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教学及创作的启示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墨自宋代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存在以来,它的精神境界就成为了古今画家关注和研究的重心,笔墨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和抽象性。说它具体,是因为笔墨是能看得到,能够意会也可以把握得到的,笔墨的勾皴总是与造型、结构、骨架、表现发生着关系。说它抽象,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感觉和画家情感作用下的物化形式,是老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同时也是画家的内在世界通过外在操作以及与各种水墨效果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诸种关联。即笔墨之法是画家对“景”、“思”、“境”融会创造的写意法则和笔墨规范的追求,可见笔墨诸法的造就,是历代国画大师们穷天地之理,不断用自然万物之精华中和、同化,驱散胸中的“太朴”,去其混沌与蒙昧,寻找笔墨与自然的安排并顺应变化,酝酿可以进入与寥廓无涯的天道同一的笔墨境界。所以,中国画的精神具有随机而动,逢机而生的造化之功,具有与天地并生的恒常性。
  一、笔墨的哲学理念对教学及创作的互促性功能
  中国画的教育和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汉语汉字、儒家思想、行为操守、审美习惯等各方面都拥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做支撑并且不间断地延续了几千年,这也说明中国文化是成熟而深厚的,中国画的艺术世界是非常奇妙的,在创作上它虽用眼,却又超出视觉;它始终不离物形,却又不以写形为能事;既要求画面具有超越眼前物象的传神,又必须在 传神的基础上达到“天工”。它摒除了对技法操作的功利性,而是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着画家的情绪,因此,中国画的创作是自由的,它可以任由精神去逍遥,去追求向善、求真,并以朴诚的至高境界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思维”。这如同《周易》中的环道思维:上“仰”下“俯”,“近取”、“远取”,融时间空间于一体。从时间上看它可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流动过程;从空间上看,它表现为深远、高远、平远兼顾的周游圆观,这种宽泛的带有模糊性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也使中国画艺术的创作深受着这种哲学观的影响,是哲学规范向艺术规范的延伸,因此也颇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传统同时也很重视让学生掌握规律和程式,通过研习、临摹古画而研究传统、了解规律、掌握法则,然后再凭才智和悟性去延伸、开拓及再创造,它的延续性通过薪火相传而不断发展壮大、大师辈出,可见中国画独特的教育和传承是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从哲学层面到技法层面的完整系统,而中国画教育则从精神、哲学等方面启发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反思传统,同时还要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量来提高悟性,即天生的理解力和智慧。所以说,中国画教学是与学养教育相联系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一种匠气,即避免了将学生培养成画匠。
  二、笔墨的精神格调对教学及创作的认识维度的提升
  中国画笔墨精神经过千百年的时代变迁和锤炼,形成的“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人性之情”,即在顺应天命的同时又要懂得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而胜。在笔墨的表现上一方面要求“笔墨一道同乎性情”,同时也强调“世人论画以笔墨,而用笔用墨必须辩其次第,审其纯驳……”可见文人在谈论笔墨的运用时很重视笔墨水平的高低,中国画笔墨精神经过千百年的时代变迁和锤炼,形成了重视笔墨水平高低的品评模式,笔墨水平的锤炼和提高非画家的一日之功,而是一辈又一辈的画家们搜尽奇峰,惨淡经营,通过探索笔墨的奥妙与精微,追寻笔情墨趣与可卧可游之灵境之后,方能得到的“笔妙而墨精”。同时又把艺术的人生和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墨精神即人文精神,清朝画家王昱日:“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所以画品亦如人品。千百年来画品的品评都由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文人来实现,因此绘画的境界高下则由诗境、书境的渗透而得以提升,所以,注意人格修养,不仅是中国画之最大效用,也是中国画的最后目标。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将人格移入作品中,这就使得笔墨拥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画教学自然也将包涵这个重要的因素,当下,西方艺术观念进入中国美术领域,中国画的现代观念往往与西方艺术理论发生碰撞,中国美术的现代状态该如何定位也成为中国画教与学的关键。在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物质化文化的簇拥下,运用笔墨挥洒自如直抒胸臆的精神震撼被很多“做作”出来的艺术成分而取代,这种浮躁,急于出效果,急于追求个人风格的现象是很多美术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中国画教学则随时都强调形式与精神内涵的联系,提倡对传统的固守和尊重,同时凝神静思,气定神闲,抛开浮华与夸张,潜心学问与创作,这样的言传无疑对于急功近利的学生养成文雅之态度与形成审美之观念是非常有益的,中国画的人格教育和思想修养问题又能让学习中国画的学生更多地将“陶冶灵性”作为自己毕生追求之目标而去努力。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画家的人格魅力一样永远是不需要包装和炒作的,它以大美的情怀发展个性,涵养性情,在含蓄的表达中彰显着画面粗犷、明朗、率真、舒展的品格,故中国画教育能让人不求为善人而自成善人,画以思想高洁而益清高,思想则以画清高而不得不清高。
