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無印良品(Muji)是日本的一个概念性品牌近三十年的历史,使它从最初的四十多项商品发展不到今日的近八千种商品,成为完整的生活提案店(Life style shop)。無印良品是一个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杂货品牌。在当时社会一片繁荣浮夸之际,以朴素之美闯入生活和市场,犹如一股清流流淌于世间。经过三十年发展至今,无印良品所做出来的傲人成绩,其背后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关键词:极简风格;概念化;品牌形象
一、背景简介
二战过后,工业化为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之态。在那时,海外的众多奢侈品牌涌入日本市场并且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形成了高端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价格低廉且质地粗糙的产品,形成了低端的消费方式。这两方面消费方式的形成表明了当时日本人民消费的两极化的现象。与此同时,環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面临匮乏,高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無印良品”以一个物美价廉的姿态登场,以回归事物本源为理念,去除过多的表面装饰,降低成本,以合理的低价出售。
無印良品的字面意思需要拆开来解释。“無印”即没有商标,也就是所谓的“无品牌”;“良品”即质量优秀的商品,也可以理解为物美价廉的产品。目前,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进行自己的品牌设计,设计自己独特的品牌和logo,以此来区别于别的企业。無印良品不主张在品牌主流设计的趋势上追求新意与独特,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无品牌”的品牌理念。它所塑造的品牌形象简约却不空洞,看似空无却充满了内涵。与中国禅学中“无”就是“有” “空”即是“满”的意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每个成功的品牌案例必然有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且卓有成效的设计方法,为品牌的执行和推广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首先,在概念上無印良品在成立之际就是推出了截然不同的概念策略,以“无品牌”为初衷发展产品。原研哉曾说“無印良品没有品牌策略,我们的初衷就是没有品牌。”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概念上的创新策略,正是这种“无品牌”的创新策略,为無印良品在同类产品中获得了优势。其次,在视觉和产品设计上,推崇“无,亦即所有”。無印良品的第一代艺术总监是日本著名设计师——田中一光,他带领团队确定了“無印良品”这一名字,以及其品牌视觉形象。田中先生为無印良品提出单色的视觉形象,她认为在那时天花乱坠的市场中,单色的设计反而能表现自己强烈的个性。所有的商品都采用单一的棕红色字体标志,用黑色字体表达商品相关信息,再配上可循环牛皮纸的背景色,公司的标志和所要传达信息都标准化,一目了然,朴素自然。
三、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简单看来,無印良品的产品中主要用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四种,即对未来的思考创新、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由烦到简的方法创新、产品设计过程的方法创新。不难看出,無印良品一开始就对于品牌为的发展有独特的创新视野,在当时的市场趋势下反其道而行之。而在以人为本方面,無印良品一直关注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生活需求,以此为目标设计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無印良品的设计风格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极简主义的体现。在设计上避繁就简,坚持简约到底,成为了该品牌最大的亮点。無印良品的设计方法与主流品牌性很强的商品背道而驰,塑造了一种“无品牌”概念的品牌形象。它的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提供给消费者独具一格的商品,更是在推行一种充满着设计感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的产品设计中,由各领域顶尖的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無印良品强调团队协作,所有的设计师均为匿名。無印良品希望消费者关注的是商品本身,而不是看似华丽的包装或是多么著名的设计师参与了设计。
四、设计方法的主要作用
無印良品将产品的包装精简到极致,反对装饰浪费,传递给消费者的是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念。其产品的设计给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简约、纯朴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与主流品牌性很强的商品背道而驰,塑造了一种“无品牌”概念的品牌形象。它的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提供给消费者独具一格的商品,更是在推行一种充满着设计感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通过使用“无品牌”的设计方法,传递了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信念,提醒了人们去追寻生活的本源,改变了人们消费观念,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五、小节
“无品牌”是指不采用任何品牌和商标来表明自己的产品,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無印良品,更是将“无品牌”的设计方法融入到企业品牌形象当中,甚至传达到消费者的文化概念当中。从有形到无形的品牌形象中,消费者都恩能够读出無印良品所要传达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人们越来越主张简约但不简单的生活,而無印良品的设计正中下怀。因此,無印良品虽然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与主流品牌设计概念背道而驰却赢得了广阔的市场,还塑造了“无品牌”这一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品牌文化。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张涵,1993年生,男,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林梦怡.原研哉的设计之道与道[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72.
