信心,课堂合唱教学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未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传承或教学,并往往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合唱歌曲简单的理解成两个或多个声部的拼凑,教的机械,学生学的无味,所以就会出现只教一个声部的现象。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2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策略
2.1 以“听”入手,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我们遵循“感知体验为主,听觉领先”的教学原则,在三年级以前的教材中,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教学前给与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教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2.2 多样的教唱方式
2.2.1 建立良好的声音状态
在班级合唱中,我们面对的是普通学生,因此在教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时,发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上课之前,对声音、气息的高要求,能让学生在整堂课中牢记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声音,教师要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根据学生的声音及时提出要求,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良好的声音状态,更好地演唱。
2.2.2 运用柯尔文手势建立音高概念
音准是合唱的基础,借助柯尔文手势进行单音模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音高概念,教师通过双手做不同的手势引导学生演唱,可以达到通过视觉辅助学生建立二声部和声概念的作用。例如,在《晚风》这首合唱歌曲教学中,张老师根据第二乐句开头出现四度音程跳进“5 1”,唱准这个音程,是唱好全曲的关键,在单音、音程模唱时,教师用“1 3 5 1”四个音作为主音展开训练,巩固学生对该音程音准的把握,为解决二声部演唱难点做铺垫。
2.2.3 逆向教学,转换学生“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学生对曲调的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情形。既然第一声部主旋律容易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我在教学时就暂把第一声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待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一声部,如果面对基础不好的班集体,两个声部再合作时,我会让一声部唱词,二声部唱谱。还有,有的合唱歌曲可以提取二声部的主干音进行视唱,在学生熟练以后再往里填充剩余旋律,学生不仅爱唱,而且潜移默化的避开了难点。
2.2.4 肢体律动解决难点,感受旋律变化
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种状态,二个声部合在一起,音准、节奏就出现了问题,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会选择肢体律动的方式,并结合歌曲意境引导学生记忆旋律走向,找准音高,轻松解决了音准问题。如四年级合唱歌曲《大家来唱》,引导学生把高声部想象成年轻的水手划着船,低声部想象成有经验的年迈船夫小心谨慎地划船。
3 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固定音准
在教唱二声部歌曲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借助课堂乐器口风琴来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在教授四年级《小小少年》二声部歌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用口琴吹奏旋律,相互聆听,然后合奏,接着,一个声部演唱,一个声部吹奏,然后进行互换练习。最后,要求他们把合作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如果还有困难可以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其他人演唱。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练习,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能比较圆满的解决。
以上几点是我自己的拙见,课堂合唱教学任重道远。最后用教育家“柯达伊”的话结束本文:“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红谷滩校区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8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
课堂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但在实施班级课堂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面对音色不同,自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甚至可能具有五音不全,节奏节拍概念模糊的学生参与其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些教师干脆把二声部变成单身部进行教学,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要求,结合合唱教学现状,本人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当下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能给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提供借鉴,提高课堂合唱教学水平。
1 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
课堂合唱教学不同于校合唱团的训练,合唱团的成员都是音准、音色比较好的学生组成,而课堂合唱教学面临的是普通学生,他们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多数教师觉得二声部教学比较难,很难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总是避而远之。课堂合唱之所以难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两方面找原因。
1.1 学生方面
二声部歌曲的学唱对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都参差不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就拿音准来说,我曾经在四年级两个班级做测试,三分之一的人音准较好。三分之一的学生音准不稳定。剩下的都是不会唱的。另一个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单身部音准没问题,可是两个声部一合作,就唱不准了。还有,到了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一些同学变得害羞,怕唱的不好被同学笑话,单身部歌曲都很难学好,更不要说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了,再加上学生的整体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兴致不高。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好不容易教会的两声部旋律,一合起来,音响效果很糟糕,声部间相互攀比,不知道协作,不注意聆听,老师们也经常发现,二部合唱分工,一声部学生往往很开心,二声部则相反,唉声叹气。
1.2 教师方面
事实上,更多的责任来自我们老师,通过了解,很多音乐老师在日常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自身就怕麻烦,缺乏自信心,课堂合唱教学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未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传承或教学,并往往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合唱歌曲简单的理解成两个或多个声部的拼凑,教的机械,学生学的无味,所以就会出现只教一个声部的现象。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2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策略
2.1 以“听”入手,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我们遵循“感知体验为主,听觉领先”的教学原则,在三年级以前的教材中,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教学前给与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教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2.2 多样的教唱方式
2.2.1 建立良好的声音状态
在班级合唱中,我们面对的是普通学生,因此在教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时,发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上课之前,对声音、气息的高要求,能让学生在整堂课中牢记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声音,教师要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根据学生的声音及时提出要求,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良好的声音状态,更好地演唱。
2.2.2 运用柯尔文手势建立音高概念
音准是合唱的基础,借助柯尔文手势进行单音模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音高概念,教师通过双手做不同的手势引导学生演唱,可以达到通过视觉辅助学生建立二声部和声概念的作用。例如,在《晚风》这首合唱歌曲教学中,张老师根据第二乐句开头出现四度音程跳进“5 1”,唱准这个音程,是唱好全曲的关键,在单音、音程模唱时,教师用“1 3 5 1”四个音作为主音展开训练,巩固学生对该音程音准的把握,为解决二声部演唱难点做铺垫。
2.2.3 逆向教学,转换学生“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学生对曲调的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情形。既然第一声部主旋律容易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我在教学时就暂把第一声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待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一声部,如果面对基础不好的班集体,两个声部再合作时,我会让一声部唱词,二声部唱谱。还有,有的合唱歌曲可以提取二声部的主干音进行视唱,在学生熟练以后再往里填充剩余旋律,学生不仅爱唱,而且潜移默化的避开了难点。
2.2.4 肢体律动解决难点,感受旋律变化
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种状态,二个声部合在一起,音准、节奏就出现了问题,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会选择肢体律动的方式,并结合歌曲意境引导学生记忆旋律走向,找准音高,轻松解决了音准问题。如四年级合唱歌曲《大家来唱》,引导学生把高声部想象成年轻的水手划着船,低声部想象成有经验的年迈船夫小心谨慎地划船。
3 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固定音准
在教唱二声部歌曲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借助课堂乐器口风琴来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在教授四年级《小小少年》二声部歌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用口琴吹奏旋律,相互聆听,然后合奏,接着,一个声部演唱,一个声部吹奏,然后进行互换练习。最后,要求他们把合作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如果还有困难可以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其他人演唱。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练习,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能比较圆满的解决。
以上几点是我自己的拙见,课堂合唱教学任重道远。最后用教育家“柯达伊”的话结束本文:“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红谷滩校区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