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平洋战争开始,日本突袭夏威夷,加州的日本居民,被美国圈禁在集中营。夏威夷的日本居民,则因为人数很多,无法禁锢;而且那些日裔居民向美国效忠,愿意组织兵团,前往欧洲参战。在欧洲战场上,夏威夷联队表现优异,美国对夏威夷的日裔族群,也就放心了。今天夏威夷的各种外来族群之中,日本人的后裔,俨然是最大的一群。夏威夷的政治和一般的地方经济,日本人的力量不可忽视。这些人确实已经不再认为自己和日本有关系。虽然他们的口音,影响了夏威夷的英语,他们却已经使用英语了。在加州的日裔居民,自从集中营释放以后,也逐渐分散各处,并不呈现集中的现象。

1970年,我刚到匹城时,华裔的洗衣作坊还有二三十家,还有七八家华人餐厅,基本上分布在城区、山荫区和松鼠山等地。这些都是老华侨经营的事业。当匹兹堡还是钢铁中心时,洗衣行业吸纳了许多华人后裔。他们辛苦操作,收入有限。这些人在如此困苦的情况下,还是不忘故国。在匹大的“学术之塔”,有若干代表不同文化的教室。1930年代,“中国教室”就是由匹兹堡和大湖区周边几个大城市中的洗衣业华裔,每家捐助三块、五块、十块、八块,凑成一个整数;再由在南京的中国政府,补助了五千元,从福建请来师傅,运来家具和雕刻石料,建造了这一间纪念中华文化的课堂。我刚到匹兹堡时,当时余姓的一位耆老,已经七十五岁,特地下顾,将这间课室的管理委员会,郑重交我接手。在他诚意感动之下,我重组了课室的管理委员会,也邀请了两位余姓后人参加工作。退休后,我当然也辞卸委员会职务;所幸余家家属还有人在委员会之中。有一位余姓后人长期担任委员会的主任,他也在当地的OCA(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华人组织担任数十年副会长的职务。

