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陶冶情操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从朗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现状出发,提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72-0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其中明确指出了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语文朗读指的是应用有声的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将书面内容应用声音有感情地展现出来。因此语文朗读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朗读教学质量,首先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充分的掌握,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朗读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途径为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环境。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其中朗读教学方式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往往是让学生全体一起朗读,或者由教师指点某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缺乏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并且对于学生朗读时情绪的感染、文章的语调等方面没有良好的指引,这样就会使学生慢慢失去朗读的乐趣。
朗读教学不被重视。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方面,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等没有给予重视。由于考试中没有朗读这一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产生了忽视。然而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课堂上加强朗读方法教学
朗读方法教学是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朗读方法教学,为学生后期自主展开朗读训练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字音朗读标准程度进行严格要求,并锻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不可以在朗读过程中随意添字或删字,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进行语句的停顿等。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朗读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停顿、断句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锻炼朗读技能,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
另外,我们需掌握常见的几种朗读方法,主要有有以下几种形式。
(1)齐读。即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能在短时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渲染朗读气氛。诗歌十分适合齐读,例如学习《海燕》一课,在描写海燕不惧暴风雨在海面上飞翔的情境时就需要强调激情,将重音放在“高傲”“闪电”和“苍茫”等词语上,文章开篇就直接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苍茫”一词能充分体现灰暗的天色,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时浑厚的声音象征暴风雨来临的海面,衬托出海燕自信、无所畏惧和勇敢搏击风浪的品质。
(2)分角色朗读。即挑选多名学生朗读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并运用人物语气说话。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若瑟夫、于勒、船长,朗读前要先明白文中人物的特点,如若瑟夫是一位十分单纯善良的男孩子,读到文中对话就应注重音量、音调和事件前后态度的變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强对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本理解。
(3)配乐读。音乐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很多教师都开始在朗读中加入音乐。所谓配乐朗读即在朗读过程中播放一段和所读文章感情基调相符的背景音乐,烘托朗读氛围,使听众进一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
2.有目标地组织学生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首先需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才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朗读不应该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有目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白朗读的目的在哪里,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地探寻答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方法,让学生能把握到朗读的感情色彩,做到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的时候,可以先由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这一课文中的情感意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加深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再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的比赛。
3.积极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来讲,教师可以同其他初中语文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组织校外朗读比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比赛可以拥有多种形式,如诗歌、散文、个人、团体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朗读比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语文知识的内涵、朗读技能等产生深刻认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相对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当前是追求高质量人才的社会,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都要对朗读和默读给予高度重视,朗读更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作用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6.
[2]彭艳.书声琅琅,激情飞扬——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边缘化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5.
[3]王秋玲.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4.
[4]周建.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优化[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72-0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其中明确指出了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语文朗读指的是应用有声的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将书面内容应用声音有感情地展现出来。因此语文朗读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朗读教学质量,首先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充分的掌握,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朗读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途径为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环境。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其中朗读教学方式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往往是让学生全体一起朗读,或者由教师指点某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缺乏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并且对于学生朗读时情绪的感染、文章的语调等方面没有良好的指引,这样就会使学生慢慢失去朗读的乐趣。
朗读教学不被重视。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方面,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等没有给予重视。由于考试中没有朗读这一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产生了忽视。然而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课堂上加强朗读方法教学
朗读方法教学是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朗读方法教学,为学生后期自主展开朗读训练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字音朗读标准程度进行严格要求,并锻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不可以在朗读过程中随意添字或删字,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进行语句的停顿等。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朗读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停顿、断句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锻炼朗读技能,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
另外,我们需掌握常见的几种朗读方法,主要有有以下几种形式。
(1)齐读。即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能在短时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渲染朗读气氛。诗歌十分适合齐读,例如学习《海燕》一课,在描写海燕不惧暴风雨在海面上飞翔的情境时就需要强调激情,将重音放在“高傲”“闪电”和“苍茫”等词语上,文章开篇就直接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苍茫”一词能充分体现灰暗的天色,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时浑厚的声音象征暴风雨来临的海面,衬托出海燕自信、无所畏惧和勇敢搏击风浪的品质。
(2)分角色朗读。即挑选多名学生朗读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并运用人物语气说话。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若瑟夫、于勒、船长,朗读前要先明白文中人物的特点,如若瑟夫是一位十分单纯善良的男孩子,读到文中对话就应注重音量、音调和事件前后态度的變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强对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本理解。
(3)配乐读。音乐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很多教师都开始在朗读中加入音乐。所谓配乐朗读即在朗读过程中播放一段和所读文章感情基调相符的背景音乐,烘托朗读氛围,使听众进一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
2.有目标地组织学生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首先需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才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朗读不应该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有目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白朗读的目的在哪里,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地探寻答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方法,让学生能把握到朗读的感情色彩,做到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的时候,可以先由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这一课文中的情感意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加深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再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的比赛。
3.积极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来讲,教师可以同其他初中语文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组织校外朗读比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比赛可以拥有多种形式,如诗歌、散文、个人、团体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朗读比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语文知识的内涵、朗读技能等产生深刻认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相对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当前是追求高质量人才的社会,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都要对朗读和默读给予高度重视,朗读更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作用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6.
[2]彭艳.书声琅琅,激情飞扬——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边缘化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5.
[3]王秋玲.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4.
[4]周建.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优化[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