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刘振静这一年轻运动员的伤后康复训练以及康复后的训练过程的跟踪与分析,以期找出对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有效康复训练方法,对康复后效果的保持以及成绩的恢复有所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山东省田径运动队的200米女运动员刘振静髂胫束摩擦综合症伤后康复训练过程为研究对象。刘振静,专项200米运动健将,最好的成绩是23.81秒,全国大奖赛第二名,专业训练年限4年。刘振静是山东省田径代表队的重点培养运动员,同时也是山东省田径代表队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女子200米的热门选手,山东省代表队给予了厚望。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外国医学杂志、中国相关医学会议、国内《田径》杂志等以髂胫束、髂胫束摩擦综合症、损伤恢复、运动、短跑、200米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进行以下分析。
髂胫束(illotibial track)是阔筋膜在大腿外侧增厚形成的一纵行带状腱膜,上方起自髂嵴外唇,下方止于胫骨外侧髁,此束前部纤维为阔筋膜张肌的腱膜,后部纤维为臀大肌肌腱的延续部分。在《中国骨伤科学辞典》中将髂胫束定义为全身最厚的筋膜,起自髂嵴,向下止于胫骨外侧髁,其上1/3分成两层,夹有扩筋,股部宽阔坚韧致密的部分,称阔筋膜,阔筋膜髂嵴前分的纵行纤维特别发达,并且增厚呈带状,称髂胫束。骼胫束作为膝关节外侧的一条稳定韧带,站立时能使膝关节以很小的力量稳定于伸直位。
笔者于2012年10月至11月跟随研究对象进行体能康复全过程记录,包括刘振静的伤病情况、伤病原因、康复训练的内容、康复训练的实施情况、康复效果、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等,为论文的撰写准备好数据资料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训练内容、方式的名称,都是按照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的称谓如实记录。
通过访问山东体育局的随队医生和相关体能训练师,掌握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相关知识,为后期论文的分析积累相关知识基础。访谈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掌握刘振静的伤病情况,康复的原则、方法,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分析与讨论
刘振静在2012年9月22日全国田径比赛结束后,调整15天,于10月7日开始恢复训练,每天跑5公里,在连续跑了7天以后,在跑的过程中感觉左膝外侧疼痛,跑弯道时疼痛更加明显。接下来的训练中疼痛加剧,无法正常随队参加训练。经诊断为左腿髂胫束摩擦综合症,并伴有股四头肌肉外侧头肌腱疼痛和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处疼痛。山东省体育局的体能康复师为刘振静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检查结果为:股后肌群、髂胫束、小腿三头肌紧张,臀中肌力弱,臀大肌力弱且不会发力,左腿脚踝脚趾、股四头肌下端内外侧头力弱。经技术动作诊断为:在跑动单腿落地支撑时,臀中肌力弱,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致使整个下肢外侧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以及腓骨长肌都参与下肢的支撑。下肢发力模式不合理,臀大肌不会发力,周围肌肉过度代偿。2012年11月初,山东省体育局又邀请著名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到达山东省田径队训练基地,为刘振静进行伤情的再次分析诊断,结果如初。
在伤病出现后,刘振静无法随队参加正常的训练,在轻微的跑动中,左腿的股四头肌肉外侧头肌腱和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处剧烈疼痛,无法以正常速度跑动,严重地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根据刘振静的运动损伤情况,经过队医、体能康复师与教练员的研究,刘振静的伤病治疗康复阶段从2012年10月22日至11月16日,为期四周。Weinberg R S,Gould D讲道: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康复应采用整体康复方法。运动训练者的个体差异性决定其康复训练计划和功能训练内容的不同。在此阶段,刘振静停止跟随山东省田径短跑队参加训练,教练员和刘振静全面积极地配合队医及体能康复师进行伤病治疗与康复训练,所有的训练计划由队医、体能康复师与教练员研究后制定。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目标设想:结合队医治疗缓解疼痛,可跟队进行正常冬季训练,完成相关比赛任务。
体能康复师目标设想:10月22日至11月16日四周时间,第一周:配合队医消炎止痛,放松拉伸髂胫束以及周围的肌肉,加强臀中肌和臀大肌的练习,提高拇指扒地能力;第二周:在疼痛有所缓解的基础上,加强臀肌练习,提高下肢支撑稳定能力,改善下肢发力模式,进行低强度跑的练习;第三周:进一步完善下肢的支撑发力能力,加强下肢的爆发力练习,能够进行较高强度的跑动练习;第四周:结合队医治疗,疼痛得到控制;四周以后:在前四周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稳定性练习以及上肢的力量练习。
