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不再适合当今世界?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主义病得很重,西方急着为它诊脉,却开不出良方。活不好,死不了,是它目前的状态。前景如何,还不好说。
  资本主义发出了紧迫的SOS信号。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今年达沃斯论坛期间对《德国金融时报》记者说,“人们绝对可以说,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适合当今世界。”凯雷集团常务董事戴维·鲁本斯说得更干脆,“如果我们西方不在3到4年内马上改进我们的经济模式,那么,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生所经历并认为最佳形式的那种资本主义就玩完了。”
  资本主义病得很重
  人们只能感叹世道变化之快。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还在欢呼资本主义已经征服了世界,“历史终结”了。才过去不到20年,现在轮到资本主义喊救命了。资本主义病得很重,病史很长。19世纪的繁荣与灾难且不去说,到了1929年,资本主义大病一场,这场大萧条催生了罗斯福新政和欧洲的福利国家。不过,让美国真正走出萧条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迟迟不参战,军火和军需工业十分兴旺。它还与德国和日本保持“正常贸易”。
  二战结束,美国成了西方的首富,西方资本主义渐入佳期。20世纪50年代经济开始增长,60年代似乎是黄金期,经合组织经济体年均增长5.3%。但是,问题也在积累,通货膨胀加剧,1967年,英镑贬值14.3%,那时的美国已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70年代是重要的转折期。军费的无底洞令美国在1971年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摆脱了金本位之后,美国加快了印钞机的转速,开始把祸水引向世界。在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同时发生的所谓“滞胀”压力下,“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大行其道。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的带领下,自由化进程开始了。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解除管制的步伐加快,他们相信市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对此满怀信心的重要人物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信贷和举债经营迅速发展,股市一度繁荣,让人难识真面目的金融创新——比如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之类——泛滥成灾。他们玩的是“正面我赢,反面你输”的掷硬币游戏。据报道,市场上金融债券达600万亿美元之巨,是实际商品贸易的10倍。难怪有人形容是10匹恶狼(金融投机)盯着1只羔羊(实体经济)。在这一背景下,1992年欧洲出现汇率机制危机,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了。
  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2年1月19日的署名文章说,“资本主义显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所有人创造经济机遇和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资本主义是一种奖励勤劳者和能人的精英模式。然而,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往往是有背景和有特权的人。”这种制度奖励了投机者,惩罚了老实人。人们不得不感叹“美国梦”破碎了,老百姓对自己和下一代能否过得更好丧失了信心。这也就迫使“占领华尔街”的人对占人口1%的富人发出了怒吼。
  现在,西方开始质疑堪称资本主义基石的东西。例如,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被认为是金科玉律,但希腊债务危机导致私人债务减记,这就等于剥夺了个人的财产。又如,“大到不能倒”导致纳税人为金融寡头的错误买单,这不是动摇了自由竞争的原则吗?
  病根到底在哪里?西方不少人认为,现在并不是资本主义病了,而是政府病了。大家承认,所谓资本主义就是把什么都交给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处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赌场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这些人说,错就错在政府的政策有误,如果改变政策,资本主义仍然有效,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哪种经济制度更善于创造财富和促进发展。
  但是,也有不少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想起了马克思。马克思早已揭示,资本主义一方面生产了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又让生产这些产品的人买不起这些产品。这是问题的症结。当美国1%的人拥有40%的财产时,谁还买得起新型的汽车和住房?要说政府的作用,首先得看是为谁服务的政府。去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尔顿的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他介绍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资本主义是一种不断演化的历史现象。马克思解释了它如何兴起、运行,以及它最后的结局。
  前途如何留给历史
  那么,资本主义是不是会马上死亡呢?许多人认为不会。新的、可以有效代替它的东西似乎并未成型。正如“占领华尔街”的人提不出具体的主张和方案一样,现在还看不到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岩井克人的观点有代表性,他在去年11月著文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理想制度,但人们现在还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谋生。这就是我对现实的看法”。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去年9月在日本《文艺春秋》月刊上著文说,“事实证明,一切都交给市场而不对其进行任何干预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既不能走极端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原理,而要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
  在智囊人物为资本主义出的主意中,有一种说法一时盛行,那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应该代替“自由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今天日子好过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把中国也归在这一类;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运作得好,无形的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当今西方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教授不这么看,他认为,不管哪国的政府都一直有“有形的手”,都有“国家干预”。他说,“真正的问题是哪些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最为完善,不仅仅在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方面,而且同样重要的还在于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增长成果方面。”
