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住处服务是以住处技术为动力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必然带动信息服务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各个领域的量变,必将带来信息服务整体的质变。本文将从科技环境、信技术、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演变的时代背影、知识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和任务。
一、世界科技信息化发展新动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3年启动的“先进计算网络基础设施”计划 (Advance CyberinfrastructureProgram,ACP)明确提出,要建设为科研与教育提供新的知识环境的整合基础设施,通过这个基础设施全面实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新革命。NSF—ACP不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水平的线性扩大,而是代表一个科技先进国家21世纪构建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新方向。所谓“先进计算网络基础设施”是一个包括硬件、软件、信息、服务、人员和机构6个要素的整合基础设施,依靠计算、存储、通信等信息基础技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提供下列几项服务 高性能计算服务,数据、信息、知识管理服务,观测、测量和制造服务,接口、可视化服务,协同服务。这些服务将按照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项目的应用实现客户化。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面向科研、工程、教育不同应用的知识环境。NSF—ACP计划每年投入10亿美元。
美国构筑科研基础设施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网格”(Grid)一词是与电力网类比,即像电力供应一样,可靠、一贯、无处不在而又廉价地为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大型仪器设备和协同工作的能力,而其真正来源并不必为用户所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网格研究项目TeraGrid, 以40Cbps连接主要的科学资源节点,构成美国新的科学基础设施。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息强力网格使10个中心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共享计算能力、信息资源和仪器设备。美国能源部支持的粒子物理学数据网格主要用于对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2002年,美国用于网格技术基础研究的经费已达5亿美元。In—ternet 2从1996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以至少2.5Gbps的高速带宽将分布全美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科技管理部门连接在一起,运行在Internet 2上的应用系统涉及高能物理、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制造工程、远程教学、医疗保健等多个科研和社会经济领域。
英国的e—Science计划是西欧各国最有名的科研基础设施项目。英国的e—Science同美国ACP一样,目的是让科学家通过Internet实现全球性、跨学科、大规模的科研活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2002年,英国政府用于e—Science的投资约1.2亿英镑。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9个e—Science中心,覆盖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欧盟已资助许多网格计划和一个高速欧洲研究网(GEANT)。GEANT通过28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与教育网把30多个国家3000多个研究教育机构分别以lOGbps和2Gbps的传输速度连成一体。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的DataGrid用于解决高能物理研究中海量数据的分解存贮和处理。德国爱因斯坦研究所的Cactus网格用于求解爱因斯坦方程并模拟天体运动规律,如黑洞模拟。欧盟著名网络还有EU DataGrid、EU—ROGRID以及INFN—Grid等。亚太地区召开了环太平洋地区应用网格中间件大会,开展了亚太APGrid(Asia Pacific Grid)项目。韩国启动了Grid Forum Korea网格技术项目。日本也启动了Grid Datdarm网格技术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计算和资源共享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HPCE)”项目、863网格计算项目、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和Admire系统以及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科技部2002年启动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拟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将科研仪器设备、超级计算、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网络科技信息等网络科技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大规模、跨地域、跨学科、支持实时多媒体交互、科研仪器设备和网络计算资源共享以及全方位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
二、科研环境的革命性变革
1.科技资源信息化科技资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计算资源、科研仪器设备、科学基础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网络化,科学家个人可利用由超级计算机组成的计算网格。高级计算不再限于少数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如气象预报、高能物理等),而是普及到各个科学工程领域,如生物、化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纳米科学等。目前几乎所有科研仪器设备具有数字化控制、远程共享、结果可视化等特点,科学家个人可远程操纵和利用大型、昂贵科学仪器设备。依靠各种监测仪器可实时实地采集、网络传输和存储、计算机处理、远程访问海量科学基础数据。科技信息出现数字化图书馆、期刊数字化、网络杂志等出版和流通模式,传统的科技信息资源需要重新定义。
科技信息资源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数量正在以指数增长。据国外资料统计,目前信息资源的构成为 纸质内容240TB,胶片内容427,216TB,磁介质1693, 000TB, 电子邮件11,285TB(6100亿邮件),UseNet73TB,Web页21TB,广播788TB,电视14,150TB,电话576,000TB。从以上统计看, 目前信息资源以磁介质为主, 纸介质仅为磁介质的0.00014%。更多的信息尚未开发利用。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无序、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多结构、多垃圾且繁殖更新速度急速加快。有人估计,有用知识翻番的时间,20世纪初是每30年翻一番,20世纪末是每7年翻一番,而到2010年将是每11小时翻一番。
2.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新技术带来了科研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理论/分析和实验/观测两种传统科研方法同计算机仿真/建模相结合,开拓新的可能性和实现新的精密度。科研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与处理,大规模计算成为分析、发现和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研究对象不再是简单孤立系统,而是涵盖更大的范围,甚至是跨学科。整合众多来源的原始数据,使用最先进的数据工具来分析和模拟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模拟更加复杂的系统,以更形象的方式使之可视化。科学家可以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开展科研工作,打破地域和时带限制,同异地、跨学科乃至非传统的研究机构的同事协同工作。这些变化导致了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科学门类的变革。
