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之浅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jt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自然也能提高。
  一、诵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做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后人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胡适等,都經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语文教改提出多年,各种各样的模式出了不少。但细细回想,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多数教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
  三、不重视诵读,后果是严重的
  1.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教师分析过多,学生就无瑕感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硬着头皮听老师分析,也会因思维无法参与而一知半解。
  2.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课堂繁琐的分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学生在这些碎片的牵制下,无法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无法进行审美体味。
  3.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件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四、如何进行诵读能力培养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里;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要强化教师范读的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接下来还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学生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和具体的指导,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后要布置诵读作业,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4.诵读主要以领悟、意会的方式理解语言,而不是对语言的理性分析和理解。诵读应该与教师恰到好处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及其他的语言训练相结合,诵读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如,训练掌握句中的语法停顿,涉及到词语、句子意义和句子层次的剖析;训练正确的读音,涉及到生字、音变字、多音字及读通词语、读出重音,达到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情感韵味的目的。读准语气,指的是掌握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你好了。你好了?你好了!同样的几个字,带的标点符号不一样,在朗读时的语气就不一样,否则就不能表达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再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分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其他文献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听着爸爸“撕心裂肺”的呐喊,厨房里忙碌的妈妈终于爆发了!  “你一个破农民工,还飞得更高,飞得再高你还是农民工,再高你能飞到哪里去?”妈妈大声吼道。  “这你就肤浅了吧!就算是农民工,也要有所追求。我的追求就是干好活,挣大钱,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你的追求就是干好家务,而我们家小宝贝的追求就是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爸爸辩解道。  “爸爸讲得太
期刊
引导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语言和语文环境中,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所表现的内容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和个性认识,去自主体验文章的情感,自主感受文章的语感,自主体会阅读探究的快感,自由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简单地说,引导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文本之中,亦即问题生成的环境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在学习兴趣上引导  教师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期刊
“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国为”的古训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陨,中国古人对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谈。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子女之幸;反之,则误人误己,使之步入歧途,是子女之祸。  翻开历史的篇章,跨越时间的界限,许多伟人都因家风正而获益。勤俭节约是司马光告诉我们的成人之道,没有勤俭节约,而讲究奢
期刊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这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巴金说的。  我们也应该像巴金一样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创造奇迹。如果我们破坏生命,那会让生命毫无价值。就是一只苍蝇,一只蚊子,都那么热爱生命,不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失,当我们要把它们拍死的时候,它们也会四处逃窜。生命看似很长,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命就如同时间,一转眼就没有了
期刊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一个下雨天,几个包子,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忘。  那天晚上,我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嚣起来——我饿了,我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当时因为生病了,连续几顿都没吃饭,而现在,我饿了。我在沙发上一遍又一遍地喊:“我饿了!我饿了!”妈妈听见了,急忙跑过来,笑着说:“没事,你想吃什么?我給你买!”我的嘴一撇,说:“我想吃肉包子!”  “好,好,这就去买。”妈妈叫爸爸过来,妈妈跟爸爸说了几句
期刊
刚刚走上讲台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我当时虽然对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是我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在当时只单纯追求高分的背景下,学生虽然得到了高分,但缺乏学习的热情,对学习没有兴趣。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不
期刊
中小学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课题容量日趋加大,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对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思考的时间明显不够,学好语文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日渐突出。焦作市第九中学语文教研组历时2年,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集思广益,通过录制微课,利用微课教学,收到了
期刊
我游走在人世间,免不了被世俗琐事缠绊,但总有人值得回忆,总有事,让你留恋不已,只要你心存感恩。  ——题记  那是一个下午,烈日炎炎,我靠在站牌下等公交车。  马路上弥漫着刺鼻的柏油味,树叶挂满了尘土,在阳光下灰头土脸地站着。一阵风吹来,却没有一丝凉气,只带来了一股热浪和更多的尘埃。我一面低声抱怨着天气,一面向远方望着。一秒,两秒,一分,两分,公交车总算开来了。  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停了下来,我也不
期刊
德育一直是教育的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上所要求的品德规范来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而中学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是鲜活的中学生的个体生命。如果教师忽视学生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从而导致简单
期刊
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素养,所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推动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受到社会普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