队医的目标设想:在10月22日至11月16日的四周时间内,通过医学治疗手段,使得刘振静的炎症消失,疼痛缓解,最后疼痛消失。
1.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经过四周的系统康复训练以后,康复训练效果如下:
通过第一周的康复训练,在伤病方面,刘振静的左腿髂胫束摩擦处的痛点有所减轻,但是还不能够正常地跑动。在身体素质效果方面,刘振静臀中肌和臀大肌力量增强,垫上下肢发力模式有所改善;在第二周的康复训练后,刘振静左腿髂胫束摩擦处的疼痛点消失,左腿股四头肌肌腱处痛点有所缓解,在慢跑时没有疼痛反应,较大强度跑稍有反应。经过功能性力量训练,股四头肌下端、臀中肌、臀大肌的力量增强,下肢整体的发力模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在第三周的康复训练后,左腿股四头肌外侧头肌腱处痛点也消失,但是左腿腓肠肌内侧头与股二头肌处疼痛,经队医判断可能是滑囊或者肌腱劳损造成的,队医在此加强治疗。在训练效果方面,股四头肌下端力量进一步增强,经过训练后的整理放松和治疗,左腿腓肠肌内侧头处疼痛缓解,同时在经过三周的康复训练后,可以进行小强度的跑动,但是跑动时间长了以后还是会有轻微的疼痛。第四周的训练是在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的指导下进行的,结合前三周的康复训练,在第四周训练结束后,刘振静的左腿疼痛基本消失,炎症消失,并且可以跟队参加正常训练。 通过四周的康复训练,基本达到医生、体能康复师、教练员、运动员的预期康复训练阶段的目标设想。
2.康复训练内容分析
山东省体育局的体能康复师根据刘振静身体机能测试结果、技术特征、随队队医的建议制订了完整的康复计划,并根据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的建议,完善了第四周的康复训练计划,在这四周的康复训练目标为放松紧张肌肉、加强下肢基础力量、完善下肢发力模式。
在2012年10月22日至2012年11月16日的四周康复训练中,以伤病康复为前提,制定的主要训练目标为:放松紧张肌肉、增强下肢基础力量、培养正确的下肢发力模式。通过分析康复训练计划,总结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训练思路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
第一,去除炎症,消除疼痛点。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去除炎症的主要方法是医学治疗。在四周的训练中,每天上午队医都会对刘振静的炎症及劳损疼痛点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治疗手段为按摩、针灸、物理治疗。经过四周的治疗后,刘振静的炎症基本消失,劳损点的疼痛消失。
第二,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针对刘振静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紧张的问题,在每次康复训练课的开始阶段,首先进行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尤其是股后肌群、股四头肌、髂胫束的拉伸。在康复训练的第一周训练中,全部以肌肉的拉伸放松、整理为主,使处于紧张僵硬状态的筋肉得以放松。在康复训练课的结束阶段,采用按摩棒梳理使肌肉放松,在梳理后再次进行拉伸,从而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与恢复。通过肌肉的放松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第三,加强下肢关节力量训练。针对刘振静在跑动单腿落地支撑时,臀中肌力弱,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脚趾力弱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改善下肢关节力量,采用脚趾抓地练习,增加踝关节及脚部肌群的力量,从而使得脚趾抓地力量增强,改善左脚内侧支撑发力差的问题,减少小腿外侧负荷。通过迷你环跨步,首先激活臀中肌和臀大肌,再通过臀中肌的力量练习,加强臀中肌的力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髋关节稳定性,分担髂胫束的压力,缓解髂胫束紧张。采用皮筋弓步蹲起加强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第四,增加下肢稳定性训练。为了增加下肢的稳定性,与下肢的力量训练相结合,在第二周的训练中增加了许多的训练方法,例如壶铃一点水变为壶铃三点水,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这个动作要求运动员学会以臀肌发力,以髋的运动来主导下肢的屈伸,而不是膝和腰的过度代偿,同时该练习可以提高膝关节抗旋转的能力。壶铃三点水练习对下肢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可以很好地锻炼下肢的稳定性。通过臀中肌的练习,加强臀中肌的力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髋关节稳定性,采用皮筋弓步蹲起加强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目的是为了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还采用瑞士球股后循环等训练手段来增强下肢的稳定性。
