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足球衰亡的历史原因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微观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了中国古代足球——蹴鞠衰亡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长期的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寒食节的消失、蹴鞠运动参与者的弱势化、蹴鞠规则的改变以及踢法和难度的提高等因素影响,加快了消亡的步伐。
  【关键词】微观;蹴鞠;衰亡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auses for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hinese Football from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ZHANG Wei-jun
   (PLA Navy Command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extin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football, Cujiu, as was called. It holds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longtime suppress of feudal culture, the loss of Cold Food Festival, the disadvantaged participant of Cujiu, the changes in Cujiu regula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its skills and difficulty sped up the extinction of the sport.
  【Keywords】 microcosmic, Cujiu, decline
  
   中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2004年亚洲杯期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郑重宣布:“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 〔1〕。至此,关于足球运动的起源在全世界有了一个定论,然而对于中国古代蹴鞠消亡的原因,以及为何未能发展成为现代的足球运动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多数意见认为:“因为文弱之风日盛,宋、元时期蹴鞠、击鞠等竞技活动呈衰退之势”〔2〕。也有论者认为“古代的传统球类活动,明代仍在继续开展,而且范围有所扩大。清代由于民族习惯不同未加提倡,逐渐为其他体育活动所代替,使传统球戏走向衰落的道路” 〔3〕。还有论者说:“满族入关前,是以耕牧为主,文化较落后,且处寒冷地带,不尚球类活动。入关后清廷对满族传统体育提倡,而对其他体育项目则不重视,因此球类活动在清代进一步衰亡,这也包括蹴鞠活动” 〔4〕。这些论点都是我们对蹴鞠衰亡的单个方面研究下做出的结论,并未从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讨论,致使今日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1 蹴鞠运动消亡的客观原因
  1.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中国千百年来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孔孟时代一直弘扬抽象空洞的集体主义,主张“无为而治”,坚持和发扬人的阴柔文化。孔子认为凡事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要不偏不倚,反映在体育运动上,一些违背这些思想的冲撞剧烈、带有很强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活动项目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一些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一种手段,如宋代的投壶、蹴鞠、唐代的十五柱球戏等等。儒家思想不仅使我国的传统体育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色彩,而且也极大地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体能类项目的发展。当代著名的新儒家梁漱溟就指出:“自周孔礼教以来,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就退化了”〔5〕。另外在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下,以体育谋生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唐宋时期,一些宫廷妇女和妓女为了讨得别人的欢心才去踢球。就古代蹴鞠运动而言,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在唐代以后取而代之的是无对抗的娱乐性蹴鞠。儒家思想对蹴鞠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使后来的无对抗的娱乐性蹴鞠最终未发展成为充满竞争对抗的现代足球运动。
