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民风,都需要正确积极健康的指引。现在大家对新疆的了解之所以那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家对新疆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指引,通过宣传片,从我的视角,一个平凡普通新疆人的视角,让大家了解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疆,一个更生活化的新疆。一方面了解新疆的美景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大家跟我一起体会祖国西北部神秘的异域魅力,感受在新疆生活的幸福、满足。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更完整的新疆。让大家不仅想去新疆旅游,更想生活在新疆。用靓丽的“新名片”更换大家心中的“旧名片”,这样的改变必定更给新疆带来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疆文化;形象宣传;策划设计
一、选题原因、目的和意义
2005年,笔者从四川跟随父母来到了新疆,到今年2015年;不知不觉的已在新疆生活了十年,这十年我和新疆一起经历着时间的磨练,亲身体验到了从书本、电视上无法感知的不一样的新疆。2011年,顺利考上大学,怀着一颗对未来憧憬的心来到了大学。大学生活带给我很多新奇的感受,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对于新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穿着民族服饰,骑着马,住着帐篷的,草原、沙漠、成群的牛羊等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来自新疆的我,自豪的向人家介绍我是新疆人的我,感到一点失落。如今的新疆,已经不是那个苍老的“老太太”,而是一位落落大方的“大姑娘”。毕业之际,我就想将我的所见所闻和我所学专业联合起来,把这个美丽的“大姑娘”介紹给大家,让大家都了解如今的新疆。不光有万种风情的美景、特色的异域民俗,也交融着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生活方式。
通过宣传片,从我的视角,一个平凡普通新疆人的视角,带大家走进村落小巷人家,邂逅陌生的淳朴笑脸。让大家了解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疆,一个更生活化的新疆。一方面了解新疆的美景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大家跟我一起体会祖国西北部神秘的异域魅力,感受在新疆生活的幸福、满足。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更完整的新疆。让大家不仅想去新疆旅游,更想生活在新疆。
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民风,都需要正确积极健康的指引。现在大家对新疆的了解之所以那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家对新疆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指引,通过宣传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新疆的魅力,用靓丽的“新名片”更换大家心中的“旧名片”,这样的改变必定更给新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好的发展。
二、设计内容和创新
传统的宣传片,更侧重于对新疆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宣传,对于在新疆生活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宣传很少。在借鉴传统宣传片的条件下,从自己的视角,把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展现给大家。用对话的形式一点点引出宣传片的内容,比传统的宣传片更生动、有趣。
通过此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及推广,讴歌新疆的魅力所在;阐述传统的新疆,和真实的新疆。突出日常生活状态的新疆。宣传片在内容选择和版块设置上全力做到:
全面包含、阐述彻底、突出重点、全面结合,让整个宣传片“有起有落、层次分明”。①整个片子的节奏鲜明,面面俱到,充分展示出宣传片的特色;采用电视艺术片的纪实性表现手法,从前后对比传统和现代对比为主线,以我的一天为复线,生动阐述新疆的美景和异域人文,从而讴歌新疆形象魅力与人文魅力。制作精细,画面唯美,配音醇厚,旁白精炼。②充分展示出新疆的风貌,把重点章节符号化,突出新疆日常生活的状态。
(一)宣传片的要素分析
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民风建设,都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指引;不管在什么时候,学术风气很浮躁、文化视野很狭隘的话,对于新疆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都没有一点好处。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展迅猛,然而大多数疆外人民对新疆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以前,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地处中国内陆,距离各个城市都相对较远,所以信息传播的速度很慢;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我们的宣传做的不够,导致很多人想了解,但因为距离遥远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很多信息都停留在以前,而以往的宣传都侧重于人文风俗,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宣传,以至于让受众接受信息单一。
综上所述,“美丽新疆,安逸生活”宣传片策划成立的迫切性与及时性是民心所向,于疆内和疆外的人民而言,都是收益的。
(二)宣传片的结构与风格
节目由“片头”、“这里是新疆”、“这里也是新疆”、“这里还是新疆”、“和谐新疆”、“片尾”六部分组成,围绕新疆美景美食、新疆传统民族生活、现代民族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对民族团结的展示,突出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善、热情的生活态度。
(三)宣传片的题材选择
电视宣传片,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带入画面,展现出我在新疆的生活,让大家感受生活魅力,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
