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制备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0、22.2、29.6 MBq组和对照组。用18 G植入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放射活度为0、22.2和29.6 MBq 125I粒子,每个移植瘤内植入一枚,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30 d后处死裸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并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粒子植入治疗后54 d, 22.2、29.6 MBq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q=14.117、17.075,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与29.6 MBq组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染色结果显示,22.2 MBq组的MVD为522±119, 29.6 MBq组为491±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2±260(q=4.826、5.197, 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表明,22.2 MBq组的VEGF和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9±0.0659和0.370±0.0857,29.6 MBq组为0.215±0.0620、0.278±0.0651,均低于对照组(q=18.881、17.211和15.376、14.733,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2.2 MBq组与29.6 MBq组瘤组织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48、6.263和6.560、7.576,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以及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抑制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照射后比格犬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成年比格犬用单纯随机数字表法均衡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0.5、2.0、5.0 Gy 3个照射组,60Co γ射线急性照射相应剂量,照后6 h采集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总RNA提取和基因芯片杂交以开展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以实时定量PCR
目的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腺源性癌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其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腺源性癌患者,并对影响局部区域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原发或复发、TNM分期、部位、放疗史、治疗情况、周缘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放射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治疗的<19岁鼻咽癌患者4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基于铂类的化疗,放疗总剂量61.2~76 Gy。计算总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远期并发症。结果入组患者中位年龄14岁(6~18岁),≤14岁患者28例(65.1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重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其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正常的肠道菌群通过Toll样受体、免疫途径和炎症反应等维持人体的健康。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菌群的平衡已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之一。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与肠道辐射损伤的关系和机制,以期为放射性肠炎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目的探索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收治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为同步放化疗加化疗组。盆腔放疗DT:45 Gy/25次,5周,直肠肿块同步加量至50 Gy/25次,5周,放疗每周第1~5天同步5-FU持续滴注,随后行4周期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结束后
目的基于容积旋转弧形调强放疗(VMAT)技术,对肝癌立体定向放疗(SABR)方案进行评估,并结合图像引导技术及呼吸管理技术,分析执行中患者位置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基于VMAT技术的SABR治疗并配合自主深呼气末屏气技术(vDEBH)进行呼吸管理的15例肝癌患者。VMAT计划采用2个部分弧,对治疗方案评估剂量参数,比较VMAT与调强放疗技术(IMRT)的计划质量差异。所有优化方案均经质量保证(Q
期刊