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让语文课堂都变得浮躁起来了,一味地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自身情感的需要,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对此,大家呼吁: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与灵魂的课堂,语文课就应该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毛孔张开、通体舒畅,精神和灵魂得到洗礼。试从若干角度力求让课堂诗意起来,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用数据、图片来证实自己的时代。唯有数据,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成绩”,是实的;也唯有图片,才是真实可感的,才能算上一点美丽;而语言,似乎只是一种粉饰和点缀,是那么苍白无力,是虚的。工业化的喧嚣,让人的思想沉溺于功利与浮躁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语文课也似乎有些沉不住气了,人们或急功近利地追逐表面的繁华和热闹,或批量复制中考高考习题,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而忽视了人们自身情感的需要,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还醉心痴迷于语文课堂?一堂语文课结束有几个学生不是疲惫不堪、倦容满面?不,不应该如此!语文课就应该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毛孔张开、通体舒畅,精神和灵魂得到洗礼。
一、诗意的语言,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一堂课是否能够让学生有大的收获,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还在于对语文教学活动巧妙的设计。其中,表现语文学科美和艺术美的最主要的媒介则是语言。一位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规范、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其是否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鲜活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就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
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诗意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且意义深远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教材内容,安排讲练环节,有起有伏,有鲜明的教学节奏,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如我在教学《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盼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探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醉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惜春。春天是抒写不尽的诗行,让我们吟咏不尽、赏玩不已。而朱自清的《春》,则又为春天写下了新的篇章……
在教学法布尔《绿色蝈蝈》时,这样的设计思路,这样诗意的语言,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科学性)。文学界尊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学性),请找出文中体现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地方,体会本文“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特点;有人说法布尔是“一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请找出文章体现人文性的地方。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借用了一首诗歌作为结束语,既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又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二、诗意的想象,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何谓想象力?康德把它界定为是一种“先验诸直观的机能”。在审美活动中,正是这种先验直观机能,“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无意识地和悟性(作为概念机能)协和一致,并且由此唤醒愉快的情绪,那么,这对象就将被视为对于反省着的判断力是合乎目的的。”康德认为正是由于想象作用,对象的某些表象特征才无意识地契合了某些悟性概念,使人误以为对象是合目的的,从而产生愉快,导致一种审美判断。如果没有这种想象的中介作用,表象特征与悟性概念之间就永远是一种割裂状态,不可能生成人类的审美判断。或者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由此可见想象在审美中的地位。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认识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课本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如影像一样播放,那就必须得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想象。
如教学《水调歌头》一课,课文的第4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三、诗意的朗读,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散文大师朱自清也多次撰文,如《论朗读》、《诵读教学》等,他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语言里头,“先由教师泛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须背诵”,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时,学生自读、齐读、竞读,教师范读,录音配乐读,作曲唱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意的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情境,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优秀的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朗读是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掌握好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节奏、韵律等朗读技巧,使得具有视觉性的文学作品立体化,转化为听觉艺术。教师不但要认真示范,而且要导之以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悟作者和作品所体现的感情,达到“唯我”“忘我”的境界。
四、诗意的形象,培养学生美的思维能力
普列汉诺夫说:“美是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五、诗意的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一篇篇佳作之后,或朦胧或强烈地产生一种创作欲望,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正常反应,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对于这种创作欲望的产生不但要努力保护它、引导它,更需要借此时机发展它、利用它,给学生设置良好的创作环境,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感触点。
1.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并指导学生对校园生活做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活力美、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富有哲理美的格言。
2.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脑之所悟;耳之所听,心之所思,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3.帮助他们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还要训练他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在进行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如一句话作文训练,看图作文训练,材料作文训练等,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也很高,每次练笔都有令人瞩目的好作品,读着那些美文,不能不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产生创造美的意识和激发创作美的能力。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让学生可以从情感的激动转换成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诗意的学习,诗意的生活。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语文老师有诗意的情怀。如果一个老师,眼里只有分数,手里只有教参,心里只有分数,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诗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苍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待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须诗意涵养,让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每一节课尽量寻找诗意的元素、诗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如果让生活充满了诗意,那我们就真的是在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了。当然,这种诗意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艰苦营造的智慧。若无决心,我们自己首先把课堂折腾得硝烟弥漫。那么诗意就会遥不可及。不要让纷纷扰扰的琐事干扰自己对诗意的追求。而要让自己的心守住灵台的清明。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地挥洒诗意。
参考文献:
[1]钱英.引导学生从朴实中发现淳美.语文教学通讯,2004(12).
