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真实的教学实例,浅淡如何把握好设问的六大要旨。首先前言部分介绍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接着具体描述了这节公开课的课堂提问情况,然后结合这节课的提问情况从如下六个方面描述了如何把握好设问的六大要旨:第一、课堂提问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性;第二、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第三、课堂提问要“投石激浪”,有趣味性;第四、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有科学性;第五、课堂提问要“统筹兼顾”,有艺术性;第六、课堂提问要“随机应变”,有生成性。
关键词提问 要旨 教师 学生
前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是知识双向交流的主战场,而课堂提问则是完成教学方法和信息反馈的桥梁。通过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通过提问教师可迅速捕捉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目标的辐射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承受能力以及教法实施所产生的效应,进而及时自找调控教学的方法。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富有成效呢?本文通过笔者在学校教研周期间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案例谈谈如何把握好设问的六大要旨。
课堂描述:在这节课中,笔者首先出示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节日、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画面后,比较随意的提问:如看了这些风光、建筑等,你有什么感觉?什么是文化?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有什么传统节日?西方有什么传统节日?他们有没有共同的文化内涵?节日和假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通过这些知识型的设问说明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在完成这一知识点后,笔者又用苍南新闻网中“布袋戏”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景素材 ,提出设问:“为了申遗,为了保护单档布袋戏,苍南县政府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做值不值得?”这种评价型的设问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懂得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让大家懂得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魅力。
在完成第一目题“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教学后,继续以戏剧为例设问:“就世界而言,中国的戏剧以演员为重,突出演员的表演技巧;外国戏剧一般以剧本为重,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就中国而言,京剧气势宏美;秦腔粗犷质朴;越剧柔婉细腻,布袋戏滑稽风趣等。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这是为什么? ②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共同文化,这又是为什么?③这一矛盾说明了怎样的实质性问题?”通过这层层相扣的三个分析型的设问,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巩固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知识点。但作为课文第二目题“透视文化的多样性”,教材核心是要表达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进一步设问:“随着世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很多国家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消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的让“她们”消亡,使世界文化得到统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这种分析思辨型的新颖设问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理解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完成第二目题“透视文化的多样性”的教学后,就进入课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笔者是通过设计辩论赛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过洋节的现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的假期。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两种观点:正方观点:抵制洋节;反方观点:引进洋节。请你参与其中一方进行辩论,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由于问题设计基于学生已知经验而且很有开放性,正反双方拼命寻找自己的理由,辩论精彩纷呈,经过分析比较、思想碰撞,正方的观点概括为: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反方的观点概括为: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反双方同学不但都经历了一次知识的洗礼,而且也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情感体验。最后,情感的升华与态度的认同、内化也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这正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生活体验、思想碰撞、情感升华”的目标。
反思这节公开课的不同类型设问给了笔者许多思考与启示。
一、课堂提问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性
观点和材料(情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大基本要素。设计问题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生成教材中相应的观点和原理,因此,必须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创设情景并与问题自然衔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教材中的观点,由于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多样化,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为此,问题的设置要新颖,富有时代性,切忌旧例重提,陈词滥调。必须紧密联系目前国际国内热点和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把最新的问题寓于生动的实际之中,才具有时代特色,从而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讲授“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用苍南新闻网中“布袋戏”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景素材 ,提出设问:“为了申遗,为了保护单档布袋戏,苍南县政府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做值不值得?”通过这富有乡土气息的情景材料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感,改变课堂教学枯燥、空乏的状况,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这种评价型的设问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争辩中认识到作为百戏之祖的布袋戏不仅仅是苍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骄傲。使学生领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课堂的成功得益于以有效情境为“支撑点”,进行有效设问。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家乡的乡土情结,进而衍生出对国家、对民族、甚至是对全人类的爱,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问谁就问谁,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提问时,必须语言精确,目标明确,指向性清晰。例如在讲授“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这一目时,在分析民族节日的地位和意义时,我出示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节日、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画面后,比较随意的提问:如看了这些风光、建筑等,你有什么感觉?什么是文化?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有什么传统节日?西方有什么传统节日?他们有没有共同的文化内涵?节日和假日有什么不同?等大小问题(包括学生集体回答的和个别提问的)多达十五次,评课老师一致认为这些知识型的设问有些是直接指向教材知识,学生读书就可以回答的;有些是很简单的设问,简单的判断,没有提问价值;有些设问开放性不够,或不能引导学生思维等等,从而导致设问效率不高。无效的问题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致后面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事倍功半。因此备课组同行、专家在评课时认为要把握设问的时度和频率,切忌把“满堂灌” 变种为“满堂问”, 反对盲目性的提问,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类气氛式的无效的提问。要精减设问,重点做好几个设问,研究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设问的字句上打磨,提高设问效率。