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水春秋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清明节回家给父母上坟,看到老院子墙上那根木质扁担,被岁月剥蚀得斑驳发黑的身段失去了往日的金黄,两端的钩环也锈迹斑斑。这条陪伴了父亲大半生,一次次撑起艰难生活厚重的扁担,静静地定格在红霞通天的斜影里,在遥远的天际闪烁着一个个美丽的星辰……
  我的老家在河北坝上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多户上百口人。自打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吃水困难。尤其是每到冬春季节,村民只能凌晨3点起床到距村3里多路的地方去挑水。由于需要远距离挑水,扁担和水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必备的物具,而我父亲的扁担就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扁担是用柳树的枝干自己做的,选好尺寸,锯正、斧砍、刨光,一气呵成,中间稍宽而两头较窄,通身上下呈扁圆形,如鱼肚一般,闪着微黄的色泽。父亲拿在手里端详许久,还放在肩头来回走上几步,似乎是找一下平衡或舒适的感觉。父亲曾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每天不知用扁担挑多少水,走多少路,父亲挑水从不歇息,两个肩膀轮流着挑,步伐从容,扁担悠悠。
  村里办婚白事时,最愁的就是用水问题,东家要选四五个壮汉不间断地挑水,父亲因为身体棒,经常是其中的一员,每每谈起这些,父亲常常眯着眼好一番自豪。过年的时候,也是家家户户用水最多的时候,做豆腐、做粉条、打扫家、洗衣服、洗被褥等等,于是父亲便挑水不停,肩膀不离扁担,扁担不离肩膀。大年除夕那天,父亲要倾家里的缸、盆、桶等所有能盛水的器具,把水挑满,为的是能好好地歇息几天。
  父亲对自己的扁担十分珍爱,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坐在上面歇息一下,每次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然后双手平端,虔诚地挂在墙壁上。水是父亲心里一辈子的期待,在那些起早贪黑挑水的日子里,父亲在扁担的吱吱声中守望,穿梭于酷暑严寒的每一个晨昏之间。父亲用扁担默默地把汗水变成全家人的希望,挑走了多少艰辛,挑来了多少幸福和梦想。从父亲扁担的春夏秋冬和风霜雨雪里,演绎出多少人间五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全村人的努力,在村东头挖成一眼大口井,井筒用石头砌筑,井口是一块中间凿开圆孔的大石板做成的,直径足有半米多,稳稳当当地放在井筒上,好像一只深邃的眼睛。
  从此,父亲不再远距离挑水。清晨,父亲和村里的男人们一样,拿起扁担和水桶来到井台边挑水,一拨一拨,来来回回,一片繁忙,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嘎吱嘎吱的扁担声、相互之间的问候声,汇成一曲和諧的交响乐,伴着土坯房顶高高升起的炊烟,久久袅娜在小村碧蓝的上空。每天这个时候,我都会被父亲往水缸里倒水的“哗哗”声唤醒。当我懒懒地从炕头上爬起来,揉揉惺忪睡眼,胡乱抹把脸颊,匆匆吃过母亲做好的稀粥拌炒面,挎上书包奔学校而去。路上像洒水车洒过水一样湿漉漉的,淡淡地透出潮湿而土腥的味道。
  尽管有了这眼井,乡亲们挑水方便了不少,但水量不是很丰沛,人们常常“喊渴”。在我的记忆里,有几年由于持续春旱,井水不断减少,村里闹开了水荒。为获得一桶并不清澈的水,父亲常常通宵守候在井台旁,有的人干脆下到井底,一瓢一瓢舀出浑浊的渗帮水。每到没有井水的时候,父亲就张罗着掏井,按照人口每家每户分摊出钱,找三四个年轻后生,把井底的淤泥清理出来,井水就会增加不少,方能勉强维持全村人的用水。
  有一次,父亲半夜起来摸黑挑水,被石头绊倒造成手腕骨折。那段时间里,父亲长吁短叹,责备自己太大意。当时我已经14岁,我就拿起父亲的这挑扁担,主动承担起了挑水的重任。父亲告诉我,用扁担挑水,不可以迈大步,而要随着扁担的颤动走小碎步,既省劲又不使桶里的水洒出来。其实,我是挑不动满桶水的,只能用小桶从井里提水上来再倒入大桶内,每次挑“半担”水,即两个水桶里各多半桶水,在满头大汗的踉跄中,享受着父亲“还是儿子管用”的殷殷鼓励。
