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治校方略,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远见卓识,思想领先;科学判断,战略决策;理性思考,科学定位;质量立校,特色取胜;热情满怀,以人为本;开源节流,勤俭办学;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关键词:大学;校长;领导智慧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校长的全部责任在于治理好这所大学,而大学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治校方略。校长在治理大学中,凭借自己的治校方略,引领大学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创造自己特有的领导风格。校长的治校方略既要体现各自的优秀品质和个性,又要符合大学的办学规律,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远见卓识,思想领先
在大学的治理中,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策略,是治校方略的思想内核。校长不仅仅是行政的领导者,而且是思想的领导者,一个好校长首先应该是办学思想的创新者,始终走在思想的领跑线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时代迫切要求校长打破常规思维,跳出传统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成为有远见卓识、领先时代的思想型校长。要具有国际视野,能面向世界、开放办学,要有长远眼光,能高瞻远瞩、预见未来,要有创新思想,能突破常规、推陈出新;要有开拓意识,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总结分析本校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从而凝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
2.科学判断,战略决策
校长是大学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决策,二是用人。校长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校的未来,谋划学校的发展,而不是具体的事务。校长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领导力,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校长要突破“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的心态,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超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精心
制定三个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3.理性思考,科学定位
大学的定位对于大学治理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是学校发展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科学准确地定位是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治校方略。大学按层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目前很多校长都把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职学校要升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要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院校要上博士点。校长要克服这种盲目的倾向,对学校的定位要进行理性思考,首先搞清楚什么叫一流,一流不是指办学层次越高越好,而是指在各自所处的类型中把学校办得最好,办成一流。其次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科学评价自己的实力和特色,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有的位置。
4.质量立校,特色取胜
质量始终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任何一个大学校长都要具有质量意识,要确立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质量是与大学功能相适应的综合概念,包括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稳定率、社会贡献率表现出来。校长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来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助推,以管理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是大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脱颖而出的法宝。当前许多大学校长在治校方略上的致命弱点就是缺乏个性,模式趋同,注重模仿甚至照搬、盲目追求“高、大、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校长绝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只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靠特色立校,靠特色强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引领大学自立于高校之林。
5.热情满怀,以人为本
现代领导科学有一个观点:“领导者所拥有的各种特定能力, 80%~90%都与“情商”有关, 10%~20%与战略、与远景有关,而它和技术方面的技能毫无关系”。大学校长的领导智慧不仅仅表现为“智商”,更多的是“情商”。校长应在大学治理中充分发挥“情商”的作用。一是要满怀热情,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对待,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对学校充满感情,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对师生怀有关爱之心。校长的热情对师生来说是一种最有力的鼓舞和激励,能够帮助校长取得广泛的认同,建立真正的威信。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征、心理需要。三是要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贯穿到大学治理的各个方面,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人文环境。
6.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经费短缺是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大学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使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实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学会理财。校长应具有理财方面的才能,在大学治理中开源节流,科学运作有限的资金,保证大学的正常运转并推动大学的发展。一方面,校长要充分施展自己的公关能力,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还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对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适度经营,与企业、银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以服务求得支持,以合作实现双赢,保证学校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校长要发扬勤俭办学的美德,在资金的使用上精打细算、科学安排,把学校建设中的资金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倡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
7.依法治校,以德治校
法治精神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灵魂,现代大学的实际运作和管理也需要以法治为其最终的归依。校长要克服“人治”的传统思维,树立法治观念,把依法治校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既要直接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学校的利益、解决学校治理中的问题、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维护自身利益和师生的正当权益,又要根据法治的精神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各种关系、约束师生的行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学治理既要有法治也有德治,兩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校长要更加重视以德治校。
8.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大学的治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校长领导智慧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环境极其复杂,校长要克服封闭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以办学服务社会。一是依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二是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各类单位建立德育基地、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聘请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参与指导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后勤社会化和其他各项建设。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构建完整的就业网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四是积极承办社会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向社会开放文体设施,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活动,走向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 [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3-9.