总之,教师在设计一个问题时要心中有数,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堂提问要“投石激浪”,有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疑的迫切感愈强,思维也就愈活跃,学生们积极性、自觉性也就愈高。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角度越新颖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变换角度,要有新鲜感,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无论是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困惑时的启发性提问,还是点拨后的检验性提问,巩固时的迁移性提问,都应力求新颖精巧,以增强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问题的设计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浅,应该略微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例如在讲授“透视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我适时设问:“随着世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很多国家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消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的让“她们”消亡,使世界文化得到统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这种分析思辨型的新颖设问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学生之间讨论也十分激烈,有位学生的观点:“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喝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得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这样不但使课堂成为知识的传播场,也成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场。总之,一个巧妙的设问, 像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似一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丰厚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有科学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尚处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要创设“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架设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使学生能够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课堂提问切忌过难或过易,课堂提问如过易,人人都能轻松过关也就无疑可言,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课堂提问如过难,势必人人望而生畏,课堂提问也就华而不实。所以,课堂提问要把握深度与难度,设计坡度,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思维难度上呈梯度状态,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与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之间的区别产生困惑。针对上述矛盾,我出示文字素材适时设疑:“就世界而言,中国的戏剧以演员为重,突出演员的表演技巧;外国戏剧一般以剧本为重,有較强的戏剧冲突。就中国而言,京剧气势宏美;秦腔粗犷质朴;越剧柔婉细腻,布袋戏滑稽风趣等。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这是为什么? ②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共同文化,这又是为什么?③这一矛盾说明了怎样的实质性问题?”通过这层层相扣的三个分析型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的逐渐深化,理清了学生思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统筹兼顾”,有艺术性
首先,课本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前后各章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每一知识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系统之中,犹如一张“网”。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知识联系点、关节点进行设问,以便揭示这种联系,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目时,这一目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我是通过设计辩论赛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过洋节的现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的假期。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两种观点:正方观点:抵制洋节;反方观点:引进洋节。请你参与其中一方进行辩论,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我让全班学生自由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设问,是学生生活和实践中必然遇到的,也是学生有自己看法的。通过双方精彩的辩论,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地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而设计的辩题正是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的联系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加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问题设计时还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三者的循环交流,教师应时刻记住他面对的既是学生个体,也是学生群体,要统筹兼顾。例如:向一个学生提问时,其他人应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还应顾及到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应。一般来讲,问题提出后,先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同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思考、注意听,中等生答出八九成或五六成,再请优等生补充,也可以让水平低的学生来试一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把握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不要按次序轮流或每次只提问几个学生。否则,往往被问者会如临大敌,全力以赴,其他学生则觉得与自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课堂提问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广度和跨度,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辩论中,我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機会,因此课堂的辩论十分激烈,效果很好,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六、课堂提问要“随机应变”,有生成性
课堂提问是一个复杂、全面,甚至出现偏差的信息反馈过程。比如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时,教师该怎么办?学生反问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答案表示疑义该怎么办?学生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该怎么办?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研究的那些“问题”,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时,教师该怎么办……我想造成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预设问题的不科学性,这时只有把预设性的问题转化为生成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顺藤摸瓜,及时剖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的优缺点,及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在预设问题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从而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科学预设,重在生成”,这可以说是新课程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要求。就这节课而言,在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辩论是否有效,最终要学生从内心的情感上真正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这是本节课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光叫学生自己直接进行分析、讨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或叫学生直接分双方讨论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对错,肯定是要失败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入这个主题,而是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即先安排这次辩论赛,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双方学生最终出现思想上的“激烈碰撞”或者“打架”,有点坐山观虎斗的味道。到最后,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进入真正的主题,即双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讨论,非常自然地实现了新教材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融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提问 要旨 教师 学生
