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实是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真实的感受,也才能写出好作文。新作文是伴随新一轮课改而诞生的一个新理念。新理念像一缕清新的春风,给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理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引领学生写好作文呢?在作文教学中我初探“三部曲”:
(一)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素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璀璨的现实生活,要求学生用真情的眼睛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参加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在“如何开展作文习作指导”讲座时,他的“快乐大作文” 倡导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手、脑、口、鼻、耳五官齐参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例如:入冬第一场雪,我带领学生观察雪花,我让孩子们用手接一接、用脚踩一踩,看看雪花从天而降的状态,自己观察时的心情,每一次观看雪花他们的变化,观看后马上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又如: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我组织学生边参赛边观察,留心看看场上场下参赛同学的表情、动作,参赛时的心理活动,比赛的场面,并详细真实的记录下观察的过程等等。
“5·12” 汶川地震期间,同学们每天通过媒体、报纸和新闻等途径关注着这件事,我引导学生以那条让人心酸的人文短信“如果你能幸免遇难的话,你要知道妈妈永远爱你”来歌颂自己的妈妈,歌颂母爱;有的同学还写出了对保护学生遇难的无私的、伟大的老师的赞美。恰当地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广泛的接触社会新闻,让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留心寻找生活中一切可能发现和观察的事物,积累和形成素材是习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寻找创作的灵感。
(二)从兴趣入手,写写孩子们喜爱的、熟悉的题材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每次习作时,当孩子面对的题目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主动的搜索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他们可以下笔千言,真实的反映生活;反之,孩子们的书写便成了凭空想象,缺少生活的质感。这时尽管我们灌输相关的写作知识,孩子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我在确定命题作文时,通常选择生活中小而易见,常而熟悉的让孩子们写写。
记得我执教了一节题为《感恩父母》的作文课。正是因为确定了这样的习作主题,才有了下面的上课实录: 开课是以歌曲导入,让学生在流畅舒缓的旋律中进入状态,把学生引入歌曲意境中;然后走进歌曲聆听歌曲背后那个催人泪下的生命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感悟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父母为孩子再创生命的无私的、伟大的爱。通过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家长关爱自己的片段或是美好瞬间,进一步体会“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整节课是以“爱”为主线,用这条主线牵引着学生。学生打开记忆之门,搜索生活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点点滴滴关爱,在畅所欲言环节之后,在《感恩的心》优美旋律中写下这爱的故事。
因为父爱母爱师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孩子们正是集三种爱于一身,不用空洞想想,就可以下笔千言。这样的习作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感动,那一篇篇流露深情的文章扣人心弦。
(三)指导学生用赏识的真情评改作文
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在评价中畅所欲言,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而且也能互相进步、互相提高。在每次的作文评改中,我都提出评改要求,评价时说说你欣赏作文哪个地方,为什么欣赏,如果有不足,你觉得应该怎么修改更好。被修改的同学可以见解他人的评价,恰当的使用建议,也可以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和修改。
我记得《批注式教学》这本书上关于作文教学这样写着:作文教学提倡“言为心声”,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心里话,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作文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流露真情实感。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注重引导和发现,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相信一定能挖掘学生内心深处那份最真实的情感,一篇篇好的作文就会在他们的笔下诞生。
(一)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素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璀璨的现实生活,要求学生用真情的眼睛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参加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在“如何开展作文习作指导”讲座时,他的“快乐大作文” 倡导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手、脑、口、鼻、耳五官齐参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例如:入冬第一场雪,我带领学生观察雪花,我让孩子们用手接一接、用脚踩一踩,看看雪花从天而降的状态,自己观察时的心情,每一次观看雪花他们的变化,观看后马上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又如: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我组织学生边参赛边观察,留心看看场上场下参赛同学的表情、动作,参赛时的心理活动,比赛的场面,并详细真实的记录下观察的过程等等。
“5·12” 汶川地震期间,同学们每天通过媒体、报纸和新闻等途径关注着这件事,我引导学生以那条让人心酸的人文短信“如果你能幸免遇难的话,你要知道妈妈永远爱你”来歌颂自己的妈妈,歌颂母爱;有的同学还写出了对保护学生遇难的无私的、伟大的老师的赞美。恰当地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广泛的接触社会新闻,让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留心寻找生活中一切可能发现和观察的事物,积累和形成素材是习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寻找创作的灵感。
(二)从兴趣入手,写写孩子们喜爱的、熟悉的题材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每次习作时,当孩子面对的题目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主动的搜索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他们可以下笔千言,真实的反映生活;反之,孩子们的书写便成了凭空想象,缺少生活的质感。这时尽管我们灌输相关的写作知识,孩子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我在确定命题作文时,通常选择生活中小而易见,常而熟悉的让孩子们写写。
记得我执教了一节题为《感恩父母》的作文课。正是因为确定了这样的习作主题,才有了下面的上课实录: 开课是以歌曲导入,让学生在流畅舒缓的旋律中进入状态,把学生引入歌曲意境中;然后走进歌曲聆听歌曲背后那个催人泪下的生命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感悟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父母为孩子再创生命的无私的、伟大的爱。通过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家长关爱自己的片段或是美好瞬间,进一步体会“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整节课是以“爱”为主线,用这条主线牵引着学生。学生打开记忆之门,搜索生活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点点滴滴关爱,在畅所欲言环节之后,在《感恩的心》优美旋律中写下这爱的故事。
因为父爱母爱师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孩子们正是集三种爱于一身,不用空洞想想,就可以下笔千言。这样的习作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感动,那一篇篇流露深情的文章扣人心弦。
(三)指导学生用赏识的真情评改作文
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在评价中畅所欲言,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而且也能互相进步、互相提高。在每次的作文评改中,我都提出评改要求,评价时说说你欣赏作文哪个地方,为什么欣赏,如果有不足,你觉得应该怎么修改更好。被修改的同学可以见解他人的评价,恰当的使用建议,也可以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和修改。
我记得《批注式教学》这本书上关于作文教学这样写着:作文教学提倡“言为心声”,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心里话,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作文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流露真情实感。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注重引导和发现,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相信一定能挖掘学生内心深处那份最真实的情感,一篇篇好的作文就会在他们的笔下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