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 静思 静听 静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学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让思维自由发散,表达生动有序。这是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
  一、静读,营造感悟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材中的文本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心去触摸,只能用心去领悟,只能在读思中体会。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有感情的大声朗读,但是适度的静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静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叶圣陶语)其实,静读作为一种内部精神活动,特别适用于初读课文时。学生潜心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在书中标好拼音,注上记号,以提醒自己注意;文中如有很长的或难以读通顺的句子,静心想想,反复琢磨,标一标停顿符号;课文主要讲什么,心中有个数……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让学生进入相对自我的学习状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了解课文,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在学生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试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分成几个部分”等问题,用默读浏览的形式整体感知文本。带着问题静读,营造一种静谧的读书氛围。期间,学生对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读出自己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同时也为对文本理解后的感情朗读积蓄力量。
  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可以断定在潜心会文的平静下,学生感受到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他们已经体察到文章的悲壮美: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此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二、静思,催生思维灵动
  “学而不思则罔。”遇到疑难处,教师不妨“放一手,退一步”,引导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静静思考,叩问文本。只有静思才能锤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全面;只有静思,才能生成学生独特的体验,催生学生灵动的感悟,辐射学生自由的思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执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我先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再抓住描写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的句子进行品味: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有的学生说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是。我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这一矛盾,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中,课堂上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几分钟的静寂之后,学生似乎有话要说。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爱因斯坦是一个伟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科学研究上,废寝忘食,对生活不拘小节。”有的学生说:“小女孩撞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却主动向小女孩道歉,看上去他特别平易近人。”听到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喝彩。在几分钟的静思中,学生已经走进了爱因斯坦的人格世界,懂得了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一个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关键环节,千万不要因为“冷场”而让它匆匆走过,学生智慧的火花多在“静”中、在“冷场”中闪现的。每次提问后,应该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尤其是难度比较大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更要给予充裕的时间。静思,催生思维的灵动。这样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静听,碰撞智慧的火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语文新课标强调的教学理念。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认识方式是不同的,这决定他们理解的多元化,决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不尽相同。因此,师生间、生生间的静心倾听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地听取、思考别人的看法,然后再平等地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只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滋养自己的智慧。倾听中,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认识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并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静心倾听,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池塘》后,学生质疑:“我们一般说美丽的池塘,明亮的眼睛,为什么课文中说‘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作者是不是弄错了?”
  生1:小池塘的水很清,所以用“明亮”;眼睛很大,所以用“美丽”,没有错。
  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明亮的池塘或者美丽的池塘都可以。
  生3:我觉得作者不但没有错,还用得非常妙。因为作者眼看到的小池塘就和大眼睛一样,所以作者故意交换了这两个词,就是想说小池塘就是大眼睛,它们是分不开的。
  多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观点是以他人的智慧为媒介生发出来的。当个人的观点建立在他人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智慧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产生智慧的碰撞,迸发出火花,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四、静写,生成有序表达
  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是其感悟体验、思维智慧最快捷、最初级的呈现形式。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趋于逻辑性和条理性。要学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对问题迅速作出深入的、有条理的表达交流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思维敏捷的学生能说出三言两语,而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因失去静静思考的环境就浅尝辄止,放弃了深入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硬生生地成了倾听者、拷贝者,精彩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所谓的课堂交流也只是有“交”而无“流”。
  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个静下心来动笔思考的过程,想不清楚的,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使思维走向深入。语言经过大脑的思考由“言之无序”走向“言之有序”,表达也由一句话到了几句话,甚至是一段话。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人们得到火种后是怎样的情景呢?用‘火种来到人间,人们欣喜若狂’开头,总写人们的表现;再用合适的关联词把所说的连起来;最后再加个精彩的结尾。”轻音乐中,课堂很安静,教师耐心地巡视,不时与学生低声耳语。学生的思维如涓涓细流在笔下潺潺流淌……短短的5分钟,学生感悟想象,严谨组织,有序表达,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回答,这样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语文课堂不要用热闹的“动”代替了潜心默读,代替了独立思考,代替了独自体验,代替了用笔表达。给学生一个默默阅读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静读、静思、静听、静写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  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
[摘 要]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和谐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理性与感性融合,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5  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元素构成的,这两个因子不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契合度才能发挥效能。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教学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报道称,一位教师为保持课堂肃静,将班级中二十多个学生的嘴用胶带封住了。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多么荒唐可笑,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来看,这样做已经人为删除了一个“边”,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教学还在吗?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与品读的有效结合就是个性品读,通过个性品读,可以使学生有效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意境、体验文本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在个性品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字优美的名家
[摘 要]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少教多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少教,要求教师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指导方法,用巧力;多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了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这是件令农村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一提起作文,农村三年级的孩子就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对习作缺少兴趣,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要么言之无物,像记流水账一般。因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习作的康庄大道,并在这条路上走稳、走好,越走越远,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在此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搀一搀,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