第五,功能性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后期,为了改善下肢的发力模式,采用递进式的训练方法,首先采用哑铃弓步走训练手段,然后再递进到进行慢跑、较高强度跑、加速跑的功能性训练。从仰卧的训练方法递进到站立位,采用仰卧单腿伸髋练习(加平衡垫)、直膝脚前掌挺髋、单腿直膝挺髋、直腿瑞士球练习、壶铃一点水练习改善下肢的发力模式,学会臀肌发力。在最后一周的训练中,在下肢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肢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
3.康复训练负荷分析
康复训练分为四周,训练负荷呈现递进式增长的特点。具体分析训练负荷,在第一周的康复训练中,负荷强度很小,基本以肌肉的拉伸为主。在第二周,增加负荷强度和动作的难度。第三周,在前两周的基础上,负荷强度进一步递进式加强,由慢跑变为了较高强度的跑训练。第四周,训练强度达到康复训练期间的最高强度,训练内容增加,训练数量也增加,增加上肢力量的训练。总结四周的康复训练强度,训练强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在第四周达到训练强度的最高值。
综上所述,在这四周的训练中,主要以伤病的治疗康复为主,由以上的训练内容可以总结出,针对短跑运动员的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治疗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在训练负荷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量和负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增加无伤病肌群的训练,防止正常机能水平的下降。刘振静的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其康复训练内容为其他患有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短跑运动员的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是否适合所有的运动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短跑运动员刘振静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损伤原因主要为:双腿髂胫束紧张、股后肌群紧张、下肢发力模式不正确导致肌肉过分代偿,常年的弯道跑导致左腿外侧肌肉处于劳损状态。
在短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对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可以采用文中脚趾抓地练习、臀中肌练习、仰卧单腿伸髋练习(加平衡垫)、壶铃一点水、直腿瑞士球伸髋、皮筋弓步蹲起、壶铃三点水、哑铃弓步走等练习。
针对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训练计划主要遵循的训练思路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肌肉的拉伸、梳理、增强下肢的力量以及发展对侧肢体平衡性。通过康复训练,刘振静伤病的康复效果显著,伤病基本消失。刘振静的康复案例对于短跑运动员的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短跑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拉伸,建立正确的发力模式,注意掌握正确的跑动技术。
针对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训练,要首先根据专项特征找出伤病的原因,然后根据伤病原因结合医学治疗,制定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计划要遵循递进性的训练原则。采用肌肉的拉伸和梳理可以有效地缓解髂胫束的紧张,减少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发生,在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恢复中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提高对准备活动及整理放松活动的重视,做好每次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使肌肉充分活动,以适应较高强度的训练,并使处于疲劳紧张状态的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梳理,避免疲劳的累积,从而避免伤病的复发以及新的伤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作砺,于葆.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2]韦以宗.中国骨伤科学辞典[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马燮荣.长跑运动员的髂胫束综合征[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运动医学分册),1981(3):154-155.
[4]WeinbergR S,Gould D.Foundations of Sport ExercisePsy chology [M].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3.
[5]杨新龙.刍议运动员受伤后康复计划的制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3):285.
