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霍桑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他从小就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伴随着清教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消极性的影响,霍桑本人对于清教的价值观也产生的一些怀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伴随的对于清教思想的矛盾,对于清教的接受与反叛、继承与超越在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和作品本身的主题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清教思想;霍桑;红字;人性探讨
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他出生在名门望族,世代都是清教徒,因此霍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基于清教思想之上的,他热衷于研究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罪",认为只有不断的忏悔和行善才能洗刷人身上的原罪。但是另一方面,霍桑也意识到了清教徒对异教徒的残暴以及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摧残,这让霍桑对于清教的教义产生了矛盾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笔下的人物性格设定和情节演变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一、清教基本教义和生活方式
清教徒信奉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选择了他们对人类进行救赎,经文和讲道是上帝通过他们向人类传达福音,并且清教徒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循他们的道义,因此对于异教徒有强烈的排斥甚至在极端情况喜爱会残忍的对待异教徒。他们重视工作和教育,认为努力工作是表达他们向往天堂的坚定信念,而教育是保证人们能够读懂圣经,更贴近宗教真理的手段。虽然清教徒的生活方式比较保守,对自身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他们也有宽容的一面,例如他们不反对酒精,但是酗酒却会受到谴责,他们不严禁性行为,但是仅仅限于夫妻之间。由以上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清教在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清教某些激进的观点却给人带来了伤害。
二、《红字》中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
1、海丝特
小说的开头就是海丝特环抱着婴儿被示众,她的胸前被戴着刺目的红字,在众人的谴责和唾骂声中,她始终保持着镇定,绝对不说出奸夫是谁。清教徒认为海丝特与人通奸,她的遭遇是咎由自取,并且她一直保护着奸夫的名声,独自一人扛下了所有的罪名,她的欺骗使得她罪加一等。但是她并没有选择躲避这些灾难,而是在郊外的小茅屋里一边抚养女儿一边默默的赎罪,这些行为也符合她作为清教徒的基本道义。自从戴上了红字,海丝特心甘情愿的戴上了枷锁,她默默忍受种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多年的积德行善终于感化了当初唾骂他的人,这种隐忍不是为了得到被人的原谅和同情,而是期望得到來自灵魂的慰藉。终于她的言行让刺目的红字从耻辱的象征变成了善行的象征。当一切归于平静,丁梅斯戴尔在坦白一切后终于死去,海丝特在女儿过上了美满生活之后,毅然选择了回到最初的地方,带着她的爱继续忏悔。
2、丁梅斯戴尔
毫无疑问,丁梅斯戴尔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对于上帝的敬畏让他沿着信仰的道路走了很远,也正是因为他虔诚的信仰导致他深受罪行的折磨,他默默在胸前隐藏佩戴着与海丝特同样的红字,在看到海丝特遭遇示众时,内心深受着良心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可以说,丁梅斯戴尔是小说中隐藏的红字,是作品中原罪与救赎的集中体现。丁梅斯戴尔在神职上却做出了有违清教徒道德的行为,他对海丝特有爱情,觉得愧对于海丝特和女儿,在爱情和上帝中他艰难抉择。他渴望凡人的爱情和生活却对自己的堕落深感歉疚,认为自己冒犯了神圣的上帝及其赋予自己的权力,上帝让他成为神职人员就是让他自我牺牲、克制情欲帮助人们净化灵魂,但是他却没能经受住爱情的诱惑,无法摆脱血肉之躯的欲望与海丝特偷食了禁果。这种压抑、矛盾的精神状态让他的身体备受摧残,最终他收到上帝的恩典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认罪悔过,死在了海丝特的怀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对灵魂的救赎。霍桑对于丁梅斯戴尔的情感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丁梅斯戴尔无疑是怯懦男人的典范,当海丝特受难时,他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承认罪行,让一个柔弱的女人一人扛起了所有,一过就是7年之久,而自己却一步一步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的成就是牺牲了海丝特换来的,他的自私与虚伪是霍桑所不齿的。