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大班额现象已成为城区学校的普遍现象,一些先进的新课程理念由于班额过大而难以落实。特别是基于小班额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应用于大班额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摆在很多教师面前的又一难题。本文将分析探讨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以及实践应用。
【关键词】大班额 小组合作 有效评价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对学习方式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因材施教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备受教师关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产生了许多片面的认识、错误的做法。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家长择校、山区学校的合并等因素,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县城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的现象,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鉴于这种状况,我们积极推行新课程倡导大班额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做粗浅的探究。
一、大班额下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潮流,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重形式而轻内容。课堂上,当教师一发出“讨论”的命令,学生便前后位几个人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来。其实,这看似生动活泼的场面,往往只是一种假象:有的小组成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服谁的观点;有的小组成员之间借此机会,谈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还有的小组内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则在一旁观战或自我休息。试问:这样的讨论有效果吗?
(二)优等生表演的舞台
小组学习就是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说就是他个人表演的时间和空间。一般情况下,都是他开头发言,并且陈词激烈,耗时较多,不给别人说话的空间。如果别人(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发表的观点与他不一致,他说不定还会冷眼相对或疑惑地望着你:你也会?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三)回答千篇一律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讨论结束发言的时候,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教师让某个同学回答讨论的结果,他总是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好像他所说的一定就是他们小组的观点。殊不知,有些回答只是他个人的“认为”,并非小组所有成员的意愿,而用以上的回答方式,却是大家共用的模式。
(四)教师身处其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学生是在积极地讨论,那么这时候老师应该干什么呢?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往往只是站在讲台前,望着学生,等着答案,或者就是自顾自地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没有和学生一起讨论,也因此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开展好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与对策
(一)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同样,教师也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辩论的时间,此时是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最能展示自我的时候。
(二)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1. 开展思想教育
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在课堂上多鼓励他们,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思维也才能更活跃,讨论的热情更高涨,合作的欲望更强。同时,学生也才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明白集体智慧无穷大的道理,并养成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2. 组员合理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几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组间同质就是各小组之间的情况应该基本相同。而对于小组内的人员分工,教师应做好前期考察工作,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里担任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轮流担任,小组角色互换。这样,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积累各方面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及小组的竞争力。
3. 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切中要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随意性或者流于形式。学贵有思,思起于疑。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一番静思、深思、精思之后,学生个人将问题的答案提交到小组内,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层交流,教师纵观全局,伺机参与。经过彼此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自然而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4. 教师适时参与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多走动,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适当地加入讨论和指导,使讨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价值,从而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学情上的准备。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不关注学生发言,教与学相脱离,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同虚设了。
总之,倡导大班额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能使师生都有所提高,从而真正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
【关键词】大班额 小组合作 有效评价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对学习方式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因材施教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备受教师关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产生了许多片面的认识、错误的做法。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家长择校、山区学校的合并等因素,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县城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的现象,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鉴于这种状况,我们积极推行新课程倡导大班额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做粗浅的探究。
一、大班额下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潮流,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重形式而轻内容。课堂上,当教师一发出“讨论”的命令,学生便前后位几个人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来。其实,这看似生动活泼的场面,往往只是一种假象:有的小组成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服谁的观点;有的小组成员之间借此机会,谈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还有的小组内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则在一旁观战或自我休息。试问:这样的讨论有效果吗?
(二)优等生表演的舞台
小组学习就是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说就是他个人表演的时间和空间。一般情况下,都是他开头发言,并且陈词激烈,耗时较多,不给别人说话的空间。如果别人(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发表的观点与他不一致,他说不定还会冷眼相对或疑惑地望着你:你也会?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三)回答千篇一律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讨论结束发言的时候,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教师让某个同学回答讨论的结果,他总是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好像他所说的一定就是他们小组的观点。殊不知,有些回答只是他个人的“认为”,并非小组所有成员的意愿,而用以上的回答方式,却是大家共用的模式。
(四)教师身处其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学生是在积极地讨论,那么这时候老师应该干什么呢?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往往只是站在讲台前,望着学生,等着答案,或者就是自顾自地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没有和学生一起讨论,也因此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开展好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与对策
(一)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同样,教师也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辩论的时间,此时是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最能展示自我的时候。
(二)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1. 开展思想教育
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在课堂上多鼓励他们,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思维也才能更活跃,讨论的热情更高涨,合作的欲望更强。同时,学生也才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明白集体智慧无穷大的道理,并养成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2. 组员合理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几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组间同质就是各小组之间的情况应该基本相同。而对于小组内的人员分工,教师应做好前期考察工作,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里担任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轮流担任,小组角色互换。这样,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积累各方面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及小组的竞争力。
3. 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切中要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随意性或者流于形式。学贵有思,思起于疑。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一番静思、深思、精思之后,学生个人将问题的答案提交到小组内,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层交流,教师纵观全局,伺机参与。经过彼此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自然而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4. 教师适时参与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多走动,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适当地加入讨论和指导,使讨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价值,从而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学情上的准备。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不关注学生发言,教与学相脱离,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同虚设了。
总之,倡导大班额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能使师生都有所提高,从而真正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