  三、笔墨技法中的“道”对教学及创作的全面观照
  中国画创作则于笔墨之外别有一种静穆之气,文雅之思,对于东方民性近乎哲学崇尚精神的创作形式而言,是非西方民性所不及的,西洋画创作与中国画创作是不同的,西画以实物写生为标准,国画则以记忆写意为指归,从根本上讲,这种笔墨绘画形式就能让艺术家养成高尚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画创作多风流潇洒,随笔挥写,其中包涵着优美的文学趣味、深刻的哲学幻想、丰富的诗词韵味。即中国画创作不但要求在文化的修养上要达到“神与万物交”,同时在绘画的技能方面也要达到“智与百工通”的“有道有艺”之非常人所能的境界。没有得道,怎能懂艺?没有蒙养,又怎能从艺呢?所以,只有学养极高的人才能在创作中真正做到“心师造化”,并且“立万象于胸怀”,中国画的创作不是眼师造化,也不是手师造化,而是心师造化,即用自己高尚的修为来打动世人,艺术家将本是无情之物的造化形象通过内心造化的涵养和充实,再陶铸胸中“万象”,使本来无情之物溶解成画家的意识、感情,内营成心中形象,所以中国画创作已不再是造化中标本式的再现,而是画家的人格、气质、心胸、学养的综合体。可见,“画者圣也”,他能“显日月之不照。挥纤豪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化之功就是画家格调、认识、修养的集中体现。   中国画的笔墨运用是即张扬而又含蓄的,说它张扬,它能气吞山河,体百里之迥,可代山川而言;亦能泼墨万象,写千里之廓,为天地大美而赞。说它含蓄,它又云五色乱目,并以墨代色;且澄怀观道,处下无为而逍遥。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绘画观,而是能屈能伸的智者思想,也是一种严肃而负责的作画态度,是对老、庄之“道”的艺术解读后再通过自然物象的描绘来说明其中真谛的精微论断,“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就是指用道对待事物和用高洁的情怀玩味物象,它体现了对自然美中的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江河行地、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花开花落中“道”的尊重。中国画对“道”的诠释处处将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相结合,即艺术规律要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也要接受艺术规律的指导。中国画的“道”是应于目,会于心,而后上升为“理”的可超脱于尘浊之外的精神,所以在绘画之中要着重观道,要写物象之神,合乎道义,顺应天理,这是中国画艺术“替天行道”的宗旨。所以,中国画更重视发现物象之内美,重视以自己的形态表现“道”,这种“道”是对绘画的一种静静的思索,深沉地入静,是“不争”、“处下”、“无为”精神的迂回取胜。中国画艺术的形式语言如此坚定地恪守着自己的“道”,同时也让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能时刻注意领悟、把握艺术中高妙、神妙的“道”,达到更为高深的境界。中国画就是教育学生从深处领悟民族绘画的特殊性和本质内涵,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悟道何为中国画艺术,怎样达到中国画的至高之美之境,实现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摆脱心、手的距离和心理的桎梏,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当“道”的精神指导最终达到“虚无”的状态后,这时的创造活动就达到了自由自主的化境,这对于研习中国画往往只是追求技法的学习,很少去领悟“道”的精神实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有循“道”者,才能让笔墨处处通情,处处醒目,处处脱尘而生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这于老庄哲学中“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是绘画还是做人,都应踏实为之,谦虚学习,平衡心态。以处下的态度来观照内心,在无画时从天地变化之理中了悟绘画之法,最终达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状态。
  “道”对中国画的笔墨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正如《周易》所言:“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故行艺者,修得清净之心……借事炼心,守得清心,明理通达,虚怀自在,艺事可成。”中国画笔墨创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面对任何一个物象都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章法,它忌讳看到什么画什么的直白表现方式,这也就是中国画笔墨要创造出一种合乎“道”的理想境地。所以,它并不屑于像照相机那样的定点写生而被自然所束缚,它是借助自然之力而独出机杼,独具匠心,创作出一种超于古人且高于自然的作品,尤其是写意画法,它的笔墨更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这样的创作之功力自是艺术家从天地变化之理中去感悟绘画之法所得,正因为画从于心,所以,每一幅中国画创作都是精妙的唯一之作。也是因为艺术家遵循“道”法的创作,才可以让画听从于心,让遮蔽自然的外物远离,从而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这也正如北宋韩拙在他的《山水纯全集》里所说:“如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顺乎天理、合乎道义、无所欲求、淡泊天真地进行艺术创作,是思想过滤之后的大智慧,是被滤弃了诸多杂质之后的清泉,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净水蒙养中找到了笔墨绘画的玄机。真可谓“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也。