通过对刘振静这一年轻运动员的伤后康复训练以及康复后的训练过程的跟踪与分析,以期找出对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有效康复训练方法,对康复后效果的保持以及成绩的恢复有所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山东省田径运动队的200米女运动员刘振静髂胫束摩擦综合症伤后康复训练过程为研究对象。刘振静,专项200米运动健将,最好的成绩是23.81秒,全国大奖赛第二名,专业训练年限4年。刘振静是山东省田径代表队的重点培养运动员,同时也是山东省田径代表队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女子200米的热门选手,山东省代表队给予了厚望。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外国医学杂志、中国相关医学会议、国内《田径》杂志等以髂胫束、髂胫束摩擦综合症、损伤恢复、运动、短跑、200米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进行以下分析。
髂胫束(illotibial track)是阔筋膜在大腿外侧增厚形成的一纵行带状腱膜,上方起自髂嵴外唇,下方止于胫骨外侧髁,此束前部纤维为阔筋膜张肌的腱膜,后部纤维为臀大肌肌腱的延续部分。在《中国骨伤科学辞典》中将髂胫束定义为全身最厚的筋膜,起自髂嵴,向下止于胫骨外侧髁,其上1/3分成两层,夹有扩筋,股部宽阔坚韧致密的部分,称阔筋膜,阔筋膜髂嵴前分的纵行纤维特别发达,并且增厚呈带状,称髂胫束。骼胫束作为膝关节外侧的一条稳定韧带,站立时能使膝关节以很小的力量稳定于伸直位。
笔者于2012年10月至11月跟随研究对象进行体能康复全过程记录,包括刘振静的伤病情况、伤病原因、康复训练的内容、康复训练的实施情况、康复效果、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等,为论文的撰写准备好数据资料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训练内容、方式的名称,都是按照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的称谓如实记录。
通过访问山东体育局的随队医生和相关体能训练师,掌握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相关知识,为后期论文的分析积累相关知识基础。访谈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掌握刘振静的伤病情况,康复的原则、方法,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分析与讨论
刘振静在2012年9月22日全国田径比赛结束后,调整15天,于10月7日开始恢复训练,每天跑5公里,在连续跑了7天以后,在跑的过程中感觉左膝外侧疼痛,跑弯道时疼痛更加明显。接下来的训练中疼痛加剧,无法正常随队参加训练。经诊断为左腿髂胫束摩擦综合症,并伴有股四头肌肉外侧头肌腱疼痛和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处疼痛。山东省体育局的体能康复师为刘振静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检查结果为:股后肌群、髂胫束、小腿三头肌紧张,臀中肌力弱,臀大肌力弱且不会发力,左腿脚踝脚趾、股四头肌下端内外侧头力弱。经技术动作诊断为:在跑动单腿落地支撑时,臀中肌力弱,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致使整个下肢外侧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以及腓骨长肌都参与下肢的支撑。下肢发力模式不合理,臀大肌不会发力,周围肌肉过度代偿。2012年11月初,山东省体育局又邀请著名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到达山东省田径队训练基地,为刘振静进行伤情的再次分析诊断,结果如初。
在伤病出现后,刘振静无法随队参加正常的训练,在轻微的跑动中,左腿的股四头肌肉外侧头肌腱和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处剧烈疼痛,无法以正常速度跑动,严重地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根据刘振静的运动损伤情况,经过队医、体能康复师与教练员的研究,刘振静的伤病治疗康复阶段从2012年10月22日至11月16日,为期四周。Weinberg R S,Gould D讲道: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康复应采用整体康复方法。运动训练者的个体差异性决定其康复训练计划和功能训练内容的不同。在此阶段,刘振静停止跟随山东省田径短跑队参加训练,教练员和刘振静全面积极地配合队医及体能康复师进行伤病治疗与康复训练,所有的训练计划由队医、体能康复师与教练员研究后制定。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目标设想:结合队医治疗缓解疼痛,可跟队进行正常冬季训练,完成相关比赛任务。
体能康复师目标设想:10月22日至11月16日四周时间,第一周:配合队医消炎止痛,放松拉伸髂胫束以及周围的肌肉,加强臀中肌和臀大肌的练习,提高拇指扒地能力;第二周:在疼痛有所缓解的基础上,加强臀肌练习,提高下肢支撑稳定能力,改善下肢发力模式,进行低强度跑的练习;第三周:进一步完善下肢的支撑发力能力,加强下肢的爆发力练习,能够进行较高强度的跑动练习;第四周:结合队医治疗,疼痛得到控制;四周以后:在前四周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稳定性练习以及上肢的力量练习。
