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产生了心理和思想问题。切实解决毕业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赖于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本文首先分析了毕业生中存在的思想和l心理问题,其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630万。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1日,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但是当毕业生离校时仍有174.4万人没有实现就业,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25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产生了心理和思想问题。因此,切实解决毕业生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高校发展、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一)在传统思想与就业现实发生冲突时,部分毕业生茫然失措。思想压力增大。所谓传统思想就是指“只要能考上大学,只要是大学生就有工作”,学生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满怀激情、满怀理想来到校园,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尤其到了毕业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职业,思想处在迷茫状态中。
(二)部分毕业生心里存在焦虑、急躁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急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焦虑,成人想着各种不必要的负担,造成精神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在部分毕业生心里存在盲目攀高与从众心理。其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家庭背景、能力和性格以及机遇是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部分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地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在择业时自己毫无主见,常为同学及家长所左右。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难,准确定位自己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国家各种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做好同学们就业第一手资料的宣传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每个大学生的长处短处分析师,使得大学生在求职中能准确定位;再次,思想政治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做好学生们在求职中的思想引路人。
(二)帮助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态调整
有的大学生带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满怀理想的来到校园,如今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心态,并由此产生诸多的思想和心理负担,到毕业找工作时焦虑、茫然、甚至恐惧,开始抱怨社会、怨天尤人,并且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时,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为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到无比担忧。这些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现象,在平日工作中就注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在就业面临困难时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亢不卑、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我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就业选择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东北、到西部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去。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与形势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
(二)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细致分析,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的改变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失望、畏缩等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测试,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德育理论在择业中的具体运用,但不等同于德育课的教学。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做两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630万。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1日,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但是当毕业生离校时仍有174.4万人没有实现就业,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25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产生了心理和思想问题。因此,切实解决毕业生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高校发展、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一)在传统思想与就业现实发生冲突时,部分毕业生茫然失措。思想压力增大。所谓传统思想就是指“只要能考上大学,只要是大学生就有工作”,学生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满怀激情、满怀理想来到校园,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尤其到了毕业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职业,思想处在迷茫状态中。
(二)部分毕业生心里存在焦虑、急躁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急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焦虑,成人想着各种不必要的负担,造成精神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在部分毕业生心里存在盲目攀高与从众心理。其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家庭背景、能力和性格以及机遇是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部分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地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在择业时自己毫无主见,常为同学及家长所左右。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难,准确定位自己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国家各种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做好同学们就业第一手资料的宣传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每个大学生的长处短处分析师,使得大学生在求职中能准确定位;再次,思想政治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做好学生们在求职中的思想引路人。
(二)帮助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态调整
有的大学生带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满怀理想的来到校园,如今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心态,并由此产生诸多的思想和心理负担,到毕业找工作时焦虑、茫然、甚至恐惧,开始抱怨社会、怨天尤人,并且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时,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为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到无比担忧。这些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现象,在平日工作中就注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在就业面临困难时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亢不卑、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我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就业选择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东北、到西部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去。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与形势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
(二)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细致分析,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的改变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失望、畏缩等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测试,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德育理论在择业中的具体运用,但不等同于德育课的教学。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做两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