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完美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大班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教学面广、时间经济等优点。但它同时制约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础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谓“静态”是指相对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比如在每堂课上课前,我坚持让学生进行Dailv Report。实践证明,一堂课上所学的语言材料。要做到所有同学都能掌握,都能熟练地用在交际场合中,是很困难的。现在,每堂课前固定的三分钟的Dailv Report,我不强求学生当堂进行表演,而是要求同学在课下做好练习和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演讲或与台下同学进行英语沟通。这样一来,学生便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学生准备的对话不仅要包括新学的语言材料,还必须包括过去学过的语言材料。由于下一堂课每人都有可能被老师叫起来说,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做准备,去记、去背、去练。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对话,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也发现机械性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机械重复、“静”得平淡乏味,尤其是对于一个大班的集体中那些对知识掌握较好较快的学生来说,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但是对于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又需要大量充分的机械性练习,之后才可以过渡到意义性练习及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活动。因此,“静”出“新花样”,即“大量及多变的操练形式”是我教案设计和思考的注重点。我采用了个别小组开小火车朗读,或两人一组开小火车。以line或row为单位,依次朗读,注重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及参与的量。
  
  二、“动起来。更精彩”
  
  “动态”则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即丰富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生动,让学生乐学。我适当使用动态策略,经常变换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分组活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小组活动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些常用形式。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由于学生人数多,只要准备工作做得好,小组活动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会比小班条件下好得多;同时,它又可以较好地解决大班教学中单个学生学习和活动机会相对较少的矛盾。另外,小组活动的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都要丰富多样。
  增强课堂气氛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如用句子接龙形式编故事;拆故事法(把一个故事分成若干句,发到一组学生手中,每人一句,然后按正确训练排序);连环朗读法(让每位学生朗读一句或一段);对课文重点、难句自己先划线:情景模拟法(训练不同场景的语言表达法);英语游戏法(包括绕口令、谜语、猜词、巧问妙答)等。如:教family,可根据首字母缩略法解释为“Fatherand mother,I love you.”;在帮学生整理字母组合oo发短音/u/的单词时。我将发/u/音的单词总结成一句话:“Look.the cook has a good book of foot in his bedroom.”学生们记得又快又牢。另外,激励法(如老师应常说“No mistakes,no progress.”)、竞赛法、广泛阅读法等也是常用方法。一句话,安排动态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条原则:让教与学都充满快乐。当然,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目的、要求、任务及检查的方式,活动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大班教学因为学生人数多,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才能使他们具有驾驭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注意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上督促检查与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
  一般来说,小班重交流,能体现人际关心;大班重传授。当然,重传授不能理解为满堂灌。教育专家指出,老师的授课时间,即TeacheI Talking Time(3T)不能太长。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甚至争论等。避免讲那些可讲可不讲的话。
  一些教师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课下的影响是一大失误。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总是有限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学习内容,加强学习策略培养,引导、帮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少。
  为了弥补课堂空间小的不足,教师还有必要带动学生多渠道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制作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和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录音机让学生模仿真实、地道、自然的英语;建立小型英语图书阅览室;课外利用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光盘资料等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帮助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弥补课堂上资源的不足。
  此外,组织经常性的课外活动也是弥补课堂教学的好办法,如英语角、手抄报、阅读小组、演讲比赛等,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空间。当课堂不再是唯一的语言学习场所时,当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时,大班教学的空间矛盾就得到了缓解。
  当然,传统的课前预习和准备,课后复习、练习等要求也是巩固大班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新闻背景  宝应自古为江淮望县,风光秀美,文化发达,俊才辈出。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名人辈出。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朝大画家陶成,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都出生于这片沃土。蒲松龄曾在宝应为知县幕宾,为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素材。周恩来少年时期曾来宝应读书,他少年读书处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应河湖密布,自然景色清新秀丽,是有名的中国荷藕之乡。五十年
许多教师在教学第三课时综合板块时,总是简单地复习A、B、C、D部分,然后完成综合板块的练习。本意很好,希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操练和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殊不知语言是用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长期如此,不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只见学生对综合板块学习的排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的特点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笔者认为,综合板块的教学也应紧扣单元主题,沿着一条主线,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整体地学习。而
经世致用——朴素而内敛的教育准绳    实事求是,莫做调人。  ——南菁书院院长黄以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为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两江总督左宗棠创办的南菁书院。“南菁”二字取自朱熹《子游祠堂记》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取南学“约简”之特色,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开一时之风气,成为著名的“三吴才薮”。  南菁书院以名师多、藏书多、培养的人才多闻名大江南北。书院以“经世致用
他叫戴铜,一个踏实执着的追梦人。  有人说他有高度。说他有高度,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理解充满了理想。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有方向有目标的活动,让学
[摘 要]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学校教育承担着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国务院关于“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下达五年来,学校传承音乐遗产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还需要增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学校音乐教育要积极推进音乐遗产进课堂,其中关键是要培养
教学之路    “上有英语味的英语课”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我们当地的英语老师上课用中文授课的非常多,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就是讲一句英语,再用中文解释一遍,说白了,讲英语就是装装样子的。我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也想好好训练孩子们,上出有英语味的英语课。于是,我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方法,逐步形成常规,想通过减少组织环节来增加学生实质性的有效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多种分组方式和课堂反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常教常新。随着我们对教与学的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策略的创造,对教学评价的调整……课堂都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金子》正是这样一篇有嚼头的文章。    [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预设]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里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
初秋,《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其中“到2015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这一目标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昭示着5年内全省三星级高中将全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将率先实现优质均衡!  如何实现“普及与提高并举、优质与特色俱进”?这是普及高中教育时期每一个省份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敢为人先的江苏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成功创设星级高中评估机制,推动了普通高
摘要:学校教学改革成功的内在机制是校长领导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改革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而且,严格的教学制度保障了教学模式的实施。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学改革所期待的教学行为,乃至养成了更具有持久性的教学习惯。当前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考试评价的问题,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考试优秀的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基于学校教学改革的
很难说得清楚,哪一本书对我以及对我的教学主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细细地梳理一下,却发现有一本书竟然悄悄地伴随着我走过了八年,八年里我把这本书先后读了五遍,其间不经意地随手翻阅,或者为了查找资料而专门阅读其中某个章节还不算在其内。这本书叫做《科学究竟是什么》,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这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郁波·序)。  最初,对于这本书我竟然怀着一丝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