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耳鸣匹配法观察针刺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在辨证取穴基础上,采用针刺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辨病取穴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通过纯音听阈测试及耳鸣匹配法,来对其听力进行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纯音听阈测试部分指标较B组改善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耳鸣匹配法组内及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比B组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方面,针刺疗效非常显著而确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辨证辨病取穴的效果要比单纯辨证取穴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鸣匹配法;针刺;肾精亏损型耳鸣
本文在耳鸣匹配法基础上,采用分组研究法,对针刺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纳入研究对象的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均为我院收治。其中,A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1±8.7)岁;平均病程(6.03±1.45)个月?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1±2.6)岁;平均病程(6.11±0.45)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基于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在B组取穴基础上辨证选取太溪、肾俞穴,这两个穴位行补法,余穴操作同B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B组:基于辨病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取百会、听宫、听会、率谷、完骨、翳风、中渚、养老穴。穴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进行定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纯音听阈测试。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通过纯音听阈测试来评价患者的听力情况。
2、耳鸣匹配。耳鸣匹配包括测试耳鸣患者的耳鸣频率和响度,两组患者从进行治疗前予以测纯音听阈及耳鸣的频率和响度的匹配,在1个疗程结束后再予以检测1次,通过统计学进行观察比较,明确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部分指标(500、750、1000、2000 Hz)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耳鳴匹配比较
两组治疗前耳鸣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耳鸣匹配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匹配比较
两组治疗前耳鸣响度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与 B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针刺治疗耳鸣的报道颇丰,以针刺耳周穴位为主,但不乏对耳鸣的针刺方法有所创新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是一种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有效方法,辨病取穴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辨证取穴。从两组耳鸣音调及响度的改变发现,耳鸣患者这种听力损害有以下几个特征,大部分患者的耳鸣音调为中高频音调为主即以中高频损害为主,这提示可能与耳蜗底转外毛细胞受损有关。听力损害多在30-50 d B之间,以轻度异常居多,且多发生在单个频率上,其他频率的听力基本正常,这也是导致耳鸣初期,听力下降常不易被患者察觉;听力异常的频率与耳鸣频率有一致性,一般可以认为大部分耳鸣频率与最明显的听力损失频率有一致性。大量事实证明,出现耳鸣预示着听觉系统存在某种潜在的损害,耳鸣可能是听力减退的前驱表现之一。受到各方面影响制约,本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升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秀云. 针刺联合耳管灸治疗肾精亏损型主观性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关键词:耳鸣匹配法;针刺;肾精亏损型耳鸣
本文在耳鸣匹配法基础上,采用分组研究法,对针刺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纳入研究对象的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均为我院收治。其中,A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1±8.7)岁;平均病程(6.03±1.45)个月?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1±2.6)岁;平均病程(6.11±0.45)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基于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在B组取穴基础上辨证选取太溪、肾俞穴,这两个穴位行补法,余穴操作同B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B组:基于辨病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取百会、听宫、听会、率谷、完骨、翳风、中渚、养老穴。穴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进行定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纯音听阈测试。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通过纯音听阈测试来评价患者的听力情况。
2、耳鸣匹配。耳鸣匹配包括测试耳鸣患者的耳鸣频率和响度,两组患者从进行治疗前予以测纯音听阈及耳鸣的频率和响度的匹配,在1个疗程结束后再予以检测1次,通过统计学进行观察比较,明确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部分指标(500、750、1000、2000 Hz)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耳鳴匹配比较
两组治疗前耳鸣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耳鸣匹配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匹配比较
两组治疗前耳鸣响度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耳鸣响度匹配与 B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针刺治疗耳鸣的报道颇丰,以针刺耳周穴位为主,但不乏对耳鸣的针刺方法有所创新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是一种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有效方法,辨病取穴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辨证取穴。从两组耳鸣音调及响度的改变发现,耳鸣患者这种听力损害有以下几个特征,大部分患者的耳鸣音调为中高频音调为主即以中高频损害为主,这提示可能与耳蜗底转外毛细胞受损有关。听力损害多在30-50 d B之间,以轻度异常居多,且多发生在单个频率上,其他频率的听力基本正常,这也是导致耳鸣初期,听力下降常不易被患者察觉;听力异常的频率与耳鸣频率有一致性,一般可以认为大部分耳鸣频率与最明显的听力损失频率有一致性。大量事实证明,出现耳鸣预示着听觉系统存在某种潜在的损害,耳鸣可能是听力减退的前驱表现之一。受到各方面影响制约,本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升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秀云. 针刺联合耳管灸治疗肾精亏损型主观性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