  1.2 宋明理学的影响
   北宋建立不久,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面对尖锐的阶级斗争局面,宋王朝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理学便应运而生了。理学又称道学,它承袭了儒家学说,又糅合了佛教和道家思想,是适应两宋统治阶级而产生的一种官方哲学,与体育宗旨背道而驰,使社会风尚趋于文弱,因此从北宋以后,在体育领域像蹴鞠这样的竞技性强的体育活动就逐渐消失了。从蹴鞠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这一点:汉唐时期,双球门的蹴鞠踢法竞技性强,健身效果好。宋以后主要流行一个球门或不用球门的蹴鞠,踢一个球门的运动量不大娱乐性相对增强。据《东京梦华录》介绍,宋代的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踢法是先由左队队员踢球过门,右队队员接球后,传给队长由队长射门,右队队长若把球踢过去为胜,踢不过去者为败。到了明代连一个球门的蹴鞠也极为少见了。
  1.3 统治阶级的好恶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蹴鞠运动也不例外。在汉代,一方面,蹴鞠是上层社会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汉代蹴鞠运动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宋朝,蹴鞠盛极一时,元代钱选画的《蹴鞠图》逼真地再现了宋太祖、宋太宗与几位大臣踢球的英姿。此时蹴鞠运动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的宴乐表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蹴鞠运动自明清时期逐步衰退,直至消亡。明太祖朱元璋不但取消了蹴鞠在宫廷的宴乐表演,还下令禁止军人蹴鞠,对违令者进行处罚。到清朝,由于北方贵族入主中原,北方满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顺治十年曾下旨,禁止旗人从事蹴鞠运动,其创立的冰上蹴鞠不仅异化了蹴鞠运动的本原,同时由于大多数地区结冰期较少而使此项运动无法开展。由此可以看出,蹴鞠运动之所以在汉朝得以发展,在唐宋发展到鼎盛,在明清衰退甚至消亡,与统治阶级意志导向是分不开的。
  1.4 寒食节的消失
   从先秦至宋代,“寒食节”期间除了吃冷食,还有一些其他民俗活动,诸如钻柳榆取火,编制柳圈、柳球,将柳条串插在门楣上(称“子推燕”)〔6〕。此外,古代寒食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寒食蹴鞠。最早提到“寒食蹴鞠”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新序》中提到“寒食蹋蹴鞠”。寒食蹋蹴,黄帝所造——或云起于战国,时至唐代,“寒食蹴鞠”已是在全国城乡盛行的风俗,不少唐代文人墨客对这一民俗有真实的描写,宋代“寒食蹴鞠”仍很盛行。然而“寒食蹴鞠”的民俗到元、明两朝突然很少见了。在描写蹴鞠最多的《全元散曲》中几乎没有寒食蹴鞠的描写。到了清代,从上到下又出现重清明轻寒食的风气,祭鬼神,重宗庙,使得赛龙舟、舞龙灯和跳傩舞得到快速发展,出于这样一种民俗的改变,蹴鞠于是失去了滋生土壤和发展空间,最终走向衰亡。
  2 蹴鞠消亡的主观原因
  2.1 蹴鞠赛制改革的变化
   纵观蹴鞠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汉代它是训练士兵、强健体魄的有效方法,其竞技性和对抗性的军事价值使其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盛唐时期,蹴鞠的踢法五花八门,变革的方向总体上是从竞争性强的双球门比赛向娱乐性、表演性强的单球门转变,甚至向毫无对抗性的无球门方向发展,竞争性逐渐减弱,而娱乐性与表演性逐渐增强。到了宋朝,这种纯娱乐、表演性的蹴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功能上的转变使蹴鞠失去了其原有习武、健身、锻炼意志的功用,降低了蹴鞠运动的社会功能〔7〕。宋代蹴鞠讲排场,摆虚架子,使蹴鞠的观赏性也大为降低,这是造成蹴鞠朝玩花样方向发展的要因。
  2.2 蹴鞠对象的弱势化
   对元、明、清蹴鞠史稍稍过目就不难发现,这几个朝代从事蹴鞠的群体基本上是妇女儿童。如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写道:“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女校尉》)。文中“踢打温柔”,说明这种蹴鞠玩耍讲究的是“柔”,即缓慢、不剧烈,所以适合女校尉们踢玩。又见元戏曲家邓玉宾描写的“随圆社常将蹴鞠抛抱,占场儿陪伴了英豪”(《仕女圆社气球双关》)。文中“常将蹴鞠抛抱”,似乎是手脚并用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再看明末清初诗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刻画的“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拽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由于红裙拖地,踢球时不得不用手拽起裙,但抬起三寸金莲的小脚,迈着站不稳的步子踢球,踢不到几下子就气喘吁吁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踢球的是一个名叫小翠的女子;《红楼梦》中踢球的是“门上小”,这些踢球的人都带一“小”字。很明显,明末清初蹴鞠群体进一步弱势化,也是蹴鞠走向衰亡的因素之一。
