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类成牙骨质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源于SD大鼠磨牙牙骨质的类成牙骨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仔细取得1 2周龄SD大鼠第一磨牙,使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的二步法体外培养源于牙骨质的类成牙骨质细胞,进行形态观察,测定其生长曲线、贴壁率,并以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进行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结果:SD大鼠的类成牙骨质细胞约在第14~18天从根面长出;生长曲线呈"S"形;接种后12小时约有94%的细胞贴壁.骨钙素在体外培养的类成牙骨质细胞中被强烈表达,在成纤维细胞中几乎不表达.结论:SD大鼠的类成牙骨质细胞可以在
其他文献
MRI检查结果对颅脑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是口腔内的一些固定的金属修复体在MRI图像中会产生伪影,干扰脑组织的正常解剖学结构和病理组织形态,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就
目的:探讨囊肿开窗术在颌骨囊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颌骨囊肿患者实行开窗术,吸出囊内容物,使囊腔与口腔相通呈开窗状态,碘仿纱条填塞,术后换药,并定期复查和随访。
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治疗,将成为老年口腔医学的重要内容[1].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三大基本疗法之一,临床已证实术后放射治疗能够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目的:评价新型麻醉药斯康杜尼在老年人牙髓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0例老年患者的70颗患牙,随机分为斯康杜尼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组,每组各35颗,进行局部黏膜下浸润麻醉,电测
口腔环境是一个多菌群共存的环境,变形链球菌是口腔主要致龋菌之一。群体感应使细菌能够感受自身和其他细菌的变化,适应环境,协调菌群之间的生存,已经成为新的药物干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