队医的目标设想:在10月22日至11月16日的四周时间内,通过医学治疗手段,使得刘振静的炎症消失,疼痛缓解,最后疼痛消失。
1.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经过四周的系统康复训练以后,康复训练效果如下:
通过第一周的康复训练,在伤病方面,刘振静的左腿髂胫束摩擦处的痛点有所减轻,但是还不能够正常地跑动。在身体素质效果方面,刘振静臀中肌和臀大肌力量增强,垫上下肢发力模式有所改善;在第二周的康复训练后,刘振静左腿髂胫束摩擦处的疼痛点消失,左腿股四头肌肌腱处痛点有所缓解,在慢跑时没有疼痛反应,较大强度跑稍有反应。经过功能性力量训练,股四头肌下端、臀中肌、臀大肌的力量增强,下肢整体的发力模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在第三周的康复训练后,左腿股四头肌外侧头肌腱处痛点也消失,但是左腿腓肠肌内侧头与股二头肌处疼痛,经队医判断可能是滑囊或者肌腱劳损造成的,队医在此加强治疗。在训练效果方面,股四头肌下端力量进一步增强,经过训练后的整理放松和治疗,左腿腓肠肌内侧头处疼痛缓解,同时在经过三周的康复训练后,可以进行小强度的跑动,但是跑动时间长了以后还是会有轻微的疼痛。第四周的训练是在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的指导下进行的,结合前三周的康复训练,在第四周训练结束后,刘振静的左腿疼痛基本消失,炎症消失,并且可以跟队参加正常训练。 通过四周的康复训练,基本达到医生、体能康复师、教练员、运动员的预期康复训练阶段的目标设想。
2.康复训练内容分析
山东省体育局的体能康复师根据刘振静身体机能测试结果、技术特征、随队队医的建议制订了完整的康复计划,并根据体能康复专家陈方灿博士的建议,完善了第四周的康复训练计划,在这四周的康复训练目标为放松紧张肌肉、加强下肢基础力量、完善下肢发力模式。
在2012年10月22日至2012年11月16日的四周康复训练中,以伤病康复为前提,制定的主要训练目标为:放松紧张肌肉、增强下肢基础力量、培养正确的下肢发力模式。通过分析康复训练计划,总结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训练思路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
第一,去除炎症,消除疼痛点。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去除炎症的主要方法是医学治疗。在四周的训练中,每天上午队医都会对刘振静的炎症及劳损疼痛点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治疗手段为按摩、针灸、物理治疗。经过四周的治疗后,刘振静的炎症基本消失,劳损点的疼痛消失。
第二,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针对刘振静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紧张的问题,在每次康复训练课的开始阶段,首先进行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尤其是股后肌群、股四头肌、髂胫束的拉伸。在康复训练的第一周训练中,全部以肌肉的拉伸放松、整理为主,使处于紧张僵硬状态的筋肉得以放松。在康复训练课的结束阶段,采用按摩棒梳理使肌肉放松,在梳理后再次进行拉伸,从而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与恢复。通过肌肉的放松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第三,加强下肢关节力量训练。针对刘振静在跑动单腿落地支撑时,臀中肌力弱,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脚趾力弱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改善下肢关节力量,采用脚趾抓地练习,增加踝关节及脚部肌群的力量,从而使得脚趾抓地力量增强,改善左脚内侧支撑发力差的问题,减少小腿外侧负荷。通过迷你环跨步,首先激活臀中肌和臀大肌,再通过臀中肌的力量练习,加强臀中肌的力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髋关节稳定性,分担髂胫束的压力,缓解髂胫束紧张。采用皮筋弓步蹲起加强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第四,增加下肢稳定性训练。为了增加下肢的稳定性,与下肢的力量训练相结合,在第二周的训练中增加了许多的训练方法,例如壶铃一点水变为壶铃三点水,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这个动作要求运动员学会以臀肌发力,以髋的运动来主导下肢的屈伸,而不是膝和腰的过度代偿,同时该练习可以提高膝关节抗旋转的能力。壶铃三点水练习对下肢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可以很好地锻炼下肢的稳定性。通过臀中肌的练习,加强臀中肌的力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髋关节稳定性,采用皮筋弓步蹲起加强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目的是为了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还采用瑞士球股后循环等训练手段来增强下肢的稳定性。
