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犹如一块玉石,需要教师细心雕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渗透。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知识魅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充分发挥德育教学润物无声的作用。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语文教材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治 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德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做好教材核心内容的管控工作,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实际例、生动语言的作用,引领学生领会和体会语文教材含义的同时,更好地感知德育教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传授,還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理想,让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如沐春风。不管是哪个学科,都离不开德育教学,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和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知识来说,他们的感知能力不高,很多学生无法判断是非善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强化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语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有的教材,对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的安排,注重德育教育的阶梯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语文素材,系统剖析教材蕴含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 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极易被忽视, 德育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效益难以提升。 换言之,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及有效渗透时,深入挖掘语文素材,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 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教师可在讲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提升小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材中还潜藏着我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初始阶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自身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可知,父母虽然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上述课文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父母让自己感动的三件事和自己为父母做的事,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
(二)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
为确保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 在立足原有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出一个德育点,而后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避免因长篇大论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 也为预期渗透效益的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需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系统化剖析,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内容,了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如在《桃花心木》中有这样一段话———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而那些幸存的树苗,若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在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讲出自己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悟和体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度;而后运用幽默的语言,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达到以悟促学,用品促悟,以悟延伸,升华情感的循环学习渗透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 为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盲目的自信心理,教师需采取分层的形式布置作业, 对于德育渗透方面的渗透深度也一并在作业分层设计中加以体现。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看来,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氛围,由此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人格以及疏解不良心理情绪的基础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宽松而有趣味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决定了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课堂内的驾驭引导,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积极探究的时间也非常有必要。 小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好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以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 在确保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从某方面讲不仅能从根本上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所以将其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2]秦晓丽.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48-49.
[3]高述佳.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69+7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治 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德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做好教材核心内容的管控工作,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实际例、生动语言的作用,引领学生领会和体会语文教材含义的同时,更好地感知德育教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传授,還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理想,让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如沐春风。不管是哪个学科,都离不开德育教学,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和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知识来说,他们的感知能力不高,很多学生无法判断是非善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强化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语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有的教材,对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的安排,注重德育教育的阶梯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语文素材,系统剖析教材蕴含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 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极易被忽视, 德育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效益难以提升。 换言之,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及有效渗透时,深入挖掘语文素材,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 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教师可在讲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提升小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材中还潜藏着我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初始阶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自身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可知,父母虽然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上述课文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父母让自己感动的三件事和自己为父母做的事,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
(二)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
为确保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 在立足原有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出一个德育点,而后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避免因长篇大论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 也为预期渗透效益的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需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系统化剖析,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内容,了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如在《桃花心木》中有这样一段话———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而那些幸存的树苗,若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在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讲出自己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悟和体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度;而后运用幽默的语言,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达到以悟促学,用品促悟,以悟延伸,升华情感的循环学习渗透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 为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盲目的自信心理,教师需采取分层的形式布置作业, 对于德育渗透方面的渗透深度也一并在作业分层设计中加以体现。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看来,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氛围,由此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人格以及疏解不良心理情绪的基础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宽松而有趣味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决定了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课堂内的驾驭引导,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积极探究的时间也非常有必要。 小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好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以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 在确保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从某方面讲不仅能从根本上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所以将其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2]秦晓丽.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48-49.
[3]高述佳.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