[2]于漪.让课堂精彩起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崧舟.诗意语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三中)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用数据、图片来证实自己的时代。唯有数据,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成绩”,是实的;也唯有图片,才是真实可感的,才能算上一点美丽;而语言,似乎只是一种粉饰和点缀,是那么苍白无力,是虚的。工业化的喧嚣,让人的思想沉溺于功利与浮躁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语文课也似乎有些沉不住气了,人们或急功近利地追逐表面的繁华和热闹,或批量复制中考高考习题,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而忽视了人们自身情感的需要,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还醉心痴迷于语文课堂?一堂语文课结束有几个学生不是疲惫不堪、倦容满面?不,不应该如此!语文课就应该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毛孔张开、通体舒畅,精神和灵魂得到洗礼。
一、诗意的语言,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一堂课是否能够让学生有大的收获,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还在于对语文教学活动巧妙的设计。其中,表现语文学科美和艺术美的最主要的媒介则是语言。一位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规范、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其是否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鲜活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就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
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诗意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且意义深远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教材内容,安排讲练环节,有起有伏,有鲜明的教学节奏,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如我在教学《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盼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探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醉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惜春。春天是抒写不尽的诗行,让我们吟咏不尽、赏玩不已。而朱自清的《春》,则又为春天写下了新的篇章……
在教学法布尔《绿色蝈蝈》时,这样的设计思路,这样诗意的语言,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科学性)。文学界尊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学性),请找出文中体现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地方,体会本文“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特点;有人说法布尔是“一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请找出文章体现人文性的地方。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借用了一首诗歌作为结束语,既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又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二、诗意的想象,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何谓想象力?康德把它界定为是一种“先验诸直观的机能”。在审美活动中,正是这种先验直观机能,“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无意识地和悟性(作为概念机能)协和一致,并且由此唤醒愉快的情绪,那么,这对象就将被视为对于反省着的判断力是合乎目的的。”康德认为正是由于想象作用,对象的某些表象特征才无意识地契合了某些悟性概念,使人误以为对象是合目的的,从而产生愉快,导致一种审美判断。如果没有这种想象的中介作用,表象特征与悟性概念之间就永远是一种割裂状态,不可能生成人类的审美判断。或者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由此可见想象在审美中的地位。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认识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课本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如影像一样播放,那就必须得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想象。
如教学《水调歌头》一课,课文的第4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三、诗意的朗读,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散文大师朱自清也多次撰文,如《论朗读》、《诵读教学》等,他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语言里头,“先由教师泛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须背诵”,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时,学生自读、齐读、竞读,教师范读,录音配乐读,作曲唱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意的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情境,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优秀的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朗读是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掌握好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节奏、韵律等朗读技巧,使得具有视觉性的文学作品立体化,转化为听觉艺术。教师不但要认真示范,而且要导之以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悟作者和作品所体现的感情,达到“唯我”“忘我”的境界。
四、诗意的形象,培养学生美的思维能力
普列汉诺夫说:“美是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五、诗意的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一篇篇佳作之后,或朦胧或强烈地产生一种创作欲望,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正常反应,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对于这种创作欲望的产生不但要努力保护它、引导它,更需要借此时机发展它、利用它,给学生设置良好的创作环境,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感触点。
1.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并指导学生对校园生活做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活力美、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富有哲理美的格言。
2.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脑之所悟;耳之所听,心之所思,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3.帮助他们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还要训练他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在进行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如一句话作文训练,看图作文训练,材料作文训练等,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也很高,每次练笔都有令人瞩目的好作品,读着那些美文,不能不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产生创造美的意识和激发创作美的能力。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让学生可以从情感的激动转换成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诗意的学习,诗意的生活。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语文老师有诗意的情怀。如果一个老师,眼里只有分数,手里只有教参,心里只有分数,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诗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苍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待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须诗意涵养,让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每一节课尽量寻找诗意的元素、诗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如果让生活充满了诗意,那我们就真的是在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了。当然,这种诗意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艰苦营造的智慧。若无决心,我们自己首先把课堂折腾得硝烟弥漫。那么诗意就会遥不可及。不要让纷纷扰扰的琐事干扰自己对诗意的追求。而要让自己的心守住灵台的清明。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地挥洒诗意。
参考文献:
[1]钱英.引导学生从朴实中发现淳美.语文教学通讯,2004(12).
[2]于漪.让课堂精彩起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崧舟.诗意语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