  四、笔墨形式的审美对教学及创作的严肃态度
  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让人们饶有兴趣的追求笔墨所带来的千变万化之效果,如有的作品逸笔草草;有的作品酣畅淋漓;有的作品泼墨大写;而有的作品则出繁入简。无论哪种形式的笔墨酝酿,都是艺术家求真务实、努力经营的真实体现,艺术家对笔墨的严谨追求使得中国画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经意的心动、笔动之感,能有此种陶冶之情,这都是中国画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果。所以,了解国画背后的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就会让我们惊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滋生出的国画艺术是多么的高微精妙,千百年来,它向我们展现了成形成体的各个方面。时至当代的多元文化中又产生了名目繁多的特技和肌理,其效果真是五彩纷呈、无奇不有。在中国画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笔墨创新,是艺术家在坚守传统,严肃作画的同时,精神生命从内养转向外寻的过程。现在,学生多少都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包括专业学生都认为国画的绘画过程乃信手拈来,只需大气落墨,狂草涂鸦即可,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认识的表象,当习惯于用两只眼睛来观察事物时,就往往忽略了第三只眼睛,即用心境去观照,这又岂能是逸笔草草所能完成的呢?清代恽寿平在他的《南田画跋》中也说:“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静至深。即此深静,岂可潦草点墨可竟?”可见,中国画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从临摹中习到一种严谨的作画态度,当很多学生面临“笔法局法,已为古人用尽”而想创新的苦恼时,国画教学又提倡临百家以成自家而让学生要适时端正态度的艺术主张。所以,从生活出发,有感而画,有所爱而画,画被情激发,画到深处自会偶然得之,这也是多种要素集中体现后的质的升华。
  五、结语
  艺术家笔墨创作语言的构建是在除了画还是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下才能摸索出来的,正如庖丁解牛,熟能生巧,除此别无他法,纵观上千年的绘画史,绝少有懒惰者,不仅如此,很多艺术家在下笔创作时还斋戒数日,并薰衣焚香,可见对待艺术创作的谨慎和严格。传统的中国画论中多是授人以“技”,即谈论该怎么画,却很少究其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而且很多作品的形式内涵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创作的玄妙之理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一样,唯有穷物理、穷事理、穷技理、穷艺理,日积月累,才能从中得法,所以,中国画的创作也无需明白来龙去脉,只有在大量的临摹基础下才能获得成功,而真正的功成名就者又可以不讲究笔墨,因为有成就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因此,他可随心所欲地将笔墨运用自如而不受其限制,以至于忘了技法,忘了笔墨,如此之法,笔墨的创新也就应运而生了,笔墨艺术的时代性就是艺术家自然而然的表达,艺术家用笔墨创造时代的声音、时代的风范、时代的气息,在艺术创作中打造新的形式,表现新的观念,在现代化的语境下用新的形式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做支撑,它将不断地丰富完善、发展壮大。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陶瓷青花装饰从原本的图案纹饰的刻画逐渐转变,这种转变受到国画山水、版画人物和国画花鸟的影响,出现了山水皴法的表现,构图的山脉讲求龙脉山体走势;在青花人物中出现了戏曲中的场景、服饰和故事情节;在青花花鸟中出现了大写意的花鸟画的样式。并且在整个青花领域中出现了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与以往的传统的青花装饰差异很大,这种青花的新发展存在着复杂的环境,明末清初陶瓷青花绘画逐渐的繁荣与其所存在的社会和文化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干部培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面对本系统干部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和县县委党校全体教职员工迫切需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务实的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各类基于5G时代的潜在新技术开始逐渐得到发展.在新技术引擎的推动下,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模式将会发生巨大变革,而这一系列变革也将引领企业
随着信息水平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逐步推进,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入手,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