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自尊,不敢表现自己,喜欢顺从权威,独立性较差,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在交往中,他们总是听从能力较强的孩子的安排,面对挫折时,他们常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充满自信,敢于大胆尝试,而有的孩子却自卑畏缩、性格怯懦,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勇气去做呢?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家长。其实孩子的这些“缺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能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为,相信自己是有希望、有前途的,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困难,敢于夺取胜利。
有的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盲目地要求按照他们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给他们提出过高的期望,而孩子们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还有的家长总有一种攀比心理,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如:“你为什么考不了第一,他就能得第一呢?”“你看,他多有礼貌啊,你怎么就做不到?”这让孩子感到“我不行”,产生否定的“自我”倾向,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就这样,父母消极的评价让孩子丧失了宝贵的自信心。
那么应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孩子长处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一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在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开发出来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的,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强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爱迪生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正因为他有一位善于发现他优点的伟大母亲。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的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掉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啊!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要让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是那么相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喜欢拆东西,实际就是好奇心强,是智力开发的动力,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终于成为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他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也保护了儿子珍贵的好奇心。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力,他们都有向上的心。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做事,讓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有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心”,生怕孩子累着、碰着,生活上大小巨细的事情都替他们安排得好好的,有的还一味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如替孩子洗脸、洗脚、洗衣服、收拾房间和玩具,孩子们不去想,也不用动手去做。这样的孩子就会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难以树立起自信。所以,家长虚视孩子的年龄大小、能力强弱,有意识的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对家里的事情,像节假日的活动计划、经济开支计划、装璜布置等提出建议。让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并能对自己说:“我真棒!”让我们记住陈鹤琴先生说过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三、尊重孩子人格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有的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强制、命令孩子无条件服从: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当孩子表现不好或做错了什么事,常常简单的采取惩罚或“挖苦”的教育方法,如说:“不许看电视!”“真笨,你怎么干什么也不行呀!”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都起不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会使孩子增加心理上的困难,养成怯懦性格。所于做父母的必须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用挖苦、命令、惩罚等损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应用积极的教养态度来面对孩子。孩子总是希望受到大人的夸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与赞赏和鼓励,家长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经验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
成人还要包容和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孩子,否则以后他可能会不再动脑筋思考,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新尝试时,家长即使知道他暂时还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闯,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自信和勇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能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为,相信自己是有希望、有前途的,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困难,敢于夺取胜利。
有的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盲目地要求按照他们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给他们提出过高的期望,而孩子们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还有的家长总有一种攀比心理,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如:“你为什么考不了第一,他就能得第一呢?”“你看,他多有礼貌啊,你怎么就做不到?”这让孩子感到“我不行”,产生否定的“自我”倾向,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就这样,父母消极的评价让孩子丧失了宝贵的自信心。
那么应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孩子长处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一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在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开发出来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的,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强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爱迪生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正因为他有一位善于发现他优点的伟大母亲。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的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掉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啊!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要让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是那么相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喜欢拆东西,实际就是好奇心强,是智力开发的动力,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终于成为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他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也保护了儿子珍贵的好奇心。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力,他们都有向上的心。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做事,讓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有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心”,生怕孩子累着、碰着,生活上大小巨细的事情都替他们安排得好好的,有的还一味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如替孩子洗脸、洗脚、洗衣服、收拾房间和玩具,孩子们不去想,也不用动手去做。这样的孩子就会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难以树立起自信。所以,家长虚视孩子的年龄大小、能力强弱,有意识的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对家里的事情,像节假日的活动计划、经济开支计划、装璜布置等提出建议。让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并能对自己说:“我真棒!”让我们记住陈鹤琴先生说过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三、尊重孩子人格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有的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强制、命令孩子无条件服从: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当孩子表现不好或做错了什么事,常常简单的采取惩罚或“挖苦”的教育方法,如说:“不许看电视!”“真笨,你怎么干什么也不行呀!”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都起不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会使孩子增加心理上的困难,养成怯懦性格。所于做父母的必须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用挖苦、命令、惩罚等损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应用积极的教养态度来面对孩子。孩子总是希望受到大人的夸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与赞赏和鼓励,家长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经验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
成人还要包容和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孩子,否则以后他可能会不再动脑筋思考,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新尝试时,家长即使知道他暂时还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闯,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自信和勇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