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肥胖已被认为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1].肥胖可增加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骨关节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失眠、内分泌失调、直肠癌、胆囊疾病、骨骼肌疾病、重症胰腺炎、营养不良、尿失禁、特发性颅内高压等直接相关,还与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间接相关.然而,肥胖对皮肤的影响则很少有人关注.肥胖可使皮肤屏障功能、皮脂腺和汗腺功能、胶原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皮肤微循环以及皮下脂肪等皮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机 构】
:
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已被认为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1].肥胖可增加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骨关节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失眠、内分泌失调、直肠癌、胆囊疾病、骨骼肌疾病、重症胰腺炎、营养不良、尿失禁、特发性颅内高压等直接相关,还与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间接相关.然而,肥胖对皮肤的影响则很少有人关注.肥胖可使皮肤屏障功能、皮脂腺和汗腺功能、胶原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皮肤微循环以及皮下脂肪等皮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此外,肥胖可伴发或加重多种皮肤病,如黑棘皮病、毛周角化病、软纤维瘤、多毛症、萎缩纹、痛性肥胖症、皮肤淋巴水肿、掌跖角化症、蜂窝织炎、化脓性汗腺炎、痛风、银屑病等.我们综述了其临床特征以及与肥胖的关系,以阐明肥胖对某些皮肤病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疣状毛癣菌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健康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第1组未给任何处置,第2、4组豚鼠刮毛并摩擦其背部皮肤,第3组豚鼠背部给予刮毛处理.第1、2、3组为实验观察组,分别涂抹疣状毛癣菌菌悬液100 μl;第4组涂抹须毛癣菌菌悬液100μl.采用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方法验证感染结果.结果 第1组直接镜检持续阴性;第2、3、4组豚鼠背部鳞屑直接镜检至第7~9天时均为阳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处理A431细胞,筛选出最佳实验浓度.用最佳浓度低分子肝素处理A431后,分别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用划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试验分别检测A431细胞的迁移和黏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印迹和双抗体夹心酶
患者男,34岁,因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月余,发热3d,于2010年4月20日收治入院.患者2009年6月因腹胀1个月、发热3d入我院血液科,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00×109/L,血小板138×109/L,血红蛋白123 g/L;骨髓穿刺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改变;予白细胞分离2次及羟基脲口服化疗.出院后门诊随访,白细胞维持在6×109/L~80×109/L.2010年2月24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
根据Gilgor和Lazarus的描述,皮肤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大约30%的患者在糖尿病患病过程中可发生皮肤损害.甚至有的时候,皮肤损害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早期线索.像其他多种内分泌疾病一样,糖尿病破坏了皮肤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导致皮肤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了一些改变.伴有瘙痒和硬皮病样皮肤改变的干燥症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皮肤损害,发生率超过40%.糖尿病可以导致真皮中终末糖化产物的增多.这一现象
患者男,73岁.阴囊处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渐增大10年,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多个扩大的囊腔,囊壁由单层和双层扁平或柱状细胞组成,内层细胞可见断头分泌,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肌上皮细胞.诊断为阴囊大汗腺囊瘤。
患者,女,54岁.躯干四肢反复红斑10年余,外院多次就诊,考虑"寻常性银屑病".曾外用多种药物.本次皮疹加重前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来我院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给予益赛普皮下注射,外用保湿霜.观察4、8、12周患者皮损改善情况,治疗第4周时皮损即有明显改善.见图1-4。
患者男,79岁,左上臂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后2个月,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色结节,逐渐增大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真皮内有大量密集淋巴细胞形成团块,细胞较大,胞质淡染,胞核有异形和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CD3、CD5和LCA阳性细胞各占90%,CD20和CD56均阴性,CD30阳性细胞占90%,CD10少量阳性,细胞角蛋白1-3、上皮膜抗原和突触囊泡蛋白阴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Ki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联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及依巴斯汀、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79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一、病例和方法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满足以下条件:①风团至少每周发作2次或2次以上;②病程持续6周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②有严重肝、肾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③孕期及哺乳期女性;④正在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以发热、遍及全身的带有水肿的弥漫性红斑、嗜酸粒细胞升高和内脏受累特别是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目前认为是由病毒感染[人类疱疹病毒6或7型( H
扁平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面部、手背等处,亦可累及四肢,多见于青少年,常无症状,少数有瘙痒感.临床上常用激光、冷冻、化学剥脱及外涂抗角化软膏等方法,疗效均不理想.有报道,用伐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取得良好疗效[1].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用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