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下半年,全国中职学校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独特新颖的内容,富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不仅为新一轮教改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近生活既是编写中职德育教材的原则之一,又是中职德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则。那么,如何让中职德育课回归生活,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职德育课回归生活的现实意义
  1.当前中职德育课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职教育面对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即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失利的学生,作为中考失败者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心理素质薄弱,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同龄高中生的显著不同,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这给中职德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同时,伴随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职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其中很多片面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已严重影响到中职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另外,反观中职德育课教学,德育目标高于生活要求,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践,德育过程缺乏生活支撑,中职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中职生的“信”与“行”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课实效性不高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2.德育课回归生活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德育课回归生活,即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中职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究和思考,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本着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走进广阔的真实社会生活世界中,挖掘资源,这才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需要。特别是教师要多了解、关心、感受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背景,将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力和探究冲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提炼生活,最终使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二、中职德育课回归生活的探索实践
  1.中职德育目标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
  中职德育目标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它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教育目的。中职德育目标贴近生活,是指德育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德育目标的设计必须立足于中职学生的鲜活生活经验和现实学习需要。其实德育是一门开放的课程,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职生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受海量信息包围,依赖网络等新兴传媒,当前中职生的视野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我们的德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脱离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这样只能让学生觉得德育不可亲、不可信,更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德育效果。因此,德育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做到与时俱进,力争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学会生活。
  2.中职德育内容根植于生活沃土
  德育课回归生活理念的落实要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出发点和归宿,回归真正的生活情境。“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也就开阔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引领学生学会了解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生日常生活素材的养分,处处都激励学生去探讨知识,如:“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同学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应如何纠正?”“平时我们同学的消费行为中有哪些是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等?”只有使德育目标社会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式生活化,才能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实际内容,才能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了不少德育知识,感受到德育课是那么的亲切、可信、有趣和有用。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探索,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3.德育方法力求实现变革
  “生活处处皆德育”,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因此,德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围绕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在实践中感悟、反思,实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用以指引更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
  在学习“职业理想”内容时,我将学生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创设了问题情境:“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你喜欢护理工作吗?”并组织学生开展“我们的学姐,你们在哪里工作?”社会调查活动。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积极参与课堂,纷纷举手发言。我进而层层深入问题:“如何去实现你的白衣天使梦?”由于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气氛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德育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大大提高了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就是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让中职德育课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它能充分调动中职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时效性,促使中职德育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所以,每一位中职德育教师应沿着“贴近生活”的原则不断前行,这样我们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愉快,才能让学生感到德育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 胡震芳.入境 晓理 动情——政治课教学的情境创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2]朱德飞 马凤英.“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思想政治学2009(3)
  (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其他文献
4万斤本地蜜柑挂在枝头,过了摘果期4个月仍无销路,连雇人摘送到周边的蜜饯厂的工钱都补不回来,只能任由其慢慢烂在枝头和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