但是霍桑在内心深处对于丁梅斯戴尔也有深深的同情,他只不过是一个想要获得平凡幸福的男人,神职让他的一生都过得无比压抑,他对于爱情的渴望是正常的,是不符合人性的清教教义压抑了他,导致了他与海丝特的悲剧。丁梅斯戴尔的一生都没有平静过,虽然他没有被公众戴上红字谴责,但是他内心的红字一直燃烧着他的灵魂,内心的惶恐与外界的窥视让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崩溃了,最后当他鼓起所有勇气当众说出事实的真相时,他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以一种激烈的忏悔方式获得了灵魂的安宁与新生。
3、齐灵渥斯
齐灵渥斯是霍桑在《红字》中着重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是小说中红字的制造音。他是海丝特的丈夫,也是一个禁锢在道德法则中无法自拔的复仇者。虽然齐灵渥斯的外表是丑陋的,但是起初内心却是十分的纯洁善良。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忠于职守的医生,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别人考虑多过为自己考虑,甚至在面对丁梅斯戴尔时,他依旧恪守着作为医生的职责,尽心尽力地为他治病。在情感上,齐灵渥斯与海丝特的婚姻虽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不能否认,在这份婚姻中齐灵渥斯一直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他对海丝特的爱情十分忠贞,即使海丝特背叛了他,他依旧爱着海丝特,在监狱中的表白就将这份爱刻画的淋漓尽致;甚至在面对珠儿时,他觉得珠儿是海丝特的亲生骨肉,对她充满了也同情。在最后还将自己的遗产和大量的钱财都留给了珠儿,足以说明齐灵渥斯善良单纯。但是在面对丁梅斯戴尔时,霍桑又将其和身体一般丑陋的灵魂展现出来。原本,齐灵渥斯只是作为海丝特对家庭背叛的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因为这种背叛使他走上了对丁梅斯戴尔的复仇之路,让他从一个受害者成为了造成他人和自己悲剧的罪人。在得知海丝特的背叛之后,复仇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发芽。他秘密地寻找孩子的父亲,将先前内心的基督教"博爱"精神抛之脑后,生活重心也逐渐向复仇转移。他与丁梅斯戴尔一起生活的7年之中,以温和的外表行为处处对丁梅斯戴尔内心的痛苦进行剖析,在精神上疯狂折磨丁梅斯戴尔,以啮噬他人的灵魂为乐事。内心严重的扭曲让齐灵渥斯的精神支柱在丁梅斯戴尔死后瞬间崩塌,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齐灵渥斯的内心的性嫉妒和复仇阻止了他的赎罪行为,但在最后将财产留给珠儿,也最以说明齐灵渥斯的悔悟之心。霍桑对齐灵渥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说明:世上并没有不可救药的罪人,只要愿意宽恕,总会获得上帝的救赎。
三、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
在霍桑的《红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他一方面清教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脑海中,但另一方面随着清教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消极因素,霍桑又开始产生了质疑的态度。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清教思想的消极因素也开始被人们发掘,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在清教中,清教徒相信上帝的无所不能,而这些被清教徒神话了思想的却又反过来对人们正当的人性进行着压迫。二,清教徒强调自身对人类的救赎作用,但极端的思想让他们对别的教徒有着强烈的排斥性,甚至会对这些异教徒进行迫害。在《红字》中,霍桑以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私情和齐灵渥斯的复仇展现出自己对于清教思想的怀疑。霍桑认为海丝特与齐灵渥斯的婚姻本身就具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段婚姻的产生也只是处于齐灵渥斯对个人幸福追求的私欲。霍桑还认为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爱情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一是因为海丝特在齐灵渥斯身上完全感受不到爱情,二是因为海丝特孤身在海外,并且一直没有齐灵渥斯的音讯,怀疑齐灵渥斯不在人世的推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以清教为主导的社会中,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爱情是不被容忍的,都应受到惩罚,终身佩戴红字。而齐灵渥斯如果在海丝特公开受审时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不但不会在与海丝特的婚姻中受到谴责,反而会得到公众的同情。但是他没有站出来,而是选择了对海丝特和丁梅斯戴尔进行报复。珠儿这一形象充斥着霍桑对清教的怀疑。霍桑在《红字》最后将珠儿送去了欧洲,在离开了受清教思想禁锢的社会,珠儿拥有了自己幸福的人生。珠儿他乡的幸福,足以说明了霍桑对清教的怀疑态度。