3.信息需求方式的改变
当前科技人员的信息需求模式已发生重大改变。目前网络已成科技人员获得信息的主流渠道。在许多领域,图书、期刊、科研报告等已不再是科技人员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会议演讲、研讨会、研究团队协同工作、专家经验、同行交流等成为科技人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科技人员需要网络化、专业化、个性化、大众化信息服务,需要从信息中提取知识、情报、直接可用的信息,需要从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信息。随着科技环境的变化,现代科技人员希望进一步通过高速信息网络跨地域、跨学科、跨时带共享超级计算资源、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人际资源等科技资源以及能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和协同工作环境。
三、重构科技信息服务
1.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技信息服务成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台柱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有效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分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都需要一个创建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基础平台来支撑。科技信息服务传统上就是一个采集、加工、整理、传播、研究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行业,在我国创建科技基础环境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应该重构科技信息服务业,使它成为一个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科技知识服务基础平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
2.确立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任务和总体目标
科技信息服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如下基本任务 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生产与服务,科技信息和科学数据的共建共享,信息生态环境的整备,科技信息化动力基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决策支持,情报研究,管理咨询,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研究、发展与应用,科研协同网的建设和服务等。
按照新的定位,科技信息服务的总体目标可设定为 科技信息90%以上数字化,可访问全世界90%科技信息,信息生产力指标位于世界先进行列;网络结构更新换代,构建基于网格技术、Web ser—vices、semantic web的高速科技信息网,实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本身的信息化和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和服务广泛采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整备科技信息生态环境,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的知识化科技信息服务:创建和普及网络科技协同的信息服务,建设符合世界发展主流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体系。
3.科技信息服务和方向的调整
制定科技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规划,应重点考虑以-VJL项任务,
(1)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研究。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明确作为国家知识基础结构重要台柱的定位和作用,要从思想观念、机构建制、信息资源、业务范围、信息技术、技术队伍等进行重构,做好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全面转化的准备。当前尤其要加强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及其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研究,配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构建,制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
(2)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当前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为 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非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整合,垃圾信息的甄别。以数字图书馆形式建立科技资源网络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保障体系。对网络科技信息进行采集、筛选、解构、规范、组合、整序,建设有序化、增值化、知识化信息资源。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将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信息等网络科技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大规模、跨地域、跨学科、支持实时多媒体交互、网络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全方位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 网络资源 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知识服务、应用系统服务。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人文等特点,整备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包括全国科技信息机构改革,建立全国性实体机构,进行科技信息业务、科研、共建共享的分工协调,制定必要的信息政策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
(3)网络服务升级为Web服务。未来的科技信息服务网应采用网格技术把Internet整合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总体设计和布局。网格技术将主导2004年—2020年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早日关注和参与其中,可使我国网络建设加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科研环境的革命化和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界的任务是利用网格技术平台,把InternetServices升级为Web Services。其主要目标就是在现有的各种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从而可把现在以传输信息为主要功能的Internet网变成随处可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全面共享的网络,以适应科研环境变化的需要。