[2]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与领导力:高效的领导者情感之道大学品牌[N]. 中国经营报.2003-1-8.
关键词:大学;校长;领导智慧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校长的全部责任在于治理好这所大学,而大学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治校方略。校长在治理大学中,凭借自己的治校方略,引领大学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创造自己特有的领导风格。校长的治校方略既要体现各自的优秀品质和个性,又要符合大学的办学规律,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远见卓识,思想领先
在大学的治理中,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策略,是治校方略的思想内核。校长不仅仅是行政的领导者,而且是思想的领导者,一个好校长首先应该是办学思想的创新者,始终走在思想的领跑线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时代迫切要求校长打破常规思维,跳出传统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成为有远见卓识、领先时代的思想型校长。要具有国际视野,能面向世界、开放办学,要有长远眼光,能高瞻远瞩、预见未来,要有创新思想,能突破常规、推陈出新;要有开拓意识,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总结分析本校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从而凝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
2.科学判断,战略决策
校长是大学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决策,二是用人。校长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校的未来,谋划学校的发展,而不是具体的事务。校长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领导力,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校长要突破“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的心态,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超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精心
制定三个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3.理性思考,科学定位
大学的定位对于大学治理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是学校发展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科学准确地定位是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治校方略。大学按层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目前很多校长都把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职学校要升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要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院校要上博士点。校长要克服这种盲目的倾向,对学校的定位要进行理性思考,首先搞清楚什么叫一流,一流不是指办学层次越高越好,而是指在各自所处的类型中把学校办得最好,办成一流。其次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科学评价自己的实力和特色,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有的位置。
4.质量立校,特色取胜
质量始终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任何一个大学校长都要具有质量意识,要确立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质量是与大学功能相适应的综合概念,包括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稳定率、社会贡献率表现出来。校长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来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助推,以管理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是大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脱颖而出的法宝。当前许多大学校长在治校方略上的致命弱点就是缺乏个性,模式趋同,注重模仿甚至照搬、盲目追求“高、大、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校长绝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只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靠特色立校,靠特色强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引领大学自立于高校之林。
5.热情满怀,以人为本
现代领导科学有一个观点:“领导者所拥有的各种特定能力, 80%~90%都与“情商”有关, 10%~20%与战略、与远景有关,而它和技术方面的技能毫无关系”。大学校长的领导智慧不仅仅表现为“智商”,更多的是“情商”。校长应在大学治理中充分发挥“情商”的作用。一是要满怀热情,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对待,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对学校充满感情,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对师生怀有关爱之心。校长的热情对师生来说是一种最有力的鼓舞和激励,能够帮助校长取得广泛的认同,建立真正的威信。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征、心理需要。三是要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贯穿到大学治理的各个方面,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人文环境。
6.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经费短缺是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大学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使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实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学会理财。校长应具有理财方面的才能,在大学治理中开源节流,科学运作有限的资金,保证大学的正常运转并推动大学的发展。一方面,校长要充分施展自己的公关能力,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还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对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适度经营,与企业、银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以服务求得支持,以合作实现双赢,保证学校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校长要发扬勤俭办学的美德,在资金的使用上精打细算、科学安排,把学校建设中的资金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倡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
7.依法治校,以德治校
法治精神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灵魂,现代大学的实际运作和管理也需要以法治为其最终的归依。校长要克服“人治”的传统思维,树立法治观念,把依法治校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既要直接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学校的利益、解决学校治理中的问题、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维护自身利益和师生的正当权益,又要根据法治的精神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各种关系、约束师生的行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学治理既要有法治也有德治,兩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校长要更加重视以德治校。
8.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大学的治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校长领导智慧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环境极其复杂,校长要克服封闭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以办学服务社会。一是依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二是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各类单位建立德育基地、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聘请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参与指导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后勤社会化和其他各项建设。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构建完整的就业网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四是积极承办社会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向社会开放文体设施,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活动,走向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 [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3-9.
[2]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与领导力:高效的领导者情感之道大学品牌[N]. 中国经营报.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