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已有30个春秋。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该保持智力发展与道德发展的统一”。这就是说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不能设想一个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也不能认为一个道德品质欠缺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说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
关键词:品德道德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230-01
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在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更能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品质的培养。所以,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主阵地。近两年来我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人教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教材从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川到富饶的多种资源;从多民族的大家庭到统一祖国大业;从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地动仪”到国外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的“天文学说”;从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和许多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无不为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教材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带领学生认真读书和讨论,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含义,提高认识,此外还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布置预习,查找有关资料,参观访问。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做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课堂上的补充讲解做了必要的准备。例如:我在讲《中国的近代革命史》这部分内容时,鉴于这段历史距离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安排: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访问当地革命老人,祭扫革命烈士陵园;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召开革命故事会。学生通过对事件、人物的了解,缩短了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同学们从中知道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荣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同学们学习兴致非常浓。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我事先布置了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查找资料、请教父母和革命老前辈,通过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讲述自己知道的一切。如,红军在长征中翻过了高耸入云、空气稀薄的雪山,走出了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到处是淤泥潭的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甚至把皮带切成一块一块煮了吃。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课堂气氛激情洋溢,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学生深受鼓舞和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激励,使一些学生比以前进步了。从前那种攀比吃穿,浪费学习用具的现象少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节约花钱的人多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少了,努力学习,知难而进的人多了。令外我还结合班队会,让学生编演一些短小的抗日英雄故事,在班级进行表演。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对中国的今天还有影响的话,那么中国近代对于今天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就更深刻了。
在讲《一粒米的来历》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农民的劳动果实的意识和行为,培养节约粮食的美德,我首先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去走访、去调查,经过访问使学生知道了水稻从春天选种、耕地、撒播种子、精心培育、长出小秧苗再到插到田里,到了酷暑的夏日还要喷洒农药、除草、施肥、抗旱排涝,农民每天都在田里辛勤的劳动。到了秋天还要收割、脱粒,运进仓里。所有这一切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通过调查,使学生明白了“打牛千鞭,得黄米一粒”的含义。 同时结合课文让学生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米,全国13亿人口,每天节约多少吨?(1300吨)如果没人每月吃15千克粮食,这些粮食够一个人吃多少年?(约7120年)”同学们通过估算,看到这些数字,很是震驚,感叹的说:“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另一方面,我还结合课文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为思想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要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更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因此,我组织了一下活动。
(1)坚持组织学生参加周一升旗活动。通过参加升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使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
(2)充分利用每年两个假期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健康有益的书籍既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配合大队部工作计划组织了《振兴中华》科技手工制作竞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国庆节征文活动中,同学们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篇篇征文凝聚着同学们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情厚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又一收获。
(4)爱我家乡,美化环境,植树种花、种草、清除白色垃圾的公益劳动。在劳动种有的学生手划破了,衣服弄脏了,也毫不在意,各个抢着脏活、累活干。劳动热情非常高,通过亲身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让道德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升华,虽然每次劳动的时间不很长,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大。现在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见到赃物主动拾起,送到垃圾箱里,已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总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教育学生:“物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于从小处着眼,捕捉学生学习、生活、劳动、行为中稍众即逝的瞬间,扬长避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相信每个愿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只要有矢志不渝的决心,有不畏艰难的精神,一定能找到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关键词:品德道德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230-01
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在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更能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品质的培养。所以,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主阵地。近两年来我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人教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教材从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川到富饶的多种资源;从多民族的大家庭到统一祖国大业;从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地动仪”到国外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的“天文学说”;从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和许多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无不为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教材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带领学生认真读书和讨论,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含义,提高认识,此外还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布置预习,查找有关资料,参观访问。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做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课堂上的补充讲解做了必要的准备。例如:我在讲《中国的近代革命史》这部分内容时,鉴于这段历史距离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安排: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访问当地革命老人,祭扫革命烈士陵园;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召开革命故事会。学生通过对事件、人物的了解,缩短了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同学们从中知道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荣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同学们学习兴致非常浓。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我事先布置了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查找资料、请教父母和革命老前辈,通过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讲述自己知道的一切。如,红军在长征中翻过了高耸入云、空气稀薄的雪山,走出了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到处是淤泥潭的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甚至把皮带切成一块一块煮了吃。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课堂气氛激情洋溢,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学生深受鼓舞和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激励,使一些学生比以前进步了。从前那种攀比吃穿,浪费学习用具的现象少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节约花钱的人多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少了,努力学习,知难而进的人多了。令外我还结合班队会,让学生编演一些短小的抗日英雄故事,在班级进行表演。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对中国的今天还有影响的话,那么中国近代对于今天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就更深刻了。
在讲《一粒米的来历》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农民的劳动果实的意识和行为,培养节约粮食的美德,我首先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去走访、去调查,经过访问使学生知道了水稻从春天选种、耕地、撒播种子、精心培育、长出小秧苗再到插到田里,到了酷暑的夏日还要喷洒农药、除草、施肥、抗旱排涝,农民每天都在田里辛勤的劳动。到了秋天还要收割、脱粒,运进仓里。所有这一切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通过调查,使学生明白了“打牛千鞭,得黄米一粒”的含义。 同时结合课文让学生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米,全国13亿人口,每天节约多少吨?(1300吨)如果没人每月吃15千克粮食,这些粮食够一个人吃多少年?(约7120年)”同学们通过估算,看到这些数字,很是震驚,感叹的说:“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另一方面,我还结合课文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为思想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要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更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因此,我组织了一下活动。
(1)坚持组织学生参加周一升旗活动。通过参加升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使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
(2)充分利用每年两个假期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健康有益的书籍既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配合大队部工作计划组织了《振兴中华》科技手工制作竞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国庆节征文活动中,同学们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篇篇征文凝聚着同学们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情厚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又一收获。
(4)爱我家乡,美化环境,植树种花、种草、清除白色垃圾的公益劳动。在劳动种有的学生手划破了,衣服弄脏了,也毫不在意,各个抢着脏活、累活干。劳动热情非常高,通过亲身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让道德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升华,虽然每次劳动的时间不很长,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大。现在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见到赃物主动拾起,送到垃圾箱里,已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总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教育学生:“物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于从小处着眼,捕捉学生学习、生活、劳动、行为中稍众即逝的瞬间,扬长避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相信每个愿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只要有矢志不渝的决心,有不畏艰难的精神,一定能找到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