第五,功能性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后期,为了改善下肢的发力模式,采用递进式的训练方法,首先采用哑铃弓步走训练手段,然后再递进到进行慢跑、较高强度跑、加速跑的功能性训练。从仰卧的训练方法递进到站立位,采用仰卧单腿伸髋练习(加平衡垫)、直膝脚前掌挺髋、单腿直膝挺髋、直腿瑞士球练习、壶铃一点水练习改善下肢的发力模式,学会臀肌发力。在最后一周的训练中,在下肢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肢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
3.康复训练负荷分析
康复训练分为四周,训练负荷呈现递进式增长的特点。具体分析训练负荷,在第一周的康复训练中,负荷强度很小,基本以肌肉的拉伸为主。在第二周,增加负荷强度和动作的难度。第三周,在前两周的基础上,负荷强度进一步递进式加强,由慢跑变为了较高强度的跑训练。第四周,训练强度达到康复训练期间的最高强度,训练内容增加,训练数量也增加,增加上肢力量的训练。总结四周的康复训练强度,训练强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在第四周达到训练强度的最高值。
综上所述,在这四周的训练中,主要以伤病的治疗康复为主,由以上的训练内容可以总结出,针对短跑运动员的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治疗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在训练负荷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量和负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增加无伤病肌群的训练,防止正常机能水平的下降。刘振静的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其康复训练内容为其他患有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短跑运动员的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是否适合所有的运动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短跑运动员刘振静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损伤原因主要为:双腿髂胫束紧张、股后肌群紧张、下肢发力模式不正确导致肌肉过分代偿,常年的弯道跑导致左腿外侧肌肉处于劳损状态。
在短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对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可以采用文中脚趾抓地练习、臀中肌练习、仰卧单腿伸髋练习(加平衡垫)、壶铃一点水、直腿瑞士球伸髋、皮筋弓步蹲起、壶铃三点水、哑铃弓步走等练习。
针对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训练计划主要遵循的训练思路分为五步:去除炎症→肌群拉伸梳理放松训练→加强关节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功能性训练。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肌肉的拉伸、梳理、增强下肢的力量以及发展对侧肢体平衡性。通过康复训练,刘振静伤病的康复效果显著,伤病基本消失。刘振静的康复案例对于短跑运动员的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短跑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拉伸,建立正确的发力模式,注意掌握正确的跑动技术。
针对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康复训练,要首先根据专项特征找出伤病的原因,然后根据伤病原因结合医学治疗,制定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计划要遵循递进性的训练原则。采用肌肉的拉伸和梳理可以有效地缓解髂胫束的紧张,减少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发生,在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恢复中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提高对准备活动及整理放松活动的重视,做好每次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使肌肉充分活动,以适应较高强度的训练,并使处于疲劳紧张状态的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梳理,避免疲劳的累积,从而避免伤病的复发以及新的伤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作砺,于葆.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2]韦以宗.中国骨伤科学辞典[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马燮荣.长跑运动员的髂胫束综合征[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运动医学分册),1981(3):154-155.
[4]WeinbergR S,Gould D.Foundations of Sport ExercisePsy chology [M].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3.
[5]杨新龙.刍议运动员受伤后康复计划的制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