(4)逐步向知识服务转化。知识服务更强调以创新为目的,从资源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采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增值方式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对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深层加工处理、一站式检索服务、网络咨询、智能代理、决策引擎、内容可视化、定制服务、系统交互等知识化信息服务的需求。要提供智囊服务,跟踪各门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趋势和最新技术,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立项、论证提供咨询和情报,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出谋划策,对应急事件起到迅速反应、咨询、对策、决策的参谋作用。知识服务要超越显性知识,要设法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知识服务要致力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提高知识服务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预测能力、决策支持能力等。
知识服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共享化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跨时代消灭或减少信息孤岛和壁垒,多资源从共享通信、信息向共享计算、设备、智力等科技资源转化,专业化:从大而全服务向垂直、精品、无垃圾、专业服务转化,知识化从浅层(基础)信息加工处理向深层(知识)加工处理转化,从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产品向解决问题和提供知识产品转化,智能化 用先进知识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信息服务各个流程尤其内容加工和开发的智能化,用户化 从按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的业务流程转向按用户行为过程组织的业务流程转化,以人为本,按用户需求提供定制服务,便于再加工再开发,同系统交互、个人选择输出结果的形式,便于个人交换交流,安全、隐私、保密等;多媒体知识表达多样化,可视化内容和界面可视,协同化提供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
(5)加强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信息科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由30至40个学科集成的。在信息科学理论方面,需要重视信息科学模型的建立和各学科的集成,信息技术和方法研究,信息基础工具开发研究,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体系研究,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对信息传输过程的量化研究,知识科学技术研究,国内外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动向、趋势、最新技术研究等。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有网格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语义网,网络语言(XML、RDF、Ontology等),数字图书馆(包括网络发布和出版、电子期刊等),知识管理和服务(显性和隐性知识的采集、转换、挖掘等),高精度全文检索,多媒体内容检索,内容深度开发(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标引、自动翻译),协同技术,内容可视化,知识挖掘,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知识网站设计(智能搜索、智能代理、知识地图、知识库),SILK(声音、图像、语言和知识)智能界面等。
(6)创建协同环境。网络协同服务为科技人员提供计算机通信渠道和协作空间,突破地域、机构、学科界限,扩大科研团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知识交流方式,提供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充分融合、交流,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是知识服务的重要工作模式。协同环境可包括利用社团专业知识开展知识经验交流,利用专业社团和专业知识发展协同技术,开展基于网络(宽带、移动、网格)的协同服务及各种应用,如在线讨论、远程教育、远程培训、新闻发布、网络会议、网络展览、思想风暴、同行交谈、虚拟大学及其课程、应用培训、雇员交流、董事会议、演示、研讨会、产品发布和介绍、演讲、旅游、研究团队协同、协作性共同创作、共同制定项目、客户吹风会、产品首次展示培训、建立社团等。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国防科学技 术信息中心 北京100036)
一、世界科技信息化发展新动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3年启动的“先进计算网络基础设施”计划 (Advance CyberinfrastructureProgram,ACP)明确提出,要建设为科研与教育提供新的知识环境的整合基础设施,通过这个基础设施全面实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新革命。NSF—ACP不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水平的线性扩大,而是代表一个科技先进国家21世纪构建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新方向。所谓“先进计算网络基础设施”是一个包括硬件、软件、信息、服务、人员和机构6个要素的整合基础设施,依靠计算、存储、通信等信息基础技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提供下列几项服务 高性能计算服务,数据、信息、知识管理服务,观测、测量和制造服务,接口、可视化服务,协同服务。这些服务将按照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项目的应用实现客户化。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面向科研、工程、教育不同应用的知识环境。NSF—ACP计划每年投入10亿美元。
美国构筑科研基础设施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网格”(Grid)一词是与电力网类比,即像电力供应一样,可靠、一贯、无处不在而又廉价地为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大型仪器设备和协同工作的能力,而其真正来源并不必为用户所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网格研究项目TeraGrid, 以40Cbps连接主要的科学资源节点,构成美国新的科学基础设施。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息强力网格使10个中心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共享计算能力、信息资源和仪器设备。美国能源部支持的粒子物理学数据网格主要用于对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2002年,美国用于网格技术基础研究的经费已达5亿美元。In—ternet 2从1996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以至少2.5Gbps的高速带宽将分布全美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科技管理部门连接在一起,运行在Internet 2上的应用系统涉及高能物理、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制造工程、远程教学、医疗保健等多个科研和社会经济领域。
