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德立人,美蕴养人”的内涵
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培养成人,进而培养出有素质,高素质的人,有品德的人。
换而言之,不是把人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有文凭没文化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有抱负有智慧,有素质的人,最后才是有学识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报有目的的人去利用。”
在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高考后女生组团美容”“女大学生为了买化妆品包包,盲目消费”等一些负面的新闻,姑且不论新闻的真假,但这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不可否认。但是这不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美,虽然没有人具体解释过这个美指什么,但为了“美”就去整容,或者涂上浓厚的化妆品就是美。
二、进行学生品德人格的塑造
1.以德立人,首启孝
学校管理中,应强调“孝”的培养。儒释道所有的经典,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孝”字,孝,不仅借势宇宙一体的关系,还明确其位置,阐述其因果。正因为如此,才有《三字经》中,“孝经通,四书熟”的阐述,才有曾国藩“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的感慨”。能够让孩子孝亲尊师,教育的根本就解决了,完成了。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心一打开,学习就不再是用脑口眼耳手,而是用心。进而以心调动全身,全身心投入,自然是“闻一知十”,事半功倍。
2.和谐发展,首尊师
学校管理中,应要传播“尊师”的理念。首先是让孩子尊重老师,自古以来,同样的老师会教出不一样的学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恭敬程度不同,况且,老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是被恭敬出来的,那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如何?定期举办老师与家长共同进修的家庭教育课堂特别重要,家长尊重老师,孩子才会尊重老师,其次是家长老师做到,然后孩子在跟着模仿。
《教育学》中提到的广义教育,就提到一個人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那达到“尊师”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学校老师间的配合,以身作则。首先是家长带头恭敬老师,老师则教会孩子回家如何孝顺父母,进而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相处。有一些家长学识比较长,文化知识水平高,或者家庭经济特别优越,会看不起老师,一看不起老师,那就违背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师,孩子自然轻慢老师,傲慢之心一旦养成,注定一事无成。
3.顺人性,顺其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周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为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事物,以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是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身就后不自居。孝亲尊师为上道,接下来要顺道,无论父母多么了解自己的孩子,都不如他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做到顺人性,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老师要做的,教师用我们的仁爱之心,给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长时间熏陶,自然成长。再给到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一定要让他受益终身。
4.少年养“志”,奉献社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孩子们要把他们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奉献,那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才有意义,他们的人生才有价值。
教育改变孩子,孩子改变世界,当代青年人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实现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全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人才,关键再教育,在于落实“德育为先,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的理念。
三、培养孩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搭建“美”学教育平台。时代在变,在今年突发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中国上上下下进行了一次大洗牌,许多地方政府企业无法开功,并推行远程办公,全国中小学生暂停上课,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许多孩子们也纷纷在家里上起了网课,我们许多老师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打破了传统局面。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尝试搭建“美”学教育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交流成长的机会。管理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全国教育交流大会,对接专业团队,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培养特色型人才,因地制宜,让孩子感受“文化美”。要让教育回归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然状态,除了坚持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各地文化差异以及资源优势,发现其中的美,最终培养出特色型人才。所谓特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各地的地缘,人员以及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特别是从学生的生源地出发因材施教。比如说内蒙古地区,自古有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在井冈山,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还有我本人所处的吴川地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靠海,主农业,可以以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为基础,通过定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各种游学互动让孩子们与生活,大自然密切接触,并交朋友定志向,长见识。
责任编辑邱丽
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培养成人,进而培养出有素质,高素质的人,有品德的人。
换而言之,不是把人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有文凭没文化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有抱负有智慧,有素质的人,最后才是有学识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报有目的的人去利用。”
在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高考后女生组团美容”“女大学生为了买化妆品包包,盲目消费”等一些负面的新闻,姑且不论新闻的真假,但这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不可否认。但是这不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美,虽然没有人具体解释过这个美指什么,但为了“美”就去整容,或者涂上浓厚的化妆品就是美。
二、进行学生品德人格的塑造
1.以德立人,首启孝
学校管理中,应强调“孝”的培养。儒释道所有的经典,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孝”字,孝,不仅借势宇宙一体的关系,还明确其位置,阐述其因果。正因为如此,才有《三字经》中,“孝经通,四书熟”的阐述,才有曾国藩“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的感慨”。能够让孩子孝亲尊师,教育的根本就解决了,完成了。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心一打开,学习就不再是用脑口眼耳手,而是用心。进而以心调动全身,全身心投入,自然是“闻一知十”,事半功倍。
2.和谐发展,首尊师
学校管理中,应要传播“尊师”的理念。首先是让孩子尊重老师,自古以来,同样的老师会教出不一样的学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恭敬程度不同,况且,老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是被恭敬出来的,那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如何?定期举办老师与家长共同进修的家庭教育课堂特别重要,家长尊重老师,孩子才会尊重老师,其次是家长老师做到,然后孩子在跟着模仿。
《教育学》中提到的广义教育,就提到一個人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那达到“尊师”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学校老师间的配合,以身作则。首先是家长带头恭敬老师,老师则教会孩子回家如何孝顺父母,进而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相处。有一些家长学识比较长,文化知识水平高,或者家庭经济特别优越,会看不起老师,一看不起老师,那就违背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师,孩子自然轻慢老师,傲慢之心一旦养成,注定一事无成。
3.顺人性,顺其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周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为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事物,以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是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身就后不自居。孝亲尊师为上道,接下来要顺道,无论父母多么了解自己的孩子,都不如他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做到顺人性,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老师要做的,教师用我们的仁爱之心,给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长时间熏陶,自然成长。再给到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一定要让他受益终身。
4.少年养“志”,奉献社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孩子们要把他们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奉献,那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才有意义,他们的人生才有价值。
教育改变孩子,孩子改变世界,当代青年人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实现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全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人才,关键再教育,在于落实“德育为先,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的理念。
三、培养孩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搭建“美”学教育平台。时代在变,在今年突发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中国上上下下进行了一次大洗牌,许多地方政府企业无法开功,并推行远程办公,全国中小学生暂停上课,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许多孩子们也纷纷在家里上起了网课,我们许多老师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打破了传统局面。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尝试搭建“美”学教育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交流成长的机会。管理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全国教育交流大会,对接专业团队,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培养特色型人才,因地制宜,让孩子感受“文化美”。要让教育回归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然状态,除了坚持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各地文化差异以及资源优势,发现其中的美,最终培养出特色型人才。所谓特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各地的地缘,人员以及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特别是从学生的生源地出发因材施教。比如说内蒙古地区,自古有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在井冈山,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还有我本人所处的吴川地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靠海,主农业,可以以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为基础,通过定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各种游学互动让孩子们与生活,大自然密切接触,并交朋友定志向,长见识。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