作者简介:刘琦,女,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关键词:清教思想;霍桑;红字;人性探讨
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他出生在名门望族,世代都是清教徒,因此霍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基于清教思想之上的,他热衷于研究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罪",认为只有不断的忏悔和行善才能洗刷人身上的原罪。但是另一方面,霍桑也意识到了清教徒对异教徒的残暴以及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摧残,这让霍桑对于清教的教义产生了矛盾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笔下的人物性格设定和情节演变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一、清教基本教义和生活方式
清教徒信奉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选择了他们对人类进行救赎,经文和讲道是上帝通过他们向人类传达福音,并且清教徒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循他们的道义,因此对于异教徒有强烈的排斥甚至在极端情况喜爱会残忍的对待异教徒。他们重视工作和教育,认为努力工作是表达他们向往天堂的坚定信念,而教育是保证人们能够读懂圣经,更贴近宗教真理的手段。虽然清教徒的生活方式比较保守,对自身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他们也有宽容的一面,例如他们不反对酒精,但是酗酒却会受到谴责,他们不严禁性行为,但是仅仅限于夫妻之间。由以上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清教在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清教某些激进的观点却给人带来了伤害。
二、《红字》中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
1、海丝特
小说的开头就是海丝特环抱着婴儿被示众,她的胸前被戴着刺目的红字,在众人的谴责和唾骂声中,她始终保持着镇定,绝对不说出奸夫是谁。清教徒认为海丝特与人通奸,她的遭遇是咎由自取,并且她一直保护着奸夫的名声,独自一人扛下了所有的罪名,她的欺骗使得她罪加一等。但是她并没有选择躲避这些灾难,而是在郊外的小茅屋里一边抚养女儿一边默默的赎罪,这些行为也符合她作为清教徒的基本道义。自从戴上了红字,海丝特心甘情愿的戴上了枷锁,她默默忍受种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多年的积德行善终于感化了当初唾骂他的人,这种隐忍不是为了得到被人的原谅和同情,而是期望得到來自灵魂的慰藉。终于她的言行让刺目的红字从耻辱的象征变成了善行的象征。当一切归于平静,丁梅斯戴尔在坦白一切后终于死去,海丝特在女儿过上了美满生活之后,毅然选择了回到最初的地方,带着她的爱继续忏悔。
2、丁梅斯戴尔
毫无疑问,丁梅斯戴尔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对于上帝的敬畏让他沿着信仰的道路走了很远,也正是因为他虔诚的信仰导致他深受罪行的折磨,他默默在胸前隐藏佩戴着与海丝特同样的红字,在看到海丝特遭遇示众时,内心深受着良心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可以说,丁梅斯戴尔是小说中隐藏的红字,是作品中原罪与救赎的集中体现。丁梅斯戴尔在神职上却做出了有违清教徒道德的行为,他对海丝特有爱情,觉得愧对于海丝特和女儿,在爱情和上帝中他艰难抉择。他渴望凡人的爱情和生活却对自己的堕落深感歉疚,认为自己冒犯了神圣的上帝及其赋予自己的权力,上帝让他成为神职人员就是让他自我牺牲、克制情欲帮助人们净化灵魂,但是他却没能经受住爱情的诱惑,无法摆脱血肉之躯的欲望与海丝特偷食了禁果。这种压抑、矛盾的精神状态让他的身体备受摧残,最终他收到上帝的恩典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认罪悔过,死在了海丝特的怀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对灵魂的救赎。霍桑对于丁梅斯戴尔的情感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丁梅斯戴尔无疑是怯懦男人的典范,当海丝特受难时,他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承认罪行,让一个柔弱的女人一人扛起了所有,一过就是7年之久,而自己却一步一步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的成就是牺牲了海丝特换来的,他的自私与虚伪是霍桑所不齿的。但是霍桑在内心深处对于丁梅斯戴尔也有深深的同情,他只不过是一个想要获得平凡幸福的男人,神职让他的一生都过得无比压抑,他对于爱情的渴望是正常的,是不符合人性的清教教义压抑了他,导致了他与海丝特的悲剧。丁梅斯戴尔的一生都没有平静过,虽然他没有被公众戴上红字谴责,但是他内心的红字一直燃烧着他的灵魂,内心的惶恐与外界的窥视让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崩溃了,最后当他鼓起所有勇气当众说出事实的真相时,他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以一种激烈的忏悔方式获得了灵魂的安宁与新生。