  当进入新世纪以来,干旱成为常态,村里缺水更为严重。尽管父亲每天扁担不离肩膀,但挑回来的水越来越少。人们试着寻找水源,重新打井,均告失败。有的村民在院子里尝试着建手压井,但都没有成功。由于缺水,全村畜牧业不能发展,青壮年不能外出打工挣钱,人们想水、盼水,编织着水的理想……
  直到2011年,为了彻底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县里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并将我们村子列入计划内。当年,水利部门组织确定水源,铺设管道,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建成了引水工程,实现了自来水入户。自来水通水的那天,全村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狂喜的似贫困者突然中了百万彩票那般,男女老少热泪盈眶,庆贺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水梦想变成了现实。父亲激动地手舞足蹈,捧着甘甜的水喝个不停。
  村里通了自来水后,父亲这条挑起日月星辰的扁担便没了用处,叔叔说把扁担扔了吧,但父亲边笑边摇头,说什么也舍不得扔,要继续留着做纪念。叔叔也许不能理解父亲与扁担的情谊,以及扁担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因为这条扁担不仅挑起了每个日出日落,也挑起了不曾远去的悠悠岁月里我们全家人的幸福。在闲暇之时,父亲总要站在院子当中,望着土墙上的扁担,目光久久不曾移开。父亲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生还能离开扁担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就在那一年春节前,我回去看望老父亲。一进门,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让我看看家里的自来水,水龙头一开,哗哗的水声像一首歌,唱响着父亲新年美好的前景。在我临走的时候,父亲喊住我,接了一杯子自来水,硬让我喝下去。我知道父亲的心事,喝自来水对于一个用了一辈子扁担挑水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幸福;我也明白,这杯水是父亲对今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我更明白,这杯水里蕴含了父亲对民生水利工程的感谢!
  有了自来水,乡亲们的生活开始转变。父亲告诉我,村里的人们开始养羊、养牛,青壮年们开始外出打工挣钱,有几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常年能洗澡。在过去缺水的年代里,人们洗澡绝对是一种奢望。原来想生二胎儿子的表哥,也不想再生了,因为,不用再为老了没人挑水而犯愁。
  去年3月,父亲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旅程,安详地离开人世。当我再一次回到老家的时候,在老屋土墙上,两根钉在墙里的木棍上面,仍旧支着父亲用过的那根木头扁担。由于多年没使用,扁担显得很旧,木头被风雨剥蚀的有些变黑,两端的链钩,也锈迹斑斑,失去了往日的色泽和风采,似曾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成为院子里一缕独特的风景。见到这条扁担,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我拿起这根满是沧桑的扁担,轻轻地抚摸它,就像摸到了父亲的深情,也触摸到了过去岁月的艰辛。透过这条扁担的水春秋,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随着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项目的实施,村里不少人都搬到镇上,住上了楼房,将扁担挑水彻底翻页成为历史。乡亲们在自家里轻轻一拧水龙头,自来水管里哗哗泛起清洁又清凉的水花,绽放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李 瑾
其他文献
对于不断远离自己故土的杨胜应来说,怀土之情日益浓郁,无论是他创作的诗歌,还是小说,亦或散文,都可以看得见他对故乡的那份浓厚的感情。而放眼当下,几乎每一个诗人或者作家笔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故乡的影子。从写作的责任来看,如果脱离了生命的思考,生活的发现与探索等元素的写作,严格上来讲缺乏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不是一种进步,不过是一种场景的复制情感的重复而已,属于可有可无范畴,这也是很多作者抱怨的作品难发表或最