前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是知识双向交流的主战场,而课堂提问则是完成教学方法和信息反馈的桥梁。通过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通过提问教师可迅速捕捉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目标的辐射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承受能力以及教法实施所产生的效应,进而及时自找调控教学的方法。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富有成效呢?本文通过笔者在学校教研周期间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案例谈谈如何把握好设问的六大要旨。
课堂描述:在这节课中,笔者首先出示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节日、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画面后,比较随意的提问:如看了这些风光、建筑等,你有什么感觉?什么是文化?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有什么传统节日?西方有什么传统节日?他们有没有共同的文化内涵?节日和假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通过这些知识型的设问说明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在完成这一知识点后,笔者又用苍南新闻网中“布袋戏”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景素材 ,提出设问:“为了申遗,为了保护单档布袋戏,苍南县政府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做值不值得?”这种评价型的设问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懂得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让大家懂得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魅力。
在完成第一目题“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教学后,继续以戏剧为例设问:“就世界而言,中国的戏剧以演员为重,突出演员的表演技巧;外国戏剧一般以剧本为重,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就中国而言,京剧气势宏美;秦腔粗犷质朴;越剧柔婉细腻,布袋戏滑稽风趣等。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这是为什么? ②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共同文化,这又是为什么?③这一矛盾说明了怎样的实质性问题?”通过这层层相扣的三个分析型的设问,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巩固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知识点。但作为课文第二目题“透视文化的多样性”,教材核心是要表达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进一步设问:“随着世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很多国家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消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的让“她们”消亡,使世界文化得到统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这种分析思辨型的新颖设问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理解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完成第二目题“透视文化的多样性”的教学后,就进入课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笔者是通过设计辩论赛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过洋节的现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的假期。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两种观点:正方观点:抵制洋节;反方观点:引进洋节。请你参与其中一方进行辩论,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由于问题设计基于学生已知经验而且很有开放性,正反双方拼命寻找自己的理由,辩论精彩纷呈,经过分析比较、思想碰撞,正方的观点概括为: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反方的观点概括为: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反双方同学不但都经历了一次知识的洗礼,而且也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情感体验。最后,情感的升华与态度的认同、内化也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这正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生活体验、思想碰撞、情感升华”的目标。
反思这节公开课的不同类型设问给了笔者许多思考与启示。
一、课堂提问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性
观点和材料(情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大基本要素。设计问题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生成教材中相应的观点和原理,因此,必须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创设情景并与问题自然衔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教材中的观点,由于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多样化,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为此,问题的设置要新颖,富有时代性,切忌旧例重提,陈词滥调。必须紧密联系目前国际国内热点和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把最新的问题寓于生动的实际之中,才具有时代特色,从而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讲授“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用苍南新闻网中“布袋戏”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景素材 ,提出设问:“为了申遗,为了保护单档布袋戏,苍南县政府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做值不值得?”通过这富有乡土气息的情景材料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感,改变课堂教学枯燥、空乏的状况,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这种评价型的设问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争辩中认识到作为百戏之祖的布袋戏不仅仅是苍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骄傲。使学生领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课堂的成功得益于以有效情境为“支撑点”,进行有效设问。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家乡的乡土情结,进而衍生出对国家、对民族、甚至是对全人类的爱,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问谁就问谁,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提问时,必须语言精确,目标明确,指向性清晰。例如在讲授“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这一目时,在分析民族节日的地位和意义时,我出示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节日、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画面后,比较随意的提问:如看了这些风光、建筑等,你有什么感觉?什么是文化?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有什么传统节日?西方有什么传统节日?他们有没有共同的文化内涵?节日和假日有什么不同?等大小问题(包括学生集体回答的和个别提问的)多达十五次,评课老师一致认为这些知识型的设问有些是直接指向教材知识,学生读书就可以回答的;有些是很简单的设问,简单的判断,没有提问价值;有些设问开放性不够,或不能引导学生思维等等,从而导致设问效率不高。无效的问题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致后面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事倍功半。因此备课组同行、专家在评课时认为要把握设问的时度和频率,切忌把“满堂灌” 变种为“满堂问”, 反对盲目性的提问,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类气氛式的无效的提问。要精减设问,重点做好几个设问,研究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设问的字句上打磨,提高设问效率。总之,教师在设计一个问题时要心中有数,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堂提问要“投石激浪”,有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疑的迫切感愈强,思维也就愈活跃,学生们积极性、自觉性也就愈高。