  2.3 蹴鞠踢法的变化和难度提高
   元代之后随着蹴鞠艺人的出现,使蹴鞠走出了宫廷,走向社会,也成为青楼女子待客的手段,蹴鞠运动的社会地位低下。“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愿。媒合了翠馆内清风皓月宴,六片而香皮(蹴鞠)做姻眷。”(萨都刺《妓女蹴鞠》)。妓女以蹴鞠陪客,在明代更为盛行。《金瓶梅》第十五回写西门庆在丽春院中喝酒,便教两个圆社与李桂姐踢,由此可见.此时的蹴鞠已从唐宋时期上层社会的活动和庙堂的敬神祭祖演变为青楼消遣。在封建社会来说。这是一个社会地位层次上的下降,这对崇尚伦理道德的礼仪之邦是不能容忍的,这一切都为蹴鞠最终在清朝的消亡埋下了隐患。明清以后,随着宫廷宴蹴鞠表演取消,蹴鞠的踢法就只有白打方法了。此种踢法很容易被踢毽子所取代,而毽子制作简单,不需要花钱购买,使得踢毽子逐步代替了蹴鞠。就这样。由于自身功能的衰退与社会地位的降低等内在原因。蹴鞠最终消亡了。
  3 小结
   纵观蹴鞠在中国几千年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历史,长期的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和影响加速了蹴鞠的消亡;统治阶级的行政意图也客观制约了蹴鞠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且加速了蹴鞠的消亡;寒食节的消失导致的民俗习惯改变使蹴鞠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从客观上阻碍了蹴鞠的进一步发展;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的弱势化、蹴鞠规则的改变以及踢法和难度的提高都为蹴鞠消亡的步伐提速。在西方的英格兰逐渐萌芽、发展的现代足球运动却逐渐风靡全世界,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军,黄永毅.从蹴鞠和现代足球的差异透视中国足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4(3):98—100.
  〔2〕颜天民等.体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其慧,李宁.中国体育史〔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内部),1984.
  〔4〕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6〕周驰,王俊奇.中国古代足球——蹴鞠消亡原因新论〔J〕.体育·艺术,2008,10(6):99—101.
  〔7〕蔡艺.蹴鞠消亡原因的历史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6(4):171.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其他文献
介绍了自然通风温室的通风机理和测量通风量的方法;论述了国外学者通过试验和非线性拟合后得到的通风量与温室室内外温度差、室外风速的关系及结论.
心意六合拳推手(以下简称心意推手)是由两人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进行的一种攻防性的劲法运动,其推手形式主要为定式推手与活步推手。在劲法上,注重起落、开合、蓄展、吞吐、螺旋等
干燥技术可移去谷物中大部分水分,以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动,使谷物得到长期的贮藏.采用流化床干燥技术可使谷物及时干燥到符合贮存条件的安全水分,提早收获的谷物,既保证谷物
少林罗汉十八手是少林拳术中最著名的拳法之一。据《少林寺拳谱》记载,远在隋时,少林寺武僧就根据十八罗汉铜像造型创了一路拳法,称为十八罗汉手,后来逐渐演化,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不同练法。  本拳为其中上品,攻防兼备,上下配合,技法多变,极具妙用。    一、预备势  面向南方,站立在东西走向的场地的西南;两腿伸直并拢,脚尖朝前;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两手五指并拢贴于腿外侧,掌指朝下;身躯正直,眼向前平视(
照明工程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成本、采购、质量、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城市照明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摘要】 在比赛中,不仅仅是运动员竞技技术的打拼,同样是运动员战术、心理、体能的一种比赛,而运动员战术的制定者——教练员,对战术的制定及灵活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会出现赛前紧张、赛中状态不佳、赛后情绪波动大等多种情况,这就要求教练员时刻观察运动员在比赛周期的各种变化,及时地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要求教练员在比赛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的对手及时地调整战术。  【关键词】 散打
树立正确的建筑经济观,处理建筑设计中的经济问题.具体从建筑面积、建筑体积、结构方案、建筑用地等几方面来加强设计管理,控制工程造价
导苗管是水稻抛秧机实现有序抛栽的一个关键部件.利用有限元处理方法和ANSYS有限元软件,对2ZQP-1型水稻气力有序抛秧机导苗管建立了弹性壳元模型;对导苗管进行了模态分析,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