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职业农民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三农面临着巨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流动增加。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加快农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一些指标的调查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组织、政府各类资金投入等,并不能从本质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只有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入手,增加对农业的智力、科技投入,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的市场化发展,才能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4.发挥市场经济功能,探索农地流转新机制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与生产对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撂荒等现象比较严重,如何使这些土地流向种粮大户、农业种植养殖企业,探索适合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运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其他文献
作为现代晶体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药物共晶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与共晶配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具有特定作用比新型固体形式。近年来,由于其可以在不改变药物活性以及不破坏活性分子结构的情况下,调节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熔点等理化性质,在药学领域展现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及应用前景。药物共晶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可设计性,可通过分子间存在的氢键、卤键、范德华力以及π‐π间相互作用等弱相互作用,特定的结合相应的共晶配体,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手性中心对映异构体在生物学活性,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方面已显示出显著
摘 要: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对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裕固族为例,在调查获得反映其人力资源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河西走廊较少民族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河西走廊较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裕固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据统计,2015年扎赉诺尔区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该区旅游的人数正逐年增加,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购买纪念品是旅游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研发地方性旅游纪念品,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扎赉诺尔区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创意设计研究入手,推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扩大赉诺尔区特色旅游的影
期刊
摘 要:不同的餐饮方式对消费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又对餐饮方式的选择及消费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年人均收入4万以下的群体餐馆用餐时更倾向于中式点菜,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餐饮消费中约有26%的消费集中在4~8元区间,餐饮企业可以在低收入低学历生活区重点投资中式餐馆或食堂;家庭年人均收入在4万~7万元之间的人群选择西式套餐的人数与选择中式点菜的人数之比最高,达到2.46∶1,餐饮企业在
期刊
摘 要:通过对2008—2013年连续五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现金股利关系的研究发现,处于成长期与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公司绩效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无关,而一旦发放现金股利,那么公司绩效越好,企业发放的每股税后现金股利额就越大。   关键词:公司绩效;现金股利;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21-03  
期刊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对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对荆门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实证研究;体系建设 
期刊
摘 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发展战略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绿色管理恰恰是综合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搭建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的企业管理战略。阐述绿色管理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新趋势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农民工在乡城迁移的过程中,根深蒂固的差序信任结构与城市的制度信任结构发生冲突,同时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柱产业的逐渐衰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事件频发,政府针对农民工的公共福利缺失,导致了农民工政府信任度降低。农民工的政府信任降低不仅仅表现为对于政府的一种心理预期降低,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农民工的乡城迁移决策,进而影响到城镇化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与政府之间不同博弈决策下的收益,指出农民工的政府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南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乡分化不断加剧,弱势群体也开始备受关注。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水平都令人担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健全并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体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凸显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问题性”意义,重构了政府、个体、社会与市场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的不同定位。社会互构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间的相互型塑与同构共变,重视政府与个体的双重参与及多元互动。遵循这一视角,扶贫的各个参与主体应该各司其责,建立和谐的参与机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对社会问题制度化的专业方法,其“助人自助”的宗旨及灵活的专业方法为明确多元主体间各自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合理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