3、齐灵渥斯
齐灵渥斯是霍桑在《红字》中着重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是小说中红字的制造音。他是海丝特的丈夫,也是一个禁锢在道德法则中无法自拔的复仇者。虽然齐灵渥斯的外表是丑陋的,但是起初内心却是十分的纯洁善良。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忠于职守的医生,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别人考虑多过为自己考虑,甚至在面对丁梅斯戴尔时,他依旧恪守着作为医生的职责,尽心尽力地为他治病。在情感上,齐灵渥斯与海丝特的婚姻虽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不能否认,在这份婚姻中齐灵渥斯一直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他对海丝特的爱情十分忠贞,即使海丝特背叛了他,他依旧爱着海丝特,在监狱中的表白就将这份爱刻画的淋漓尽致;甚至在面对珠儿时,他觉得珠儿是海丝特的亲生骨肉,对她充满了也同情。在最后还将自己的遗产和大量的钱财都留给了珠儿,足以说明齐灵渥斯善良单纯。但是在面对丁梅斯戴尔时,霍桑又将其和身体一般丑陋的灵魂展现出来。原本,齐灵渥斯只是作为海丝特对家庭背叛的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因为这种背叛使他走上了对丁梅斯戴尔的复仇之路,让他从一个受害者成为了造成他人和自己悲剧的罪人。在得知海丝特的背叛之后,复仇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发芽。他秘密地寻找孩子的父亲,将先前内心的基督教"博爱"精神抛之脑后,生活重心也逐渐向复仇转移。他与丁梅斯戴尔一起生活的7年之中,以温和的外表行为处处对丁梅斯戴尔内心的痛苦进行剖析,在精神上疯狂折磨丁梅斯戴尔,以啮噬他人的灵魂为乐事。内心严重的扭曲让齐灵渥斯的精神支柱在丁梅斯戴尔死后瞬间崩塌,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齐灵渥斯的内心的性嫉妒和复仇阻止了他的赎罪行为,但在最后将财产留给珠儿,也最以说明齐灵渥斯的悔悟之心。霍桑对齐灵渥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说明:世上并没有不可救药的罪人,只要愿意宽恕,总会获得上帝的救赎。
三、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
在霍桑的《红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他一方面清教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脑海中,但另一方面随着清教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消极因素,霍桑又开始产生了质疑的态度。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清教思想的消极因素也开始被人们发掘,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在清教中,清教徒相信上帝的无所不能,而这些被清教徒神话了思想的却又反过来对人们正当的人性进行着压迫。二,清教徒强调自身对人类的救赎作用,但极端的思想让他们对别的教徒有着强烈的排斥性,甚至会对这些异教徒进行迫害。在《红字》中,霍桑以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私情和齐灵渥斯的复仇展现出自己对于清教思想的怀疑。霍桑认为海丝特与齐灵渥斯的婚姻本身就具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段婚姻的产生也只是处于齐灵渥斯对个人幸福追求的私欲。霍桑还认为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爱情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一是因为海丝特在齐灵渥斯身上完全感受不到爱情,二是因为海丝特孤身在海外,并且一直没有齐灵渥斯的音讯,怀疑齐灵渥斯不在人世的推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以清教为主导的社会中,海丝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爱情是不被容忍的,都应受到惩罚,终身佩戴红字。而齐灵渥斯如果在海丝特公开受审时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不但不会在与海丝特的婚姻中受到谴责,反而会得到公众的同情。但是他没有站出来,而是选择了对海丝特和丁梅斯戴尔进行报复。珠儿这一形象充斥着霍桑对清教的怀疑。霍桑在《红字》最后将珠儿送去了欧洲,在离开了受清教思想禁锢的社会,珠儿拥有了自己幸福的人生。珠儿他乡的幸福,足以说明了霍桑对清教的怀疑态度。
作者简介:刘琦,女,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