三、宣传片基本要求
(一)画面和配音要求
画面要流畅,画质要清晰。动态画面要求要流畅,不要抖动和摇晃;静态画面要求色彩鲜明,质感优越。动静结合,衔接自然。中文解说,要求男生,声音要浑厚,有代入感,并且附带感情。对话内容都采用现场收音。
(二)色调风格和背景音乐要求
全片以明亮的色调为主。画面表现根据音乐的节奏走,辅助解说画面的风格,全片背景音乐要求轻快、富有民族特色。色调要提实现新疆的白、黄、蓝、绿、红等印象。其中白是天山的冰雪、塔里木的流水、当地伊斯兰风格建筑、帐篷以及新疆姑娘的嫩白、娇媚的肤色等白色。黄色是沙漠的色调是当地盛产的黄金及其它金色矿物的色调。蓝天、绿洲、红花等色调配上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三)镜头与特效要求
使用纪实的镜头,选择长镜头、摇拍、跟拍、抓拍。体现纪录美、纪实没、原生态的美。特效尽量使用无特效、零度剪辑,当然必要的特技也能增添表达效果。
四、结语
时光飞逝 ,四年转眼过去,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设计是每一个毕业生必须经历的,通过此次宣传文案的设计,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操作能力的低下。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不注意、一个衔接的不恰当都会让宣传片看上去不伦不类。在整个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主题的确定、框架的构建、基调的选择,对我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严酷考验。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意实际操作能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手上的能力。开拓视野,只有视野开阔了,在创作中才会有更好的灵感。对相关制作软件深入学习,只有熟练应用了制作软件,在视频制作中才能更加流畅润。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很多东西都无法用专业术语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整个文案看上去质感不高。逻辑能力也比较差,经常写着写着就跑偏了,然后又要重新来过。文案中很多地方的表达,都不尽人意。眼高手低,把一切想的太容易,操作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做到多动手,多操作,能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做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69.
[2]侯风云.维护祖国统一 坚持民族团结—纪念包尔汉诞辰一百周年[J].实事求是,1994(06):56.
[3]加木沙甫·巴孜克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J].实事求是,2001(05):78.
[4]石永强.米吉提·卡德尔.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新疆新闻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J].中国出版社,2009(16):239.
[5]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236.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78.
[7]塔依尔江.积极探索 增进沟通 促进发展——西域翻译史 评述[J].西域研究,2001(01):120.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27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10]陈静.当代文学中的新疆经验与书写[D].苏州大学,2006.
关键词:新疆文化;形象宣传;策划设计
一、选题原因、目的和意义
2005年,笔者从四川跟随父母来到了新疆,到今年2015年;不知不觉的已在新疆生活了十年,这十年我和新疆一起经历着时间的磨练,亲身体验到了从书本、电视上无法感知的不一样的新疆。2011年,顺利考上大学,怀着一颗对未来憧憬的心来到了大学。大学生活带给我很多新奇的感受,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对于新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穿着民族服饰,骑着马,住着帐篷的,草原、沙漠、成群的牛羊等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来自新疆的我,自豪的向人家介绍我是新疆人的我,感到一点失落。如今的新疆,已经不是那个苍老的“老太太”,而是一位落落大方的“大姑娘”。毕业之际,我就想将我的所见所闻和我所学专业联合起来,把这个美丽的“大姑娘”介紹给大家,让大家都了解如今的新疆。不光有万种风情的美景、特色的异域民俗,也交融着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生活方式。
通过宣传片,从我的视角,一个平凡普通新疆人的视角,带大家走进村落小巷人家,邂逅陌生的淳朴笑脸。让大家了解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疆,一个更生活化的新疆。一方面了解新疆的美景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大家跟我一起体会祖国西北部神秘的异域魅力,感受在新疆生活的幸福、满足。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更完整的新疆。让大家不仅想去新疆旅游,更想生活在新疆。
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民风,都需要正确积极健康的指引。现在大家对新疆的了解之所以那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家对新疆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指引,通过宣传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新疆的魅力,用靓丽的“新名片”更换大家心中的“旧名片”,这样的改变必定更给新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好的发展。
二、设计内容和创新
传统的宣传片,更侧重于对新疆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宣传,对于在新疆生活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宣传很少。在借鉴传统宣传片的条件下,从自己的视角,把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展现给大家。用对话的形式一点点引出宣传片的内容,比传统的宣传片更生动、有趣。