期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本身并不限于文字,作为诗歌载体的声响、文字版式及其所依托的物质媒介都可算作廣义的语言。从古希腊时期起人们已经开始在版式上寻求创新,将诗文排成一幅图像;20世纪以来,从阿波利奈尔、马里内蒂等未来主义艺术家到五六十年代的具象诗运动,物理材料不断参与到诗歌创作之中,成为先锋派诗歌创作的反叛性突破。  一、从图像到材料  图像诗是一个统称,指诗文的版式和内容交互反映主旨的一种形式,
期刊
雨与夜同时降临了下来……傍晚前的激风和闪电这时已经消失了。在闪电密集的时候,城市上空就仿佛被一张无比大的网罩着,这张网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而看得见的也只是网的一斑,像树杈,像手掌,像一根弯曲的血管……而闪电此起彼伏,渐渐还变得密集了,出现闪亮的时候,天空就像一个节日,绚丽的亮光就映照出了远处的山峰,以及更远处一小块淡蓝色的天际,城市如同是建在了云巅之上,又渐渐之后,闪电不再密集了,但闪烁的亮光
期刊
冰面的背后  冰面的背后,还是冰  但冰和冰却有着遥远的距离  就像季节的两面有冬夏  就像日子的两面有冷暖  一块冰,就这样以哲学的方式  对立着。其实在冰的背后  还有喧响的河流和袅袅水雾  在冰的面前,尽管水已经退到了后面  但晶莹的冰面,依然  映照出水的身影  形态没有改变物质  物质也没有因形态变轻  冰面的背后  是冰以另一种身份出现  穿过夜色的花香  在我的窗台上,一朵花的  芳
期刊
风  如果你是一棵树  安静地长在树林里  一阵风吹过来  把你的叶子摇得哗哗响  你千万不要爱上风  它很快就会吹遍整个树林  摇响所有的叶子  鼓  我知道它肚子里有雷电  马蹄和老虎的吼声  此刻,它正在打盹  鼓里永远是黑天  老虎或野马  在黑暗中隐身  鼓不是为了困兽  是等着虎或马跑出来  空气里有那么多竖起的耳朵  和不安分的微颗粒  也在等着  故人  几个人围桌喝酒,波光在脸上
期刊
禹王引  梁山之北,大河西来  呼啸的苍龙搅动漫天浑黄  刹那间,已飞越青甘宁蒙  巴颜喀拉就矗立在天外  还诉说着史前洪荒的神话  而您,却注视着时间的延续与跨越  女娲补天  人类史的涅槃不只有诺亚方舟  大禹治水  您站在秦晋高塬的交汇处  看五千年血脉奔腾  穿过龙门滔滔南下……  在图腾中精进  传说中的鲤鱼逆流而上  《山海经》里的涂山氏就是女娲  禹王正一手准绳,一手规矩  沸腾咆哮
期刊
1  包耳先生从包间里走出来。  我以为是包二先生,他俩相貌相似,仿佛孪生兄弟,其实不是。总有这样的事,走在大街,有时你会看一个人面熟得很,觉得他在你生命中某个节点是有交集的,且关系密切,你一开口,相互道来,原来根本不认识。  包耳先生一举手,我就知道我又认错了。  包二先生,他应该是这样的:  上身着一件得体的西式夹克装,慢,暂且打住,就停留在腰部以上,不要往下走。对一个男人进行详尽细微的描述,
期刊
梅子雨  想不止一次的穿越,由思想  做导航  退回到少年的花季  想牽住一个人的手,还他以  没有给过的温柔  快乐飞出来,就哼一首歌  想回到江南,遇一场美丽的  梅子雨,筋骨舒展  很惬意,另一番韵味,自天外来  如果是在西子湖畔,可以遇见  那个人么,一簇相思  两树诗,雨燕慢慢飞  看到叫作勿忘我的花了,像  开在我手上的伞,俏俏地  你来了,伞下的世界就归你  如果  如果你累了,就到
期刊
钉子  沉默的火焰啊  你如果燃烧  就一次把我烧尽吧  别留下任何痕迹  因为只要风一吹  我就会活过来,再次经受  这世间的淬炼和捶打  你也许会问我,到底在怕什么  我怕的就是,被轮回锻造成  钉子,然后身不由己地  钻进人心里去  哦,不,我真正怕的  是那颗破碎的心  泵出粘稠而苦涩的血  区别  写一首诗和  发表一首诗有什么区别  发表一首诗和  这首诗得奖有什么区别  这首诗得奖和
期刊
我的出生地叫白言村  在上海,不坐公交车,不坐出租车  一直走,一直走,沒目标的走  走过西藏路,昆明路,乌鲁木齐路  走过广州路,成都路,齐齐哈尔路  一个傻里巴叽的念头竟不知天高地厚地   冒出来——  要是有条白言路,该多好啊  一双筷子  很早以前,爷爷就离开了家  在奶奶三十三岁那年  死在了贵州  有人来劝奶奶改嫁  奶奶说,我哪儿也不去了  我就守着我这俩崽崽  他俩是我的一双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