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角度越新颖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变换角度,要有新鲜感,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无论是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困惑时的启发性提问,还是点拨后的检验性提问,巩固时的迁移性提问,都应力求新颖精巧,以增强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问题的设计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浅,应该略微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例如在讲授“透视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我适时设问:“随着世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很多国家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消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的让“她们”消亡,使世界文化得到统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这种分析思辨型的新颖设问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学生之间讨论也十分激烈,有位学生的观点:“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喝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得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这样不但使课堂成为知识的传播场,也成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场。总之,一个巧妙的设问, 像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似一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丰厚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有科学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尚处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要创设“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架设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使学生能够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课堂提问切忌过难或过易,课堂提问如过易,人人都能轻松过关也就无疑可言,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课堂提问如过难,势必人人望而生畏,课堂提问也就华而不实。所以,课堂提问要把握深度与难度,设计坡度,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思维难度上呈梯度状态,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与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之间的区别产生困惑。针对上述矛盾,我出示文字素材适时设疑:“就世界而言,中国的戏剧以演员为重,突出演员的表演技巧;外国戏剧一般以剧本为重,有較强的戏剧冲突。就中国而言,京剧气势宏美;秦腔粗犷质朴;越剧柔婉细腻,布袋戏滑稽风趣等。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这是为什么? ②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共同文化,这又是为什么?③这一矛盾说明了怎样的实质性问题?”通过这层层相扣的三个分析型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的逐渐深化,理清了学生思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统筹兼顾”,有艺术性
首先,课本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前后各章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每一知识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系统之中,犹如一张“网”。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知识联系点、关节点进行设问,以便揭示这种联系,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目时,这一目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我是通过设计辩论赛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过洋节的现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的假期。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两种观点:正方观点:抵制洋节;反方观点:引进洋节。请你参与其中一方进行辩论,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我让全班学生自由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设问,是学生生活和实践中必然遇到的,也是学生有自己看法的。通过双方精彩的辩论,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地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而设计的辩题正是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的联系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加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问题设计时还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三者的循环交流,教师应时刻记住他面对的既是学生个体,也是学生群体,要统筹兼顾。例如:向一个学生提问时,其他人应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还应顾及到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应。一般来讲,问题提出后,先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同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思考、注意听,中等生答出八九成或五六成,再请优等生补充,也可以让水平低的学生来试一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把握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不要按次序轮流或每次只提问几个学生。否则,往往被问者会如临大敌,全力以赴,其他学生则觉得与自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课堂提问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广度和跨度,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辩论中,我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機会,因此课堂的辩论十分激烈,效果很好,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六、课堂提问要“随机应变”,有生成性
课堂提问是一个复杂、全面,甚至出现偏差的信息反馈过程。比如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时,教师该怎么办?学生反问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答案表示疑义该怎么办?学生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该怎么办?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研究的那些“问题”,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时,教师该怎么办……我想造成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预设问题的不科学性,这时只有把预设性的问题转化为生成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顺藤摸瓜,及时剖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的优缺点,及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在预设问题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从而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科学预设,重在生成”,这可以说是新课程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要求。就这节课而言,在关于“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辩论是否有效,最终要学生从内心的情感上真正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这是本节课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光叫学生自己直接进行分析、讨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 、原则,或叫学生直接分双方讨论抵制洋节和引进洋节的对错,肯定是要失败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入这个主题,而是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即先安排这次辩论赛,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双方学生最终出现思想上的“激烈碰撞”或者“打架”,有点坐山观虎斗的味道。到最后,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进入真正的主题,即双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讨论,非常自然地实现了新教材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融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