通过此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及推广,讴歌新疆的魅力所在;阐述传统的新疆,和真实的新疆。突出日常生活状态的新疆。宣传片在内容选择和版块设置上全力做到:
全面包含、阐述彻底、突出重点、全面结合,让整个宣传片“有起有落、层次分明”。①整个片子的节奏鲜明,面面俱到,充分展示出宣传片的特色;采用电视艺术片的纪实性表现手法,从前后对比传统和现代对比为主线,以我的一天为复线,生动阐述新疆的美景和异域人文,从而讴歌新疆形象魅力与人文魅力。制作精细,画面唯美,配音醇厚,旁白精炼。②充分展示出新疆的风貌,把重点章节符号化,突出新疆日常生活的状态。
(一)宣传片的要素分析
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民风建设,都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指引;不管在什么时候,学术风气很浮躁、文化视野很狭隘的话,对于新疆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都没有一点好处。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展迅猛,然而大多数疆外人民对新疆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以前,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地处中国内陆,距离各个城市都相对较远,所以信息传播的速度很慢;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我们的宣传做的不够,导致很多人想了解,但因为距离遥远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很多信息都停留在以前,而以往的宣传都侧重于人文风俗,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宣传,以至于让受众接受信息单一。
综上所述,“美丽新疆,安逸生活”宣传片策划成立的迫切性与及时性是民心所向,于疆内和疆外的人民而言,都是收益的。
(二)宣传片的结构与风格
节目由“片头”、“这里是新疆”、“这里也是新疆”、“这里还是新疆”、“和谐新疆”、“片尾”六部分组成,围绕新疆美景美食、新疆传统民族生活、现代民族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对民族团结的展示,突出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善、热情的生活态度。
(三)宣传片的题材选择
电视宣传片,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带入画面,展现出我在新疆的生活,让大家感受生活魅力,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
三、宣传片基本要求
(一)画面和配音要求
画面要流畅,画质要清晰。动态画面要求要流畅,不要抖动和摇晃;静态画面要求色彩鲜明,质感优越。动静结合,衔接自然。中文解说,要求男生,声音要浑厚,有代入感,并且附带感情。对话内容都采用现场收音。
(二)色调风格和背景音乐要求
全片以明亮的色调为主。画面表现根据音乐的节奏走,辅助解说画面的风格,全片背景音乐要求轻快、富有民族特色。色调要提实现新疆的白、黄、蓝、绿、红等印象。其中白是天山的冰雪、塔里木的流水、当地伊斯兰风格建筑、帐篷以及新疆姑娘的嫩白、娇媚的肤色等白色。黄色是沙漠的色调是当地盛产的黄金及其它金色矿物的色调。蓝天、绿洲、红花等色调配上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三)镜头与特效要求
使用纪实的镜头,选择长镜头、摇拍、跟拍、抓拍。体现纪录美、纪实没、原生态的美。特效尽量使用无特效、零度剪辑,当然必要的特技也能增添表达效果。
四、结语
时光飞逝 ,四年转眼过去,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设计是每一个毕业生必须经历的,通过此次宣传文案的设计,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操作能力的低下。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不注意、一个衔接的不恰当都会让宣传片看上去不伦不类。在整个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主题的确定、框架的构建、基调的选择,对我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严酷考验。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意实际操作能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手上的能力。开拓视野,只有视野开阔了,在创作中才会有更好的灵感。对相关制作软件深入学习,只有熟练应用了制作软件,在视频制作中才能更加流畅润。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很多东西都无法用专业术语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整个文案看上去质感不高。逻辑能力也比较差,经常写着写着就跑偏了,然后又要重新来过。文案中很多地方的表达,都不尽人意。眼高手低,把一切想的太容易,操作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做到多动手,多操作,能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做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69.
[2]侯风云.维护祖国统一 坚持民族团结—纪念包尔汉诞辰一百周年[J].实事求是,1994(06):56.
[3]加木沙甫·巴孜克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J].实事求是,2001(05):78.
[4]石永强.米吉提·卡德尔.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新疆新闻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J].中国出版社,2009(16):239.
[5]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236.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78.
[7]塔依尔江.积极探索 增进沟通 促进发展——西域翻译史 评述[J].西域研究,2001(01):120.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27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10]陈静.当代文学中的新疆经验与书写[D].苏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