英国的e—Science计划是西欧各国最有名的科研基础设施项目。英国的e—Science同美国ACP一样,目的是让科学家通过Internet实现全球性、跨学科、大规模的科研活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2002年,英国政府用于e—Science的投资约1.2亿英镑。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9个e—Science中心,覆盖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欧盟已资助许多网格计划和一个高速欧洲研究网(GEANT)。GEANT通过28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与教育网把30多个国家3000多个研究教育机构分别以lOGbps和2Gbps的传输速度连成一体。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的DataGrid用于解决高能物理研究中海量数据的分解存贮和处理。德国爱因斯坦研究所的Cactus网格用于求解爱因斯坦方程并模拟天体运动规律,如黑洞模拟。欧盟著名网络还有EU DataGrid、EU—ROGRID以及INFN—Grid等。亚太地区召开了环太平洋地区应用网格中间件大会,开展了亚太APGrid(Asia Pacific Grid)项目。韩国启动了Grid Forum Korea网格技术项目。日本也启动了Grid Datdarm网格技术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计算和资源共享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HPCE)”项目、863网格计算项目、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和Admire系统以及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科技部2002年启动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拟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将科研仪器设备、超级计算、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网络科技信息等网络科技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大规模、跨地域、跨学科、支持实时多媒体交互、科研仪器设备和网络计算资源共享以及全方位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
二、科研环境的革命性变革
1.科技资源信息化科技资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计算资源、科研仪器设备、科学基础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网络化,科学家个人可利用由超级计算机组成的计算网格。高级计算不再限于少数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如气象预报、高能物理等),而是普及到各个科学工程领域,如生物、化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纳米科学等。目前几乎所有科研仪器设备具有数字化控制、远程共享、结果可视化等特点,科学家个人可远程操纵和利用大型、昂贵科学仪器设备。依靠各种监测仪器可实时实地采集、网络传输和存储、计算机处理、远程访问海量科学基础数据。科技信息出现数字化图书馆、期刊数字化、网络杂志等出版和流通模式,传统的科技信息资源需要重新定义。
科技信息资源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数量正在以指数增长。据国外资料统计,目前信息资源的构成为 纸质内容240TB,胶片内容427,216TB,磁介质1693, 000TB, 电子邮件11,285TB(6100亿邮件),UseNet73TB,Web页21TB,广播788TB,电视14,150TB,电话576,000TB。从以上统计看, 目前信息资源以磁介质为主, 纸介质仅为磁介质的0.00014%。更多的信息尚未开发利用。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无序、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多结构、多垃圾且繁殖更新速度急速加快。有人估计,有用知识翻番的时间,20世纪初是每30年翻一番,20世纪末是每7年翻一番,而到2010年将是每11小时翻一番。
2.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新技术带来了科研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理论/分析和实验/观测两种传统科研方法同计算机仿真/建模相结合,开拓新的可能性和实现新的精密度。科研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与处理,大规模计算成为分析、发现和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研究对象不再是简单孤立系统,而是涵盖更大的范围,甚至是跨学科。整合众多来源的原始数据,使用最先进的数据工具来分析和模拟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模拟更加复杂的系统,以更形象的方式使之可视化。科学家可以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开展科研工作,打破地域和时带限制,同异地、跨学科乃至非传统的研究机构的同事协同工作。这些变化导致了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科学门类的变革。
3.信息需求方式的改变
当前科技人员的信息需求模式已发生重大改变。目前网络已成科技人员获得信息的主流渠道。在许多领域,图书、期刊、科研报告等已不再是科技人员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会议演讲、研讨会、研究团队协同工作、专家经验、同行交流等成为科技人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科技人员需要网络化、专业化、个性化、大众化信息服务,需要从信息中提取知识、情报、直接可用的信息,需要从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信息。随着科技环境的变化,现代科技人员希望进一步通过高速信息网络跨地域、跨学科、跨时带共享超级计算资源、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人际资源等科技资源以及能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和协同工作环境。
三、重构科技信息服务
1.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技信息服务成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台柱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有效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分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都需要一个创建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基础平台来支撑。科技信息服务传统上就是一个采集、加工、整理、传播、研究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行业,在我国创建科技基础环境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应该重构科技信息服务业,使它成为一个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科技知识服务基础平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
2.确立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任务和总体目标
科技信息服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如下基本任务 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生产与服务,科技信息和科学数据的共建共享,信息生态环境的整备,科技信息化动力基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决策支持,情报研究,管理咨询,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研究、发展与应用,科研协同网的建设和服务等。
按照新的定位,科技信息服务的总体目标可设定为 科技信息90%以上数字化,可访问全世界90%科技信息,信息生产力指标位于世界先进行列;网络结构更新换代,构建基于网格技术、Web ser—vices、semantic web的高速科技信息网,实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本身的信息化和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和服务广泛采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整备科技信息生态环境,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的知识化科技信息服务:创建和普及网络科技协同的信息服务,建设符合世界发展主流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体系。
3.科技信息服务和方向的调整
制定科技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规划,应重点考虑以-VJL项任务,
