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教育》艰苦创业的日子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 - 1996年
  1980年,《北京教育》复刊。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老领导和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下,《北京教育》走过了艰难的创业时期,除了硬件的改善外,在精品战略的推动下,办刊质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我是1979年10月从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调到北京教育杂志社的。那时候,“文革”已结束,百废待兴,停止出版十几年的《北京教育通讯》杂志就在这个时候复刊了,并改名为《北京教育》。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没有社址,我们只能借用教育行政学院的两间教室和一间小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出门办事或采访,只能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但大家一点也不在乎,干劲十足。编辑、采访与通联统一工作,行政干部也同样外出组稿。没有印刷厂 ,我和负责人事工作的刘丰同志就四处联系,最后得到北京軍区后勤部某印刷厂的大力支持;没有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封面、插图都只能找外面的人帮忙;没有专业人员画版样,我就自己动手了。
  当第一期《北京教育》问世时,大家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祝贺我们同甘共苦奋斗出来的幼苗的诞生,决心继续努力,使其茁壮成长。
  1981年秋天,凌冰同志调任新职,于是领导《北京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又过了两年,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社址和一辆工作用的吉普车。我们的新址在东四六条一座拥有十来间平房的四合院内。但是,物质条件并没有改善多少,房间小,夏热冬凉;没有锅炉房、食堂、纸库等基本设施;严冬季节要自己生炉子取暖。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干劲十足。我们成立了编委会,组织了通讯员队伍;我们还建议全国各地教育刊物轮流“坐庄”,举办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当时,由于邮局代为发行要价太高(40%),我们就自办发行。每期杂志出版后,我们不分上下一起动手,从印厂取回后,打包捆扎,贴地址标签,直到送邮局发出。就这样,杂志的发行由少到多,经营上由亏损到略有盈余。印数逐年增长,到1984年时,印数每期近6万份,实销55000份左右,赠阅3000份。
  期间,我们还注意培养青年干部,通过“老带青”或送青年干部外出学习、进修,提高队伍素质,为今后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
  1985年,我正式离休。不过,至今我还是关心着杂志的发展和成长,怀念当时的那个战斗集体。
其他文献
何军是我1988年从南宁邮政调到广西艺术学院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我做班主任.他绘画基础较好,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学习,广泛接触了国画、油画、版画、设计等专业课程,加上人也
期刊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教育》杂志创刊70周年,在我们欢庆共和国70华诞的时候,也由衷地感谢《北京教育》杂志70年来为北京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北京教育》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提供国内外教育事业信息,探讨教育事业前进中的问题的重要平台,是北京乃至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亲密战友。  首都北京的教育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缩影,70年来,从《北京教育》可以看到教
期刊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民间刺绣是一种观念艺术,豫西民间刺绣中所表现出的吉祥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中。  吉祥观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求生存的共同心理需求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易·系辞下》中的“吉事有祥”一词,恐怕就是“吉祥”一词的来源和最好的诠释。古人认为“吉”表示“善和利”,“祥”则表示“吉兆
鲥鱼,又称“迟鱼”,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地区的鱼类,因在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产卵期时由海中溯江而上,故我国南方江河中亦多有之,为长江流域著名的珍贵鱼种之一,与河豚、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一般认为,鲥鱼最著名的产地是在长江入海口的沿岸各地,“因为此时,鲥鱼进入性成熟期,鳞下脂肪最厚,味极美”。学术界目前关于鲥鱼的文化史研究中,也多以江浙地区作为分析的中心。事实上,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历史
1949 - 1980年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教师》到1951年的《教师月报》,从1966年的《北京教育通讯》再到1980年的《北京教育》,在正式复刊前,《北京教育》“历经风雨、几番周折”。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北京教育》始终伴随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牢记使命,努力前行;《北京教育》始终发挥为首都教育改革服务的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回想起解放以来举办北京教育刊物的经过,堪称历经风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