  看来,虽然不满情绪高涨,西方现在要救资本主义的人多,希望它马上死亡的人少。到底前途如何,只能让历史来回答了。
  (转自2012年4月24日《经济日报》,作者单位: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三浦”(即南京市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战役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尤其是军队主力丧失殆尽,能用于机动作战的146万军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经过两年半的作战,人民解放
期刊
由刘开基之女刘晋英和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高春平合著的人物传记《公仆刘开基》一书,2012年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刘开基是山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领导。他16岁参加革命,1976年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1993年因病逝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开基长期在山西战斗、工作,先后在区、县、地、省各级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为山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仆刘开基》
期刊
2012年春节前夕,一本名为《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的新书出版了。  在河南省襄城县为这本新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这本书的作者、73岁的襄城县政协退休干部王留柱,手捧这本35万字、500多页的书,慢慢翻动着说:“这本书记录了119名被掳日本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呀!”  这本书倾注了这位老人22年的心血。为了这本书,他不但几乎自费走遍了河南省的每个县(市、区),而且
期刊
对下级尤其是身边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刘少奇总体原则上一向严格要求、严谨周到,但他的工作态度和指导方法却比较宽容温和、细腻入微(特别是面对工作上不小心出现闪失的同志他从不板起面孔大声训人),总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严与宽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从而使大家在同志式平等的宽松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圆满完成任务。杨淑梅(1952年至1958年曾在刘少奇身边工作)、刘振德(1956年至1962年为刘少奇当机要秘书)等
期刊
(一)  在长治城隍庙旧书摊上偶然淘到一册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解放》周刊第57期。该周刊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27年11月,公历为1938年11月,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中央机关报是《新中华报》,中央机关刊物是《解放》。除这两种报刊之外,还有《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今日新闻》《八路军军政杂志》《群众》《共产党人》等10多种报刊杂志。《新中华报》为两版三
期刊
在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笔者感到《党史文汇》在发挥对舆论引领功能方面的表现是突出的。它坚持为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锻造我们的民族之魂服务,热心宣传党的历史、风范与传统,注意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坚持强化对舆论的引领功能,从而使刊物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受到了读者广泛的欢迎。  在日常状态下松里有紧,坚持引领  该刊2011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总结办刊经验的文章,标题是《用革命历史铸就民族之魂》,表明了
期刊
享誉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丁玲辞世已26年了,她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富于传奇色彩。丁玲生前撰写的回忆录中对她早年被国民党当局囚禁和软禁在南京三年的生活做过披露。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只是对被囚禁生活做了梗概的叙述,略去了若干细节。近期,年过九旬的老作家陈明出版了《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以亲历者的身份系统回忆了两人相伴走过的历程。然而书中仍未提到丁玲当年与傅焕光的交往。也许丁玲不愿提及那一段往事
期刊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在长征途中戎马倥偬,军事繁忙,很少见他写诗作文,舒情述怀。然而,当他率领红军先遣队抢渡大渡河时,却诗情激荡,特作了两首五言绝句,其一为《吾非石达开》,其二为《渡大渡河》:    (一)  大渡河流险,  吾非石达开。  飞兵天际至,  历史不重来!    (二)  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    第一首诗是写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的决
期刊
一提起“过去的年代”,有人怀念,有人不屑,有人甚至憎恨。特别是曾在过去年代挨过整的人,对那个年代的观感,就难免不带着有色眼镜,十分情绪化。于是对过去的一切,几乎无一不妖魔化,甚至殃及到当年的英雄人物。但是,真金不怕火炼。特别是过去年代的英雄,是能经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的。现在,我们说说那个险些被埋没的英雄——王杰烈士吧。  王杰是20世纪60年代和雷锋齐名的英模人物,是那个时代革命青年的标杆。他是解
期刊
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由清河区、冀鲁边区合并)曾经是山东五个抗日根据地(渤海、胶东、滨海、鲁中、鲁南)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一直是山东和华东敌后抗日战场的大粮仓、大后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渤海区牺牲了(在册)人民子弟兵55308名,占山东29%、全国3%;输送子弟兵20余万,培养了380多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走出来的将军(或曾任副军以上)有204人。仅在1955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