在第二街有一家“安良协胜公会”的会所,这里曾经是当年老华侨的聚会中心。这个组织曾经是19世纪纽约和西岸非常兴旺的华人会所。“安良协胜公会”乃是华南地方帮会的延伸物。由于当时“排华律”,华人难以进入美国;新人经由法外进入美国的渠道,就必须依靠帮会安排,入境后也仰仗帮会保护。在美国人眼中,如此组织也就和意大利的黑手党属于同类。我刚到匹兹堡时,上述那位华裔耆老,提到上述帮会,谈论之时,居然还要压低声音,面带恐惧:“这一个组织,如果要对人报复,千里飞符,杀人灭迹。他们对自己人,也是生死一诺,绝不相负。”匹兹堡的会所今天还在,不过已经没有当年的功能;当年帮会的组织大概也已经消失了。这里成为老年穷苦华人的寄居地。匹兹堡城东有一个大公墓,其中有十个墓穴是这一会所购买,用来暂时埋葬故去的同胞,等到方便时,才将一批骨灰运回广东,交给原籍的亲人。
“二战”结束后,中国内战,国家分裂,许多留学生滞留在美国,有的在专业工作,有的在学校教研。匹兹堡几个大工厂,钢铁、化工、玻璃、制铝、电器、电机,都有华人工程师,1970年代,华裔工程师的总数,据我的学生吴剑雄调查,有四百多位之多;再加上担任学校教职和其他专业人士等等,这个庞大的华裔中产阶层,约有四五千人。不在专业之内的职业,大多从事餐厅业,其次则是供应华人生活需求的杂货店和食品店。20世纪90年代以后,匹兹堡的传统工业衰退,专业工程师们有的退休,有的跟随工厂迁往其他地方。现在,许多故人老去,旧日朋友逐渐稀少,思之黯然。
21世纪以来,又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华人,前来匹兹堡。尤其最近新创高科技和医药部分的工作,带动了匹兹堡的复兴,也带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学生。目前,匹兹堡大概有万人以上的华人,却分散各处,并没有集中居住的趋向。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中产阶层以上,和过去以洗衣业、餐厅业为主的华人社区,性质大为不同。
自从19世纪以来,美国的华裔经过“排华律”的辛苦階段,直到1942年,美国取消对外不平等条约,也取消了“排华律”,华裔在美国才有扬眉吐气的日子。论起学历,如上所说,华人的学历比例之高,在各种族群之中名列前茅。最近统计,华裔教育程度具有大学程度以上者,有65%之多。从家庭收入中位数来看,2016年亚裔美国人的家庭年收入居所有族裔首位,达到81,400美元。华裔家庭稍低于亚裔平均值,约70, 689元。亚裔贫困率为12%,比前一年降低0.5%。其中华裔贫困率达15.5%,稍高于平均水平。整体看来,华裔的教育程度高,收入也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但是,似乎华裔始终滞留在中产阶层。偶而有少数富翁,家产能过超过一亿美元者,凤毛麟角。相对于意大利和苏格兰、爱尔兰后裔,更不要说犹太人了,华裔在大企业的名单之中很少出现。有人以为,或许因为华裔有母国,足够开展宏图,不须在美国客地,与他人争长短。
然而,“二战”和内战期间,到美国来的人,谋生不易,如何大展宏图,开展大企业?三十年前,中国台湾的台塑集团,在德州设立工厂,和最近台湾郭台铭的富士康,在美国大湖地区威斯康辛州设厂:这就是另一现象的开始。也许有一天,华人在美国的企业界,也占有一席地。至于华人从政者,实在不多,只有加州和纽约,有几位国会议员,偶而出现两位部长,也未必有什么作为。华盛顿州的州长,曾经是华裔担任,已是异数了。
华人真正有良好表现之处,应当还是在专业和学术圈内。美国的好大学有众多优秀的华裔学者,他们在学术上,表现优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钱煦先生,一身兼跨医学、生化、力学、艺术诸领域,乃是华人学术界中,我最佩服的学者。专业圈内,我觉得贝聿明先生的工作,堪称世界第一流,他的建筑设计,兼具艺术和工程之美,不仅冠绝当时,而且会长久传留。林璎女士设计的纪念性建筑,配合自然,别出蹊径,更是建筑设计中奇葩。音乐园地内,马友友、林昭亮……都已是世界第一流。在文学、艺术、演艺等园地,下一代的华人,逐渐有崭露头角者,也许将来也会有出类拔萃之人。在体育界,尤其各种球类运动中,似乎华人并没有真正出头的机会。整体言之,华裔的教育水平高,人数不如很多族群,如果以质量补数量,我们盼望还会有更多人才出头,创造优异的贡献。华裔居民,在我工作的时代,有过几个团体,不论来源,不论职业,目的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不过,因为各自来源和政治立场,近年来华人社群分裂为三:台籍人士、台湾来的原籍大陆人士和大陆新到的人士,这三个群体,没有共同的组织,团结华人为一体。华人在匹兹堡的地位,也就滞留在各自努力的阶段。

来自东方的亚洲移民,华裔和韩裔、越裔,以及日裔,都曾经接受儒家传统的文化遗产。他们努力的动机相当旺盛,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他们都会力争上游。只是亚裔的起跑时间比较晚近,许多上层的位置和资源已经牢牢地掌握在白人手中。只有犹太人有欧洲带来的经验,能够在财经地界争得一杯羹。东方族群的后裔,在财经领域中,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然而,亚裔后代和犹太人后代一样,求知的欲望非常旺盛,这些族群和犹太人一样,也就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社会地位之中,最有权力的政治圈却始终是白人的天下。即使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由于白人掌握了“选举机器”的运作,其他各族到今天还是相对地居于弱势。总而言之,美国宪法导论所说,美国以平等对待所有的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可以追寻快乐,也得到安定的生活。终究还是带有大问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