(1)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研究。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明确作为国家知识基础结构重要台柱的定位和作用,要从思想观念、机构建制、信息资源、业务范围、信息技术、技术队伍等进行重构,做好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全面转化的准备。当前尤其要加强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及其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研究,配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构建,制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
(2)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当前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为 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非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整合,垃圾信息的甄别。以数字图书馆形式建立科技资源网络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保障体系。对网络科技信息进行采集、筛选、解构、规范、组合、整序,建设有序化、增值化、知识化信息资源。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将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信息等网络科技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大规模、跨地域、跨学科、支持实时多媒体交互、网络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全方位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 网络资源 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知识服务、应用系统服务。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人文等特点,整备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包括全国科技信息机构改革,建立全国性实体机构,进行科技信息业务、科研、共建共享的分工协调,制定必要的信息政策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
(3)网络服务升级为Web服务。未来的科技信息服务网应采用网格技术把Internet整合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总体设计和布局。网格技术将主导2004年—2020年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早日关注和参与其中,可使我国网络建设加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科研环境的革命化和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界的任务是利用网格技术平台,把InternetServices升级为Web Services。其主要目标就是在现有的各种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从而可把现在以传输信息为主要功能的Internet网变成随处可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全面共享的网络,以适应科研环境变化的需要。
(4)逐步向知识服务转化。知识服务更强调以创新为目的,从资源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采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增值方式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对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深层加工处理、一站式检索服务、网络咨询、智能代理、决策引擎、内容可视化、定制服务、系统交互等知识化信息服务的需求。要提供智囊服务,跟踪各门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趋势和最新技术,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立项、论证提供咨询和情报,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出谋划策,对应急事件起到迅速反应、咨询、对策、决策的参谋作用。知识服务要超越显性知识,要设法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知识服务要致力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提高知识服务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预测能力、决策支持能力等。
知识服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共享化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跨时代消灭或减少信息孤岛和壁垒,多资源从共享通信、信息向共享计算、设备、智力等科技资源转化,专业化:从大而全服务向垂直、精品、无垃圾、专业服务转化,知识化从浅层(基础)信息加工处理向深层(知识)加工处理转化,从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产品向解决问题和提供知识产品转化,智能化 用先进知识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信息服务各个流程尤其内容加工和开发的智能化,用户化 从按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的业务流程转向按用户行为过程组织的业务流程转化,以人为本,按用户需求提供定制服务,便于再加工再开发,同系统交互、个人选择输出结果的形式,便于个人交换交流,安全、隐私、保密等;多媒体知识表达多样化,可视化内容和界面可视,协同化提供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
(5)加强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信息科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由30至40个学科集成的。在信息科学理论方面,需要重视信息科学模型的建立和各学科的集成,信息技术和方法研究,信息基础工具开发研究,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体系研究,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对信息传输过程的量化研究,知识科学技术研究,国内外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动向、趋势、最新技术研究等。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有网格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语义网,网络语言(XML、RDF、Ontology等),数字图书馆(包括网络发布和出版、电子期刊等),知识管理和服务(显性和隐性知识的采集、转换、挖掘等),高精度全文检索,多媒体内容检索,内容深度开发(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标引、自动翻译),协同技术,内容可视化,知识挖掘,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知识网站设计(智能搜索、智能代理、知识地图、知识库),SILK(声音、图像、语言和知识)智能界面等。
(6)创建协同环境。网络协同服务为科技人员提供计算机通信渠道和协作空间,突破地域、机构、学科界限,扩大科研团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知识交流方式,提供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充分融合、交流,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是知识服务的重要工作模式。协同环境可包括利用社团专业知识开展知识经验交流,利用专业社团和专业知识发展协同技术,开展基于网络(宽带、移动、网格)的协同服务及各种应用,如在线讨论、远程教育、远程培训、新闻发布、网络会议、网络展览、思想风暴、同行交谈、虚拟大学及其课程、应用培训、雇员交流、董事会议、演示、研讨会、产品发布和介绍、演讲、旅游、研究团队协同、协作性共同创作、共同制定项目、客户吹风会、产品首次展示培训、建立社团等。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国防科学技 术信息中心 北京1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