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育价值观的改革与创新,我国英语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变革变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具体从主体观、功能观和评价观三个方面来论述新课程标准下我国英语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关键词】英语教育价值观转变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的诸多两难选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教育价值观研究。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清楚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自觉地追求教育的新境界。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从微观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目的的选择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师生关系的处理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到批改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等,无不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学环境下,中学外语教学一直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而对中学外语,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唤之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英语教学改革论争。我们都迫切期待中学英语教学界能出现一片晴空。在经历了千呼万唤之后,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慢慢掀起了它的盖头。而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如何转变教学角色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就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育价值正不断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对英语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我们认为,英语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英语教育主体观、英语教育功能观和英语教育评价观三个部分。下面试分而论之。
1.变革陈旧的英语教育主体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总是将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个体绝对地看作客体,而将教师绝对地看作主体,把教育看成是由教师到学生个体的单向运行过程,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教师本位教育观。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导致了我们把个人的一切来源都看作是来自于教育和社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灌输。这种教育价值观最大的缺点是歪曲教育活动,固定了教学过程,抹煞了学习这样一个互动、扩张与吸纳、展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基于个体而存在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生命力,也即缺乏真正的“学习”与“创造”的气氛,将导致学生素质修养的畸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并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料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早已表明,成功的教育,历来都是提倡个性,尊重人的天性,反对把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主张以“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曾一直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教育的至理名言,而时至今日,面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关心传道、授业、解惑,甚至也不能停留在引疑、启智、开能方面,更重要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传授。而除智能的开发外,还要注重学生心灵的培养,树立“人”的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注重发掘学生各自的慧根,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开发心智,丰富心灵,塑造性格,成为一个能经受社会大潮筛选的合格人才。
2.转变潜在的英语教育功能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诗歌一语道破了传统教育观中的教育功能,就是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妻荣子贵。这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技巧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文化方面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及自主、创新、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社会竞争大潮中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不适应性和缺乏创造性等素质上的缺陷。
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又有新的开拓,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并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注意创设情景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等,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提倡的是竞争、创造与开拓,它要求社会未来的主体——中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中的进取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道、授业、解惑过渡到引疑、启智、强能,而且后者才是教育功能中的主体。
3.确立新型的英语教育评价观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而时至今日的社会发展正不断为这种模式注入新的内容和提出新的要求,正逐渐由以背诵课本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另一种追求真才实学,着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正是这种变化下催生的产物。
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这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由原来的“教学相长”型向“教研相长”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人才,通过多方面、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来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例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创造“目的语”文化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必要的外国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另外,在课后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本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赋予必要的学生心理接受学方面的研究,努力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外,情景教学也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就是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交际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提高的效果。这样就完全改变了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渐向较人性化的素质评价模式靠拢。
总的来说,英语教学新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但只要我们大家都去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去实现英语教育主体观、教育功能观和教育评价观的改变;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将会迎来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英语教育价值观转变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的诸多两难选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教育价值观研究。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清楚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自觉地追求教育的新境界。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从微观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目的的选择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师生关系的处理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到批改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等,无不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学环境下,中学外语教学一直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而对中学外语,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唤之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英语教学改革论争。我们都迫切期待中学英语教学界能出现一片晴空。在经历了千呼万唤之后,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慢慢掀起了它的盖头。而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如何转变教学角色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就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育价值正不断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对英语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我们认为,英语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英语教育主体观、英语教育功能观和英语教育评价观三个部分。下面试分而论之。
1.变革陈旧的英语教育主体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总是将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个体绝对地看作客体,而将教师绝对地看作主体,把教育看成是由教师到学生个体的单向运行过程,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教师本位教育观。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导致了我们把个人的一切来源都看作是来自于教育和社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灌输。这种教育价值观最大的缺点是歪曲教育活动,固定了教学过程,抹煞了学习这样一个互动、扩张与吸纳、展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基于个体而存在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生命力,也即缺乏真正的“学习”与“创造”的气氛,将导致学生素质修养的畸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并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料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早已表明,成功的教育,历来都是提倡个性,尊重人的天性,反对把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主张以“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曾一直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教育的至理名言,而时至今日,面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关心传道、授业、解惑,甚至也不能停留在引疑、启智、开能方面,更重要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传授。而除智能的开发外,还要注重学生心灵的培养,树立“人”的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注重发掘学生各自的慧根,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开发心智,丰富心灵,塑造性格,成为一个能经受社会大潮筛选的合格人才。
2.转变潜在的英语教育功能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诗歌一语道破了传统教育观中的教育功能,就是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妻荣子贵。这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技巧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文化方面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及自主、创新、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社会竞争大潮中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不适应性和缺乏创造性等素质上的缺陷。
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又有新的开拓,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并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注意创设情景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等,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提倡的是竞争、创造与开拓,它要求社会未来的主体——中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中的进取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道、授业、解惑过渡到引疑、启智、强能,而且后者才是教育功能中的主体。
3.确立新型的英语教育评价观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而时至今日的社会发展正不断为这种模式注入新的内容和提出新的要求,正逐渐由以背诵课本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另一种追求真才实学,着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正是这种变化下催生的产物。
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这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由原来的“教学相长”型向“教研相长”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人才,通过多方面、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来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例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创造“目的语”文化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必要的外国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另外,在课后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本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赋予必要的学生心理接受学方面的研究,努力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外,情景教学也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就是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交际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提高的效果。这样就完全改变了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渐向较人性化的素质评价模式靠拢。
总的来说,英语教学新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但只要我们大家都去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去实现英语教育主体观、教育功能观和教育评价观的改变;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将会迎来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