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就需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机制。本文对新时期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指出基于该内涵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并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一定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2
新时期下要创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度,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完成从“学”到“用”的有效过渡,搭建好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帮助学生掌握能够朝着幸福生活迈进的扎实技能,从而让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但以实际校企合作形式来看,大多数流于表面,企业将学生视作临时工,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工匠精神”从何处体现。因此,要构建“工匠精神”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1],表现为各个行业的工匠巧手对自己的手艺或者作品不断进行打磨,以追求更完美的状态,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蕴含着刻苦、执着等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
在现实世界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般是某个行业的翘楚,也是专精某项技能的代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人才推动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下的莘莘学子极为欠缺耐心和恒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背后的艰辛付出,若学生只知贪图享乐、急于求成,势必会造成价值观崩坏,从而影响中国各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来看,欠缺“工匠精神”的协同育人是缺乏灵魂的,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学生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此往复,造就了学习地位的差异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看法逐渐演变成对学生的“压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基于“工匠精神”来构建,确保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由粗放到精细,对学生的要求由宽松到严厉,切实从技能培养出发,保证学生在建立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事业中。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2],未来对人才需求将会有新的格局和新的方式,也只有新的人才结构才能推动中国各行业快速发展,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才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要性
(一)与国家发展方略保持一致
新时期下我国已经进入复兴的关键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中国对各类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极为庞大。中国要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大国”迈进,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以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突破各种技术封锁。这不是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人能够完成的事业。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要拥有高素质人才,则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国家人才需要。
(二)滿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不同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蓝海。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产业中有总数量高达2亿的高素质劳动者来自于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推动中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新台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在高铁、经贸等数十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和运行
(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
“工匠精神”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内在文化,无论是哪种人才都必须要专一致知才能实现技能的磨炼。要想构建良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教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计相应的学习体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作为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校企共建的优点在于将社会资源共享给学生,以课程实践的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行业的工匠进行拜访、学习,从而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此外校园内要构建相关的文化墙,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了解“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传达“工匠精神”内涵。通过优秀作品和各类技能大赛奖项的展示,呈现“工匠精神”风范,让学生领会敬业专注、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从而实现文化熏陶。
学校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探索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将竞赛项目化教学与“工匠精神”理念相结合。技能大赛尤其专业型的比赛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参赛学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以“匠心”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将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等精神融于指导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3]。
(二)树立“工匠精神”传承者榜样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一词内含的意义过于遥远,导致大多数人疲于坚持,容易放弃。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对象,要将学生的信念转变为“人人皆可为师”的正确信念。高校和企业可以同时利用手里的资源邀请各行业翘楚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求学求艺经历和技能经验,给学生授课和示范,展示相关作品,诠释敬业、精业、奉献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现场感受和体悟“工匠精神”的真谛,从而让学生最为直观地接触“工匠精神”传承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榜样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和企业联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并内部聘请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良性竞争,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在对教师的选择上,要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否则校企协作的口号再响亮,也无法完成“工匠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2
新时期下要创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度,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完成从“学”到“用”的有效过渡,搭建好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帮助学生掌握能够朝着幸福生活迈进的扎实技能,从而让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但以实际校企合作形式来看,大多数流于表面,企业将学生视作临时工,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工匠精神”从何处体现。因此,要构建“工匠精神”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1],表现为各个行业的工匠巧手对自己的手艺或者作品不断进行打磨,以追求更完美的状态,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蕴含着刻苦、执着等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
在现实世界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般是某个行业的翘楚,也是专精某项技能的代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人才推动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下的莘莘学子极为欠缺耐心和恒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背后的艰辛付出,若学生只知贪图享乐、急于求成,势必会造成价值观崩坏,从而影响中国各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来看,欠缺“工匠精神”的协同育人是缺乏灵魂的,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学生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此往复,造就了学习地位的差异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看法逐渐演变成对学生的“压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基于“工匠精神”来构建,确保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由粗放到精细,对学生的要求由宽松到严厉,切实从技能培养出发,保证学生在建立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事业中。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2],未来对人才需求将会有新的格局和新的方式,也只有新的人才结构才能推动中国各行业快速发展,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才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要性
(一)与国家发展方略保持一致
新时期下我国已经进入复兴的关键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中国对各类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极为庞大。中国要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大国”迈进,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以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突破各种技术封锁。这不是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人能够完成的事业。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要拥有高素质人才,则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国家人才需要。
(二)滿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不同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蓝海。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产业中有总数量高达2亿的高素质劳动者来自于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推动中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新台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在高铁、经贸等数十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和运行
(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
“工匠精神”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内在文化,无论是哪种人才都必须要专一致知才能实现技能的磨炼。要想构建良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教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计相应的学习体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作为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校企共建的优点在于将社会资源共享给学生,以课程实践的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行业的工匠进行拜访、学习,从而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此外校园内要构建相关的文化墙,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了解“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传达“工匠精神”内涵。通过优秀作品和各类技能大赛奖项的展示,呈现“工匠精神”风范,让学生领会敬业专注、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从而实现文化熏陶。
学校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探索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将竞赛项目化教学与“工匠精神”理念相结合。技能大赛尤其专业型的比赛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参赛学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以“匠心”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将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等精神融于指导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3]。
(二)树立“工匠精神”传承者榜样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一词内含的意义过于遥远,导致大多数人疲于坚持,容易放弃。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对象,要将学生的信念转变为“人人皆可为师”的正确信念。高校和企业可以同时利用手里的资源邀请各行业翘楚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求学求艺经历和技能经验,给学生授课和示范,展示相关作品,诠释敬业、精业、奉献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现场感受和体悟“工匠精神”的真谛,从而让学生最为直观地接触“工匠精神”传承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榜样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和企业联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并内部聘请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良性竞争,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在对教师的选择上,要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否则校企协作的口号再响亮,也无法完成“工匠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