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学校管理中的感情留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nHdt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价值主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学校管理也不例外。学校管理就是对学校的人、财、物的管理,最关键就是对人——教师的管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等都说明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中学校长首先必须做好教师这篇文章!为此,相应出现了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策略。笔者认为,要做到既留得住人且又能可持续地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成就教育事业,最主要的应是感情留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学校管理经历,谈谈如何实现感情留人。
  
  一、校长师德要高尚,让人因恭敬而尽职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要真正发挥灵魂的作用,让人因恭敬而尽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觉悟高。宏观上,校长必须始终站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荣明耻”,保持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和激昂的改革锐气,坚持改革促发展,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人如沐春风地感悟到不竭的精神动力;微观上,校长应立足校情,总揽学校全局,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为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二是职业道德修养高。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而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处处做教师的表率;胸怀宽广,廉洁奉公,“心底无私天地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保持一身正气,使人“不令而从”。
  三是人际关系和谐。校长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事实证明,当教师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时,许多事情便自然地达成一种默契,学校工作便步上良性的运作轨道。
  
  二、校长识才要及时,让人因感动而尽职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校长要克服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等识人的主观障碍,及时识出“千里马”并委以任用。事实上,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眼光的校长总是能见人之所长,用人之所专,不因“小恶”而掩蔽人之“大美”,扬长避短地使各类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校长有了这样的识人之道,学校的各类人才便能及时被起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教师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都进一步增强,价值取向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如果校长仍以老眼光看人,很容易把这些也当成是缺点。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渴望其自身价值能得到关注、体现,其工作能得到肯定。一旦被校长关注、理解,教师就会受到莫大的感动,从而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工作拼搏。
  
  三、校长用才要艺术,让人因自豪而尽职
  
  合理使用、整体优化、长短互补是校长用人艺术的核心,为达到用人的最佳效果,校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现实中校长有时会不经意地带上有色眼镜看问题,或用个人感情定亲疏,亲者用而疏者避,从而埋没一些人才,导致决策失误。因此,校长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力求任人唯贤,用人不疑。
  二是大胆用人,“压”其成长。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激发得好,则力量无穷。校长要信任且不断创造条件,让“新”人能脱颖而出,实现人才的可持续更替和发展。
  三是授权善用,把握尺度。校长在治理学校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他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学校的精神领袖,把权力恰如其分地层层下放,让下级在感受到校长精神力量的同时,体会到因为被校长信任而“授权”,借此激励学校各部门及其成员的斗志和信念,并借助信念这一力量,使学校的所有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四、校长育才要倾心,让人因感恩而尽职
  
  人才需要培养,尤其在知识更新、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社会对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论素质、业务技能素质、教育科研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要主动承担起对青年教师再培养的任务,让其感到自身的进步有校长的一份心血,从而感恩地从命。校长要亲临教学第一线,启动“传、帮、带”工程,使新老教师进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校长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并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函授。另外,校长还要精心构筑科教研的平台,让教师有训练技能、展示实力的机会。
  自2002年,广东省普宁市师范转制成中学后,短短三年便获得“揭阳市一级学校”的称号,取得这种成功,青年教师功不可没。由于师范的转制,前三年分配、调进我校的新教师约占全校教师的一半,为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一方面启动“传、帮、带”工程,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有计划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取经,或请专家开设讲座,同时精心组织各类竞赛活动,让教师得到充分的锻炼,营造出浓烈的竞争氛围。这样,很快便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由于深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因而多数都能“安教、乐教、善教”,切实把学校的工作置于首位,这使得中学办学很快便走上教育的快车道。
  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感情留人”是核心,但是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还要辅之以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希望构建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实现我们预期的管理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8年10月将刊出《中国特殊教育》100期。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辉煌成就,100期《中国特殊教育》的丰硕成果,都孕育和揭示了“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其显著特点是:自由、开放、跳跃、多向、生动、形象、夸张等。它使思维如行云流水,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汪洋,可以超越时空、任意组合,因而能产生许多新奇独特的想法。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想象力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由于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想象力的开发与训练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重视。  开发想
日本是个教育很发达的国家,教师专业化水准很高,尤其是教师自觉自发的教育使命感很值得关注。本文希望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和业余时间安排三个方面来理解日本中小学教师使命感的形成,以求对我国教师发展有所启示。    一、日本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植在教师内心对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关心,并表现为为了实现学生的真正成长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责任。它首先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关。 
学校形象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结晶,是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某个学校经过主观努力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个性特点所持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它由学校外显特征和潜在特征两方面构成。外显特征主要是指学校名称、规模、广告、包装、升学等;潜在特征主要是指学校文化方面的东西,如教职员工的积极价值观和理念,人文环境,师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教育服务
一、“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 的背景     在对本地学校教育的调研中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新课改落实和深化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看,以知识传授灌输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课堂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授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无效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大量存在,用无意义的“假问题”进行课堂提
一、准教师凭实力单向择校:瑞安市的改革实践rn在计划经济时代,教师上岗是由教育局统一分配,师范毕业生往往回户籍所在地,这种分配形式的最大缺点是不管个人的意向、特点,往
读书时候,我便尤其钟情于语词委婉、表达含蓄的宋词,长短错落的字里行间,那遮掩不住的别绪闲愁,千丝万缕地萦绕我花季雨季潮湿的心情,一时间便恍如纤手泛舟的女子,缓缓划桨进入宋词的意境里。于是,赏花时,我仿佛看到李后主“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去国憾恨;听雨时,我仿佛闻见李易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身世之慨。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无可否认吟诵宋词曾给我们的心灵一份超然的慰藉,但,读她,谁曾求甚
上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有趣的说明文,题目为《人活着多么美好》。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字说明以及对比、举例使读者了解了人体器官的奇异功能和人具有超凡的创造力,从而感受到人的伟大之处。  在自由朗读了课文,讨论梳理了课文内容的发展脉络之后,教学很快就进行到了深化理解、感悟升华阶段。  当读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这是生命源头真实的流淌,世界上再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最大的幸福。”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烂漫季节,带着一群十六七岁的聋哑孩子去春游。虽然听不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一路上比比划划,把大自然赐予的美妙尽收眼底,我知道孩子们很知足,笑意写满了他们的脸庞。  在一景色绝佳处,孩子们提议来个合影,我连忙请来其他年级的老师为我们拍下这美好的瞬间。集体照拍完,一个平时我颇喜欢,也颇调皮灵活的女孩打着手势说要和我单独合影,我欣然应允,女孩轻轻靠在我身边站下,此时的她已满脸通红,一份
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于制度化的运作。而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却表现出较低的制度化水平。一方面,在职教师不能经常地、自觉地进行流动;另一方面,教师流动的基本走向为,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导致我国校际间师资配置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深层原因实质上是一种制度贫困。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