[2]王莉.谈平面广告设计创新[J].艺海,2016(01):111-112.
[3]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16.
关键词:极简风格;概念化;品牌形象
一、背景简介
二战过后,工业化为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之态。在那时,海外的众多奢侈品牌涌入日本市场并且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形成了高端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价格低廉且质地粗糙的产品,形成了低端的消费方式。这两方面消费方式的形成表明了当时日本人民消费的两极化的现象。与此同时,環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面临匮乏,高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無印良品”以一个物美价廉的姿态登场,以回归事物本源为理念,去除过多的表面装饰,降低成本,以合理的低价出售。
無印良品的字面意思需要拆开来解释。“無印”即没有商标,也就是所谓的“无品牌”;“良品”即质量优秀的商品,也可以理解为物美价廉的产品。目前,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进行自己的品牌设计,设计自己独特的品牌和logo,以此来区别于别的企业。無印良品不主张在品牌主流设计的趋势上追求新意与独特,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无品牌”的品牌理念。它所塑造的品牌形象简约却不空洞,看似空无却充满了内涵。与中国禅学中“无”就是“有” “空”即是“满”的意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每个成功的品牌案例必然有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且卓有成效的设计方法,为品牌的执行和推广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首先,在概念上無印良品在成立之际就是推出了截然不同的概念策略,以“无品牌”为初衷发展产品。原研哉曾说“無印良品没有品牌策略,我们的初衷就是没有品牌。”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概念上的创新策略,正是这种“无品牌”的创新策略,为無印良品在同类产品中获得了优势。其次,在视觉和产品设计上,推崇“无,亦即所有”。無印良品的第一代艺术总监是日本著名设计师——田中一光,他带领团队确定了“無印良品”这一名字,以及其品牌视觉形象。田中先生为無印良品提出单色的视觉形象,她认为在那时天花乱坠的市场中,单色的设计反而能表现自己强烈的个性。所有的商品都采用单一的棕红色字体标志,用黑色字体表达商品相关信息,再配上可循环牛皮纸的背景色,公司的标志和所要传达信息都标准化,一目了然,朴素自然。
三、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简单看来,無印良品的产品中主要用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四种,即对未来的思考创新、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由烦到简的方法创新、产品设计过程的方法创新。不难看出,無印良品一开始就对于品牌为的发展有独特的创新视野,在当时的市场趋势下反其道而行之。而在以人为本方面,無印良品一直关注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生活需求,以此为目标设计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無印良品的设计风格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极简主义的体现。在设计上避繁就简,坚持简约到底,成为了该品牌最大的亮点。無印良品的设计方法与主流品牌性很强的商品背道而驰,塑造了一种“无品牌”概念的品牌形象。它的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提供给消费者独具一格的商品,更是在推行一种充满着设计感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的产品设计中,由各领域顶尖的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無印良品强调团队协作,所有的设计师均为匿名。無印良品希望消费者关注的是商品本身,而不是看似华丽的包装或是多么著名的设计师参与了设计。
四、设计方法的主要作用
無印良品将产品的包装精简到极致,反对装饰浪费,传递给消费者的是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念。其产品的设计给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简约、纯朴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与主流品牌性很强的商品背道而驰,塑造了一种“无品牌”概念的品牌形象。它的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提供给消费者独具一格的商品,更是在推行一种充满着设计感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通过使用“无品牌”的设计方法,传递了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信念,提醒了人们去追寻生活的本源,改变了人们消费观念,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五、小节
“无品牌”是指不采用任何品牌和商标来表明自己的产品,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無印良品,更是将“无品牌”的设计方法融入到企业品牌形象当中,甚至传达到消费者的文化概念当中。从有形到无形的品牌形象中,消费者都恩能够读出無印良品所要传达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人们越来越主张简约但不简单的生活,而無印良品的设计正中下怀。因此,無印良品虽然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与主流品牌设计概念背道而驰却赢得了广阔的市场,还塑造了“无品牌”这一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品牌文化。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张涵,1993年生,男,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林梦怡.原研哉的设计之道与道[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72.
[2]王莉.谈平面广告设计创新[J].艺海,2016(01):111-112.
[3]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