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由自在到自觉
保定金风帆蓄电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营第四八二厂。1958年开始建厂,工地上刚刚树起几根水泥柱子,就赶上了苏联专家撤走,随后又是三年困难时期。而风帆的创业者硬是把工厂建成投产,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电池。当时的风帆文化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世纪70年代末,部队实施战略调整,风帆人又经历了一场“军转民”的严峻考验。在“军工传统,二次创业”理念的指导下,风帆人形成了严格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以及严细的工作作风。
1985年,风帆确立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1987年,制定了质量方针:“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风帆人的天职”。1993年,风帆改制,金风帆公司正式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重要步伐。期间,在整合经营方针、管理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1997年,先后提出了“风帆属于我们,我们属于风帆”、“我们靠风帆生存,风帆靠我们发展”等理念,凝聚了职工的思想,激发了职工敬业爱岗、努力工作的热情。
1998年底,风帆正式提出“建设风帆文化,统领员工思想”的口号,并将其列为公司发展的方针。从那时起,风帆文化建设实现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由零散型向系统化的转变。
二、系统思考
风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强调“系统”的概念、“战略”的概念和“创建”的概念,就是“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全面推行,逐步深入”;“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计划现在”;“继承传统,博采百家,勇于创新”。主要做法是:
1、 战略定位
1999年初,专门设立了企业文化中心,并纳入正式组织序列,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确立了风帆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简述为“一、二、三、四”。就是“一条方针”,即“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两个纲领”,即“推动员工思想观念的变革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追求”,即明确追求什么——追求“中国第一,世界驰名”的企业目标;明确为什么追求——为了实现“服务用户,惠泽员工,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明确如何追求——实施风帆行动的路线、准则和方法。“四”就是四个字,即“继往开来”。
2、知识普及
在启动企业文化建设之初,全公司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大信息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上至高级管理人员,下至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接受了企业文化知识培训。公司领导还写文章,为员工讲课。风帆报、风帆电视台等各种传播媒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3、全员参与
风帆企业理念的确立,都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多个程序,每一步都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公司领导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看似繁琐的过程,使每一个员工都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加深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用理念指导行动的自觉性。”
开始,由少数骨干对原有理念进行梳理,设计新的理念系统框架,并提出了一套参考方案,向全体员工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中心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形成了理念草案,再发到各单位广泛讨论。企业文化中心根据第二次讨论收集上来的意见,对草案进行加工整理,然后邀请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修改。第三次讨论同样是征求公司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后形成候选方案。候选方案在风帆报上刊登,发动广大员工投票评选。根据评选结果,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讨论确定企业理念的正式方案。
回顾文化理念的产生过程,许多人深有感慨。正如一位公司领导所言:“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三、三层一统,制度支撑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风帆特别强调把制度文化作为理念文化的支撑,以制度文化保证理念文化的落实。
比如,制定了“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用人理念,随后就出台了中层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以及“末位淘汰”等制度。制定了“向绩效和贡献倾斜”的分配准则和“无功就是过”的绩效评价观,随后就出台了绩效考核办法,实行了中层干部“认标上岗,风险抵押”制度。制定了“用户满意是风帆永远的追求”的市场理念,紧接着就将销售业务和售后服务合二为一,设立特级维修服务站,试行地区性的联保制度。
为了使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全面一致起来,2000年上半年,风帆还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凡与理念文化不配套、不一致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修改。
保定金风帆蓄电池有限公司的目标是:“追赶先行者,争做卓越者”。现在,风帆文化正沿着“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新的理念文化”的轨道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